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自稱“諾蘇”、“諾”、“倮”、“涅”等,在舊中國時期,彝族又被稱為“夷”、“蠻”、“倮倮”等,許多帶有侮辱性的他稱。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及泰國、緬甸、越南、老撾等國家和地區(qū)。我國的彝族聚住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和自治區(qū),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境內居住的彝族有800萬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排位第六位。四川省境內彝族主要居住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攀枝花、樂山、宜賓、甘孜等地區(qū),在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彝族人口達180多萬。形成我國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地。
一步跨越千年,又將千年文明傳承
四川以涼山為中心的彝族聚居區(qū)位于四川盆地南端。南以金沙江界,北傍大渡河,系橫斷山脈的東南邊緣。這一地區(qū)境內高山綿延,森林密布,河谷密集,與廣袤的四川盆地形成了天然的屏障。這一天然的屏障基本截斷了這一地區(qū)彝族與外界民族和封建統(tǒng)者的聯系和交流。加上封建王朝推行對少數民族的侮辱、歧視和征討政策,使得這一地區(qū)的彝族保存著自己傳統(tǒng)、封閉的民族文化、道德習俗和精神信仰,而極少受外來文化的侵蝕滲透。解放前,四川彝族聚居區(qū),仍處于十分封閉的奴隸制統(tǒng)治時期。這一地區(qū)彝族以黑彝為主體,形成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黑彝被稱為奴隸主,奴隸主以父系血源為紐帶,實施世襲統(tǒng)治制。以古代部落領主的形式,不同的黑彝將大小涼山地區(qū)劃分成大小不等的統(tǒng)治區(qū)域,實施奴隸制統(tǒng)治制度,使這一制度延續(xù)到現代社會,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奴隸制社會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奇跡。
由于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涼山彝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甚為薄弱,因此,長期以來涼山地區(qū)彝族實際處于一種半獨立的封閉狀態(tài)。以涼山為中心的彝族奴隸制社會主要分為“諾伙”、“曲伙”、“呷西”三個階層。其中,“諾伙”即為黑彝,是統(tǒng)治階層,黑彝以貴族自居?!扒铩庇址Q白彝,是彝族奴隸制社會中的自由平民階層,屬于中層階層?!斑任鳌奔聪聦拥呐`階層?!斑任鳌庇址譃榘布业呐`和鍋莊奴隸兩種。安家奴隸相比于鍋莊奴隸,有相對的自由,鍋莊奴隸在彝族奴隸制社會中過著的是非人的生活,其生命權都得不到保障。這種半獨立和封閉的社會制度,從另一種意義上保存了自身的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侵蝕和干擾,保存了自身的古老文化、道德習俗和精神信仰,這為延續(xù)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又一大文化奇跡。
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到底延續(xù)了多少年,一般無從考證。這漫長的奴隸制即無漢文記載,也無其它形式的文化記憶。許多彝族歷史文化和民族繁衍都記錄在彝族的畢摩經書、畢摩祭儀之中,至今仍無人能識讀這一段漫長的歷史。然而,人類的衍化和發(fā)展總是有相通之處,因此,我們以可從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的時間來推斷彝族奴隸制社會延續(xù)的時間。
