枇杷,薔薇科枇杷屬植物,因其葉子的形狀,類似樂器琵琶,所以叫做枇杷。
杷是美觀的果樹,果味酸甜,供鮮食、蜜餞與釀酒用;樹葉曬干去毛可供藥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氣之效;枇杷木材紅棕色,可制作木梳、手杖、農(nóng)具柄等。
《山園屢種楊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獨結(jié)實可愛戲作》
宋代:陸游
楊梅空有樹團團,卻是枇杷解滿盤。
難學(xué)權(quán)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
枝頭不怕風(fēng)搖落,地上惟憂鳥啄殘。
清曉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雜甘酸。
《怨郎詩》(節(jié)選)
漢代:卓文君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農(nóng)歷四月是初夏時節(jié),枇杷未黃,還沒到成熟的時候。
《初夏游張園》
宋代:戴復(fù)古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小鴨子在池塘中或淺或深的水里嬉戲,梅子已熟,天氣半晴半陰。在這宜人的天氣里,邀約一些朋友,載酒宴游了東園又游西園。風(fēng)景如畫,心情格外舒暢,盡情豪飲,有人已經(jīng)醉醺醺了。園子里的枇杷果實累累,像金子一樣垂掛在樹上,正好都摘下來供酒后品嘗。
豐收的喜悅、生活的富足是詩歌要表現(xiàn)的主題,這首《初夏游張園》,詩人用心用情,用歡樂、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讀者。
《天平山中》
明代: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fēng)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fēng)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順著山路慢慢地走著,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著把我送到了家。
天平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平,稱望湖臺,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平山很近。
天平山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說,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元末,為避亂世,詩人曾隱居于故鄉(xiāng),這首詩便是詩人隱居時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滿江紅·山居即事》
宋代:辛棄疾
幾個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
更何處、一雙鸂鶒,故來爭浴。
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
有飛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滿,秧新谷。閑日永,眠黃犢。
看云連麥壟,雪堆蠶簇,
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
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
幾位老農(nóng)見我閑著沒事,就邀我到東園去走走,說是枇杷已經(jīng)熟了。
慶元二年或三年,辛棄疾寫下《滿江紅》,此時他已在江西上饒、鉛山閑退近二十年之久。這首《滿江紅》就是他閑退生涯中的作品。可嘆這位文武雙全的愛國詞人,只能隱居田園。
《田舍》
唐代: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
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
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
此詩載《全唐詩》卷二二六,當(dāng)是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初夏作。
《依韻和行之枇杷》
宋代:梅堯臣
五月枇杷黃似橘,誰思荔枝同此時。
嘉名已著上林賦,卻恨紅梅未有詩。
《枇杷》
明代:沈周
誰鑄黃金三百丸,彈胎微濕露漙漙。
從今抵鵲何消玉,更有餳漿沁齒寒。
《枇杷山鳥》
明代:林鴻
沉香煙暖碧窗紗,綠柳陰分夏日斜。
夢覺只聞鈴索響,不知山鳥啄枇杷。
《枇杷》
宋代:方岳
擊碎珊瑚小作珠,鑄成金彈蜜相扶。
羅襦襟解春蔥手,風(fēng)露氣涼冰玉膚。
并世身名揚氏子,舊家門戶北村盧。
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前淚濕無。
《枇杷六言》
宋代:鄧深
大似明珠徑寸,黃如香蠟成丸。
落處韓嫣遺彈,可憐不救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