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做你自己,因為別人都有人做了?!?奧斯卡 · 王爾德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很多人習慣了去做一個體貼的人,卻把握不好這個度,結果不知不覺就把自己變成了人們眼中的那種老好人。殊不知,一味的退讓和付出,也只會招來別人的冷漠和輕視。
擺出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該發(fā)脾氣的時候發(fā)脾氣,該拒絕的時候果斷拒絕,該爭取的時候努力爭取,該強硬的時候絕不忍讓,讓身邊的人知道你的性格和原則,并且尊重你的利益和需求,就不會一直把你當軟柿子捏。
別擔心會讓某些人不太高興,或是因此失去幾個朋友,你沒有責任取悅所有人,更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成為朋友。亮出你的個性,堅持你的原則,一定會吸引到真正愛你、尊敬你的朋友和愛人。
當網絡把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加強了,每個人受到的關注度變得更多了,被人喜歡這個需求被漸漸放大了。越在意別人,越關注被人喜歡這件事情,心里負擔也會越大。
我發(fā)現(xiàn)一個人在放棄給別人留好印象的負擔之后,原來心里會如此踏實。一個人不必再討人歡喜,就可以像我此刻這樣,停止受累。
在生活中你是否總是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是擔心別人是否喜歡自己,不由自主地想要討好別人。比如說,和朋友相處,擔心給對方添麻煩;工作中,放棄自己的想法去取悅領導;在愛情里,則逼著自己去喜歡對方喜歡的東西……
討好型人格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很在意他人的情緒和看法。自己是不是符合他人的期待了,怎么做,才能不讓別人反感,讓別人喜歡?活在這樣的情緒里,讓人隱藏、丟失了真實的自己,其實是活在了別人的世界里。
在中國,尤其是女子,更是自古就被扣上三從四德的枷鎖。有很多時候,我們會將“為他人著想”和“討好別人”混為一談,用這種想法裹挾了自己,很多時候是委屈了自己,去迎合他人,去取悅別人。
“為什么我們要被教育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而不是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徐靜蕾
再好的善良,一旦過了頭,便不是善良,而是卑躬屈膝的討好。討好一個人,本身就是一種卑微的姿態(tài)。低到塵埃里,別人就越容易把你當成塵土來對待。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換來別人的看不起和自我的喪失。人生真正該取悅的那個人,永遠是自己。
與其經營別人的背棄和不善,不如經營自己的美好。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不該因為別人的眼光或言語,就輕易改變??墒俏覀兇蠖鄶等藚s都在復制別人的人生,抄襲別人的理想,拷貝別人的追求,模仿別人的生活,熱衷別人的愛好,到頭來連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
我從不是一個女英雄。但是我選擇了我想成為的樣子,而我現(xiàn)在正如自己所愿。即使我不被愛、不討人喜歡又能怎樣?!隳蝺?/span>
面對愛情,她勇敢地追求,卻又能自持,不在感情里迷失。她可以柔軟,盡情享受著愛情的美好,又可以帶著骨氣,驕傲拒絕一段失去獨立人格的愛情,從容坦然開啟自己新的生活。
她懂得自愛永遠是比被愛更高級的能力。
面對生活,她在與之對抗的過程中,將堅強融入生命,越來越強大。
她知道與其在意那些,不如經營自己的尊嚴和美好。
無論遭遇怎樣的背棄和不公,都始終帶著一種得體的優(yōu)雅。這種優(yōu)雅,不僅僅來自于體面的衣著,更深植于,從不屈服命運和世俗的傲氣。
就如她一生所追尋的,“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兒,你也可以沒有多少衣服可供選擇,但永遠別忘了一件最重要的衣服,這件衣服叫自我?!?/span>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武裝自己。與其逃避現(xiàn)實,不如笑對人生,與其聽風聽雨,不如昂首出擊。只要是你自己喜歡的樣子,就是極好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守著自己內心的堅定,活出最好最真的自己。
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別人怎會喜歡你?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育成如何讓他人喜愛,而不是如何愛自己,做自己。為了讓家長滿意,老師歡喜;我們學著乖巧懂事,努力成為長輩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然而處處討好別人,就意味著要犧牲掉一部分自己。任何一段需要費力討好的關系,或者你需要費力討好的人,都是不值得的,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或故作討喜的樣子。