翻開世界歷史,世界最早的文明是由四大文明古國創(chuàng)造,這是人類無法抹掉的記憶。據記載,位于非洲的埃及和亞洲的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出現了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000多年前,中國就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公元前1900年,古巴比倫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000多年前,東非建立的努比亞王國。公元前500年前,歐洲古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建立了奴隸制王國。世界各地也發(fā)現了阿克蘇姆、津巴布韋、高句麗、百濟國、新羅國等在公元紀年后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最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在公元前3000多前就已經形成,最晚在公元紀年后,仍有奴隸制國家正在興起。從這段時間看,在人類發(fā)展和衍化的道路上,奴隸制興起的歷史在距今5000年和2000年之間,這是世界各地奴隸制社會時期。
距今1600年前,云南彝族建立了“爨”氏王朝,公元627年,南詔王統(tǒng)一五詔,以云南為中心建立南詔國。而今居住在四川大小涼山地區(qū)的彝族,是由古代彝族“古侯”和“曲涅”兩個部落從云南遷入涼山,開創(chuàng)涼山這個現今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域。從“古侯”和“曲涅”譜系推算,距今已延續(xù)了90多代。如果每代按25歲來計算,“古侯”和“曲涅”遷入涼山的時間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古侯”“曲涅”部落從云南、貴州一帶遷入四川境內涼山地區(qū),他們并不是以戰(zhàn)爭的形式改變統(tǒng)治制度,而是以一種原始部落分支和遷徙的形式,步入涼山地區(qū),并在涼山地區(qū)繁衍和發(fā)展,形成了今天中國彝族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肮藕睢焙汀扒眱蓚€部落進入涼山后,并未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形態(tài),而是沿襲著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部落制,黑彝以家族父系血緣制,依據黑彝勢力強弱,將涼山分為大小不等的區(qū)域進行世襲的統(tǒng)治制度。這些黑彝統(tǒng)治的涼山總體上形成了一個半獨立狀態(tài)的彝族奴隸制王朝。至1950年涼山平息叛亂時,涼山地區(qū)都沿襲著以家族血緣為紐帶,以父子聯名為形式的家族譜系制奴隸社會。直到現在,彝族人都以家族血緣和父系聯名制,沿襲著這一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從這一點上說明,“古侯”和“曲涅”兩個部落很大程度上仍是繼承了原來部落的統(tǒng)治制度,在原有的統(tǒng)治制度的基礎上,可能對某些統(tǒng)治形式進行了改進,但仍沒有脫離奴隸制的統(tǒng)治方式。因此,涼山地區(qū)彝族沿襲的奴隸制歷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
漫長的奴隸社會制度,并不能限制彝族先輩創(chuàng)造的古老文明。從某中意義上,奴隸制社會時期,彝族人創(chuàng)造了許多舉世矚目的人類文明,并無斷代,一直延續(xù)到了現代的文明社會時代。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劉堯漢與上海天文學家盧央,在對四川涼山甘洛、雷波,云南楚雄、昭通等地田野調查時發(fā)現,彝族早在5000年前就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了彝族的十月太陽歷。聰明的彝族先輩利用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計算出了十月太陽歷,將一年分為十個月,每月計為36天,另有5至6天為彝族過大年和小節(jié)的時間,因此,推算出了一年為365——366天。這些歷法至今仍殘存在彝族畢摩的歷算,云南、貴州、四川一帶的彝族向天墳和彝族十月過年等文化遺存和習俗沿襲之中。這為世界歷法開啟了一扇神奇的天文學歷史。
彝族文字也是一種十古老的文字。彝族人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古老的音節(jié)文字,一個文字符號表示一個音節(jié),按每一個文字的讀音確定文字的意義。彝文字在外形上獨立成塊,外觀上呈方形或圓形。書寫時將文本側置后,按從上到下的形式書寫,閱讀時又要把文檔放正,按從右到左的形式閱讀,這也是彝族書寫和閱讀的又一特殊形式。但如今關于彝文字時何創(chuàng)造仍無明確的答案。從歷史記載和文物發(fā)掘看,如果“爨文”是最早期的彝文字,那么,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如果東漢初年的《白兒狼王歌》是最早期的彝族文字,那么,距今2000多年前,彝族文字就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四川省博物館在郫縣發(fā)現了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前期刻畫在銅戈上的文字,被涼山彝族識讀。西安半坡氏遺址出土的彩陶上出現神秘文字符號,其中一部分被云南彝族破讀。三星堆兵器上出現的文字符號,一部分也被涼山古彝文學者給破讀了。如果這些文字都與彝族文字有關,那么,彝族文字距今至少也有6000——8000年的歷史。這也是彝族最原始的部落形態(tài)的奴隸制給現代社會留下的珍貴遺產。
