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恐懼錯誤和失敗者,頭腦中裝滿了條條框框的束縛,惟恐越雷池半步;一個亦步亦趨,謹小慎微的人,何從具有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孩子在幼年期和童年期時,總是在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孩子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個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好奇,企圖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必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失誤甚至是錯誤。如果我們學會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先肯定他的動機,對他的行為增加理解,才可以引導他改變行為。
對于孩子的錯誤失敗,如果能夠找出其行為中的積極動機,加以肯定,然后再引導孩子去認識錯誤和改進行為,這種做法,比較容易讓孩子接受。
受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的家庭教育往往過分強調孩子要守規(guī)則,“三思而后行”,父母最害怕的就是孩子犯錯誤,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代表了很多父母的處世原則和家庭教育原則。
但是,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zhàn)的社會,一個人只有具備敢于探索未知、嘗試新方法和接受新事物的勇氣和能力,才能夠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成為佼佼者。而探索、嘗試和挑戰(zhàn)等創(chuàng)新過程必然要冒犯錯誤和失敗的風險,所以如果我們父母不更新觀念,還抱著老祖宗的訓誡不放,不允許孩子自己探索,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和失敗的話,培養(yǎng)出的孩子不僅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必然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
任何科學的發(fā)明和進步都必須經(jīng)歷千百次的錯誤和失敗。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電燈對我們顯得很平常了,但是130多年前愛迪生為了尋找一種合適的燈絲,他和他的助手試驗了1600多種性能不同的耐熱材料和6000多種植物纖維,在世界上的第一盞電燈試驗成功之前,他們經(jīng)歷了12000多次的錯誤和失敗。但是愛迪生的偉大,就在于他能夠從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當他的朋友安慰他“失敗了12000次不要緊”時,愛迪生的回答是超凡脫俗的:“誰說我失敗了12000次?我是發(fā)現(xiàn)了12000次,發(fā)現(xiàn)了這12000種材料和方法不能做燈絲”。
寶潔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中外合資公司,據(jù)說這家大公司有一條用人原則:應聘3個月內(nèi)如果您一個小錯誤都不犯,那么公司就要炒您“魷魚”。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不同凡響。因為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學識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更需要有開拓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我媽媽的青少年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件事,對她有很深的啟發(fā)。
或許是在童年期父親被“打倒”和批斗給她很深的刺激,使她變得膽小,特別害怕犯錯和失敗。
12歲那年,家里買了縫紉機,我姥姥多次鼓勵我媽媽和大姨來學習縫紉技術,但我媽媽就是不敢,總是害怕會把縫紉機弄壞了。
有一天下午,我二舅趁姥姥姥爺上班,把放縫紉機那個屋子的門一插,打開姥姥的皮箱找出一塊黑色的府綢布,自己比來劃去剪了一條褲衩并做了出來。本來做一條褲衩只需要一尺五寸布,但他卻用了三尺多,把一塊姥姥準備做長褲的好布毀了。
當時我媽媽本能地以為,姥姥回來一定要生氣、訓他的。但是出乎意料,姥姥了解了情況后,不僅沒有批評我二舅,還表揚了他,說他敢想敢干的精神值得肯定,姥姥批評的是我媽媽和大姨,說她們應該學習二舅身上的這種精神。
我的姥姥能夠做到這點,我們今天的父母們更應該高瞻遠矚,給孩子一個廣闊的空間去自由探索、實踐,從而獲得更快的自我完善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