細細想來,我們一生要遇到的人千千萬,要是想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得活得多累呀。學會不再取悅他人。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累了就躲遠一點。取悅別人遠不如快樂自己。
“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薄K岑
有人看起來外表光鮮亮麗,內心卻過得極其違心,成為了自己討厭的人。有人看起來簡單平凡,內心卻過得真誠走心,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
往事濃淡,色如清,已輕。經年悲喜,凈如鏡,已靜。一個懂得自我欣賞的人,感覺連青山都會喜歡他,古人這般別有天地的境界,著實令人神往,令人贊嘆。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自己喜歡的人,不隨波逐流。做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想想都好開心。
成為你自己,不是讓你變得自私。自由的前提是不損害他人利益。成為自己是追隨自己的內心,不再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成為你自己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生活是多元的,做自己喜歡的事,內心才豐盈充實。當你逐漸修煉成一個懂得自我欣賞的人,才能感受到別人更多的善意;一個懂得自愛的人,眼中才會盡都是美好。
對鏡子微笑,就是對全世界微笑,厭世都來自于自厭,愛人均來源于自愛。
當你對自己滿意;當你內心有自由,有自信的時候,你周身上下就會源源不斷散發(fā)出一種積極的感染力和無形的吸引力,這就正能量。正能量不是僅僅口頭上喊“加油,你是最棒的”。而是把自己活成一個光源,去溫暖照亮他人。人類的本能便是遠離消極負面的東西。若你對自己一萬個不滿意,全身上下都透著萎靡,膽怯,不自信,別人自然也就會繞道而行了。
合群是墮落的溫床,淘汰的開始。
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智力就嚴重下降,為獲得所謂的認同,拋棄是非觀念,用智商去換那份讓人感到安全的歸屬感。
人生的每一筆經歷,都在書寫你的閱歷。別人不在意的事,而對于你自己而言,卻有深藏的意義。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原創(chuàng),可悲的是很多人漸漸活成了盜版。不要讓別人定義你的價值和意義,你自己的人生應該學會自定義。
你能想是因為你有自我。你有自我是因為你有知覺。過分的矜持、羞澀或者禮讓,在安于想象的可能性的同時,也禁錮了自由,遮蔽了存在。當一切都再明白不過,就沒有理由保持沉默。
自由既然是一個比較的概念,如果你僅在心里設想各種各樣的可能性而不將其表達出來,那是毫無價值的。你只有表達出來才能表明你和別人一樣能想,也才能表明你和別人一樣自由。
源于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剝奪性的自由,有什么力量應該阻止它的主體對世界發(fā)聲呢?那些緘默的靈魂,不正是因為或外界加于的、或自身加于的種種限制才與自由擦肩而過嗎?他們的緘默,恰恰是失去自由的表征。
懂得豐富、欣賞和取悅自己,是一種幸福的人生寶典。在無人為我們鼓掌的時候,給自己一個鼓勵;在無人為我們拭淚的時候,給自己一些安慰;在我們無力前行的時候,給自己一份自信。豐富自己,比取悅別人更有力量。能悅己才能悅人。會獨處才能共處。懂純真才懂生活。
這世上最容易的是成為別人的影子,最難的是成為你自己。未來,別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別人的樣子。
一個人知道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心中有方向,步伐堅定,那些他人的評價對于他而言終究只是浮云。討好別人,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不是人生目標,活成最獨特的自己才是。
我們終此一生,不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嗎?愿你余生做一個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坦蕩微笑,自在灑脫。
花開有聲,風過無痕,請留心著;
關河蕭索,歲月陳舊,請掛念著,
明日未來,任情豪放、不被束縛,
爭渡爭渡,獨乘輕舟,飄灑自如。
時光陳舊后,滿眼皆是荒煙漫草。卻還有人,于風前月下,說著歲月窈窕。
經過風雨飄零,仍能與時光對飲,必是深愛這人間的。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