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回首。
別急著難過,歡迎走入本期的舌尖上的的丁媽小廚房,包你做菜無憂。
哈哈,這個題丁媽就獻丑來強答一番,歡迎大家一起來交流廚藝呀。
每次做蛋炒飯,米粒就容易抱團,蛋液怎么也沒辦法潛入內(nèi)部,口感就會變得很差,一口雞蛋一口飯。
炒之前不如先用蛋液把米飯拌勻,蛋液就會包裹飯粒,而且蛋液之間的黏性差,炒的時候飯粒之間就很難抱團了。
還記得炒雞蛋不,完整的雞蛋隨便用鏟子翻炒一下,秒變雞蛋碎……
如果不想吃到血沫子和滿嘴的腥味,就得信奉焯水大法好。
用涼水下鍋焯水,水沒過肉,水燒開后再過個一兩分鐘撈出來,這肉的表面不容易快速凝固,煲出來的肉既鮮又嫩。
熬湯對很多人來說簡直就是魔咒,多一勺水就多了,少一勺煮著煮著就干了,添水變成了技術(shù)活。
骨頭里的膠原蛋白加熱之后會變成明膠,熱水下的明膠是溶于水的,溶于水的明膠就會跑去包裹住骨髓里釋放出的小油滴,而這些小油滴在光的折射下,就會呈現(xiàn)出乳白色。
而如果加冷水的話,凝固的明膠無法去擁抱小油滴,你得到的就是一碗油汪汪的湯……
從原理上來說,新鮮的魚腥味更小,還可以通過這么四種方式除腥:
酸降低堿性氨基酸的反應(yīng)可以除腥,比如醋;
減少脂肪氧化可以減輕腥味,比如花椒、大料、桂皮;
加入與腥味物質(zhì)反應(yīng)的物質(zhì)可以破壞掉腥味,比如料酒,;
用其他更濃郁的味道可以掩蓋腥味,比如除了花椒、大料和桂皮,姜、蔥、丁香、月桂等香辛料。
濃白的魚湯,是刺激食欲的關(guān)鍵信息,也是每個煲魚湯人的終極夢想。
魚富含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可堅強得很,燉魚時,它可不會輕易溶于水,這時候就要使出我們的殺手锏——放油煎。
油破壞了魚的表面組織,蛋白質(zhì)就容易溶于水了,其中氨基酸疏水的一頭會拼命湊向脂肪。
而當(dāng)水倒入煎魚上,水沖散了油滴,氨基酸疏水的一頭趕緊把小油滴包裹了起來。
所以,油就不會整片整片地飄在魚湯表面,而是分散變成了小油滴,油滴在光的折射下就會呈現(xiàn)我們所看到的乳白色。
蒸魚時,水開了再下鍋可以讓魚的表面快速變性凝固,從而鎖住汁液,讓魚肉變得更鮮美。
現(xiàn)在,可以拿魚練起來了。
同樣是一把青菜一把鹽,而你總能做出最蔫的那個口感……
這是因為你總著急著放鹽。
太早放鹽,容易讓鹽跑到菜里去,菜里的水就會被趕出來,再不復(fù)從前的清脆鮮美。
出鍋前放鹽,不會讓鹽跑進葉菜內(nèi)部作亂,還能讓人在接觸葉菜表面的時候就感受到了咸味,起到減少鹽的食用量。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食堂大媽一樣的迷之抖菜技術(shù),鹽總是會被抖多。
要不涮著水吃?肯定不行啊。
涮了之后沒油沒鹽,確實寡淡。
不如加點料,搭配一些容易熟的菜進去(比如青椒),稀釋了鹽的濃度,還增加了菜的種類,吃相同分量菜的時候,鹽相對吃得更少。
除此之外可以加點白糖,雖然起不了降低攝鹽量的作用,但可以改善鹽味。
一不小心辣椒放多也是有的,這時候可以加點酸,比如檸檬酸或醋。
辣椒在酸性環(huán)境下會降低辣味,酸味也會分散對辣的感受。
不敢想象,沒有醋的酸辣粉會是怎樣……
木瓜不能豐胸,但它和菠蘿一樣,打成汁都可以用來嫩肉。
因為,菠蘿汁或木瓜汁腌肉,可以讓其中的菠蘿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切斷肉的蛋白纖維,從而起到嫩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