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是指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jié)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病證,臨床常具有漸進性或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其主要病機是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jié)失于濡養(yǎng)所致。
寒熱錯雜痹證的特點
根據痹證感邪的不同,偏風、偏寒、偏濕、偏熱之異,因此臨床有寒痹、濕痹、風痹、熱痹之分;感邪有新久之別,輕重之差;體質有陰陽盛衰虛實之異,因此痹證又有新久虛實之分。但是,在臨床辨證中,除卻上述痹證的特點,還有一部分痹證,臨證中難以歸屬到上述辨證中。這些患者可能同時具有寒痹和熱痹的特點,而寒痹的特點是關節(jié)疼痛劇烈,遇寒痛增,得熱痛減,痛有定處,關節(jié)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熱痹的特點是關節(jié)疼痛,喜涼惡熱,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多伴發(fā)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苔黃燥,脈滑數(shù)。寒痹、熱痹看似兩個癥狀完全相反的證候,卻常常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個患者身上,形成寒熱錯雜之勢。其成因常和感邪的不同、體質各異、病程久暫、治療用藥的偏頗、病邪從化、病機轉化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寒痹過用溫熱藥物,或陽盛之體感受寒濕,寒邪熱化;熱痹過用寒涼,也可以形成寒熱錯雜之勢。錯雜的臨床表現(xiàn),給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應用寒涼藥物清熱,可能傷及陽氣;應用溫熱藥物散寒,則可能助熱。因此如何遣方用藥,溫熱藥與清熱藥如何配伍、如何掌握藥物的用量、應用時間等,都是較為棘手的問題。因此在臨床上詳辨寒熱的輕重深淺,對于提高療效,尤為重要。
寒熱錯雜痹證的特點:一般病程較長,同時兼見寒痹及熱痹的癥狀表現(xiàn),其關節(jié)疼痛,怕冷又怕熱,喜多加衣被,但長時間加衣被又怕熱,喜將手足放在衣被外。寒熱交錯常有外寒里熱、上熱下寒2種不同證型而表現(xiàn)有別。外寒里熱:關節(jié)腫痛,怕冷,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苦咽干,煩悶口渴,喜冷飲,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上熱下寒:關節(jié)腫痛,尤以雙下肢為甚,甚則雙足冰冷,但煩悶口渴,喜冷飲,飲后腹脹不適,大便溏,舌胖淡,邊有齒痕,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或滑數(shù)。又因寒熱輕重的不同,有寒重熱輕、寒輕熱重之別。臨證時要詳細辨認。
判斷有無熱象,舌診脈象很重要。有時在臨床問診過程中,由于患者主訴怕風、怕冷等癥狀,往往誤導醫(yī)師考慮為寒痹,使醫(yī)師忽略患者有熱象的方面。同時,患者一旦出現(xiàn)關節(jié)變形,診斷為旭痹時,一般陷于氣血不足、肝腎虧虛、脾腎陽虛、痰瘀互阻的成見中,而不考慮是否有“熱邪”存在的因素。辨證的準確是用藥準確的前提,也是治療是否有效的保證。
專家介紹
商憲敏 教授、主任醫(yī)師
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從醫(yī)50余年,擅長診治風濕病、腎病、心肺疾病、老年病及疑難雜癥。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干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性關節(jié)病、頸腰椎病、腎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腎衰竭、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支氣管炎、代謝綜合征、疲勞綜合征、亞健康、胃腸功能紊亂、便秘、高脂血癥、肥胖、失眠、抑郁癥、痛證及免疫性疾病療效顯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