語言學家馬學良說:“原始社會的神話、祭祀時的詩歌是原始社會的文學;圖騰、雕刻、繪畫是原始社會的藝術;祭神、跳神和慶賀豐收是原始社會的舞蹈;宗教首領和公約代表是原始社會政治和法律;巫師和巫術、占卜、天文、氣象是軍事的代表;圖騰組織和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方式是氏族公社社會的經濟形態(tài)?!闭珩R學良先生所說,彝族在最原始的時代,按部落成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系統(tǒng)的社會分工。將負責技術工匠的人員分工為“洛戈”,負責組織和分配物品的人員,演化成為“蘇依”;負責調解糾紛的人員,轉化成 “德古”;負責占卜和祭祀的人員就演化成為彝族的“畢摩”彝族畢摩的產生就是源于這樣最原始的社會分工。
“畢摩”在彝語中,“畢”是指念誦經文,“摩”是指使者或溝通者,“畢摩”就是指通過念誦經文與神鬼溝通的使者。因此,彝族畢摩是一種十古老和原始,并帶有宗教色彩的獨特文化傳承者。著名彝學專家巴莫阿依認為:“畢摩文化是由畢摩創(chuàng)造和傳承,以經書和祭儀為載體,以神鬼信仰與巫術祭儀為核心,同時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歷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yī)藥衛(wèi)生等豐富內容的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彝族畢摩的特殊性還在于畢摩創(chuàng)造并傳承了彝族的文字,用記載了彝族的多種文化思想、精神信仰和道德習俗。用草扎的形式記載彝族的神鬼文化、自然崇拜思想,所扎的鬼神像達300余種。用祭儀扦插的形式記載彝族的遷徙路線、神話傳說和歷史事件等,扦插的各類神奇的祭儀圖案達800余種。如果從畢摩經書里記載的畢摩產生和發(fā)展的譜系推算,彝族畢摩從產生到現有已150余代,按每代25年計算,畢摩譜系記載的畢摩產生的時間到少已有4000多年歷史。這些神奇古老的畢摩文化都是由彝族畢摩創(chuàng)造和傳承給現代文明的人類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彝族漫長的奴隸社會把奴隸制的政治體制傳承了數以千年,同時也把數千年以前的神秘原始的文化,傳承到現代社會,這為人類研究古代文化,了解原始時期的社會形態(tài)提供了最為寶貴的資料。
走出千年誤解,破解千年文明
當今著名學者胡太玉先生在《破譯三海經》一書中曾有這樣的描述:在云南元謀縣發(fā)現了距今170多萬年前的元謀猿人的化石,這是亞洲最早的人類遺址。由此他推斷,人類早期生活在云南一帶,后來遷徙到青藏高原。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氣候變化,不適宜人類居住,人類又遷至現今的撒哈拉沙漠地區(qū)。又由于過渡的開荒,造成了自然和生態(tài)的破壞,使得這一帶地區(qū)逐漸沙化,人類又開始從撒哈拉一帶向著東部遷移。就在向東遷移之時,彝族的祖先部落發(fā)明了十月太陽歷,這與漢族祖先推行的陰歷即現行的農歷,有著極大的矛盾和沖突。彝族人主張推行十月太陽歷,而漢族極力主張推行陰歷。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后不得不分道揚鑣。漢人遷入中原黃河流域一帶,創(chuàng)造了黃河文明。彝族人遷入西南沃土巴蜀地區(qū),構建了巴蜀文明。胡太玉先生并從三星堆遺址推斷,西方《圣經》上所描述的伊甸園其實就是現在的四川盆地。并且描述了三星地與彝族文化有著許多微妙的相符。雖然,這只是一種學術理論上的推論,但這并不是毫無根據的推理,是有一定的科學論據和文化遺產依據的論斷。這一推論與三星堆遺址的許多難解之謎,讓我們不得不想起,這個奴隸社會制度跨越了千年,這種制度也使一種文明延續(xù)了數以千年,這就是現今我們所不太熟悉的彝族。
彝族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其實我們誰也說不清楚,因為,我們認識彝族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建立了一個多民族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彝族到底創(chuàng)造了多少古老的文明?我們誰也說不清楚。因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是民族歧視、侮辱和戰(zhàn)爭政策。在我國的文書和檔案中,很少有客觀記載少數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文檔。據傳馬可波羅曾經走過彝族區(qū),但對于彝區(qū)的記錄畢竟也是十分的稀少,人們對彝族人的了解仍然是十分的薄弱。十八世紀法國傳教士保羅·維亞爾曾深入彝區(qū),第一次對彝族的文化和文字進行了搜集和研究,1898年他以彝、法兩種文字翻譯了《宇宙源流》一書,編纂出版了第一本《法倮字曲》。并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西南地區(qū)世代居住的彝族文化和歷史。1907年,法國傳教士亨利·科爾也深入彝區(qū),繼續(xù)研究和向世界報道彝族,彝族才第一次被世界所知道和認識。我國對彝族的研究應該是從近代地理學家丁文江開始,丁文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彝族,并發(fā)現彝族文化的特殊和神奇。于是,他開始接觸和翻譯彝族古代經文典籍。1931年他與彝族畢摩羅文筆先生合作,翻譯了彝族古老典籍《爨文叢刻》一書。這部經卷共十一部,有十余萬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彝、漢文對照的彝文重要巨著。從此,中國人才開始在中國的版土上認識到彝族和彝族文化。
然而,人們對彝族文化和歷史認識還不夠深入,因為,彝族許多經文卷軸只是畢摩在各類祭祀場上念唱吟誦的經文,這些浩繁的經文卷軸許多專家和學者望而卻步,至今許多經卷仍停留在畢摩祭儀之中,而無法破譯。畢摩文化中的草扎神像和扦插文化,神奇而豐富。一個畢摩能用草扎出許多鬼神像,初步統(tǒng)計,數量達近300種。每一個草扎的鬼神像都有其名稱和經文,這里記載了彝族的什么樣的文化,至今也無人能解。同時,彝族畢摩做各種祭祀時,要用樹枝、竹片等能扦插出800余種神奇圖案。這些圖案包涵了彝族的神話傳說、人類變遷、遷徙路線、神鬼信仰、倫理道德等。這些圖案曾被劃入迷信范疇,人們總以這種誤解,無法用客觀和科學的姿態(tài)去破解這一獨特的人類文化遺產。因此,至今人們對彝族文化的認識和概述,都還帶有不少的誤解,無人能去探索其中奧秘。彝族又是一個興火葬、忌土葬的民族,在中國大地上能夠承載彝族古老文化的遺址發(fā)現也是十分的稀少。再加上,中國歷朝封建統(tǒng)治者推行的是民族歧視、侮辱和戰(zhàn)爭的政策,把少數民族作為一種落后、蠻荒、愚昧的代稱。在歷代皇朝的歷史典籍的記載上,也經常以編造或違背事實的形式進行記錄。因此,在人們的意識中對少數民族文化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偏頗的認識世界中,使得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淪陷在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誤解之中。
在近當代的中國的學術界,仍然跳不出歷史所留下的誤解和認識的誤區(qū)。由于近當代中國學者,仍存在對少數民族文化認知上的偏頗,因此,常錯誤地以中原文化為中國文化的發(fā)源地。用中原文化釋讀中國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建的古老文明,這使得中國的學術界在認識上從錯誤的源頭出發(fā),得出一系列的錯誤結論。同時,又錯誤地認為漢族文化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核心,各民族是在漢文化的基礎上派生的文化。因此,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始終要用漢文化去釋讀破解,使得許多珍貴古老的中華文明無法得到正確的解讀和客觀的評價。其三,用各民族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和政治制度概括其所屬的少數民族文化。其實,一個民族的政治體制,不能代表其傳承的古老文明。如像彝族在解放初期還是最古老和原始的奴隸制社會。彝族建立的還不是獨立的奴隸制國家,僅是奴隸制形態(tài)下的一個以原始部落形式的半獨立社會。然而,這并不代表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落后。實則正好相反,彝族所傳承的文明是原生的原始文化,是一種其它民族可能已經消亡或被他民族文化侵蝕和滲透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化,是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由于誤區(qū)的存在,使得人們對彝族歷史源流、文化景觀、道德習俗、精神信仰、哲學思想等還無從認知。為彝族文化的認識和研究造成了許多誤區(qū)和障礙。
從人類的發(fā)展、進化的科學觀點來看,人類從最早的古猿人種進化到能人,又從能人進化到直立人,再從直立人進化到智人,從智人發(fā)展到現代人是經過了漫長時間。據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人類起源的最早時間為750萬年前,然而在亞洲的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及非洲的肯尼亞等地都發(fā)現了至今1400萬年的臘瑪古猿,這仍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從古猿人進化成能人的年代大約在750萬年到200萬年之間,這是國際生物學家從非洲的南猿纖細種及南猿阿法種等,幾種古人類化石里得出的最可靠的結論。從能人進化到直立人種的年代,大約在200萬年150萬年。其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周口店人,不但能直立行走,還能使用火。從直立人種進化到智人的年代大約在30萬年到3萬年。這一時期的代表有德國的尼安德特人和中國的大荔人、馬壩人及二三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克羅馬農人和山頂洞人。從晚期智人到現代智人發(fā)展成為我們現代人類。從人類發(fā)展的這段歷程看,彝族的發(fā)展和進化也離不開人類共同的發(fā)展和進化過程。人類在組織結構上又經歷了部落氏族時代再進化為母系時代,母系時代又進化為父系時代,從父系時代再進入國家時代,人類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進化成為現代人類。
非洲蘇丹東部草原上有一個民族叫努爾族。在地處偏遠、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居住的努爾人以養(yǎng)牛為生,是人口不過40余萬的黑人民族,但努爾族人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努爾人和許多接受了外來文明的鄰近民族不同,努爾人至今仍沿用古老的努爾語。早在四五千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和壁畫里,就記載著他們祖先的故事。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努爾人的各個家族歷經數千年,幾乎完整無缺地繁衍延續(xù)到現代。努爾人復雜奇怪的規(guī)定記載在努爾人習慣法中,由各家族長老口傳心授,數千年來奉行不變。幾千年來,其他民族或消亡或演化,唯獨他們仍保留著古老的社會結構和傳統(tǒng)風俗,被稱為“非洲人文的活化石”。
現代的人類從“茹毛飲血”時代向著“烤食時代”再進一步進化到“烹食時代”。從“天然取火”到“鉆木取火”進化到“電器化”時代。從“依依呀呀”到“語言交流”進化到“發(fā)明文字”時代。人類就是這樣從沒有停止過發(fā)展和進化,始終如一地在一步一步地向著更先進、更現代的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前進著。從6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到蘇美爾楔形文字;從5000年前尼羅河文明到古代埃及的奴隸制國家;從3000年前的五代十國,到中國的夏商文明。人類就是這樣在進化中前進,在前進中發(fā)展。因此,我們在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中,我們要走出一個思維的誤區(qū),走出認識的障礙。以科學的思想,客觀的態(tài)度,求實的作風去認識和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中華的文明才能有超乎常人想象的發(fā)現,中國的文明才能以舉世矚目的成果,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閱讀神話史詩,踏進彝族古老文明
說起遠古的文化記憶和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不得不提起彝族的神話史詩《勒俄特依》。提起神話史詩,我們生活中記憶最深的是西方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史詩《吉爾伽美什》,想起最早的奇異神話——蘇美爾的天堂神話《圣經》,想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赡芪覀冋l也沒有想到,在中國的彝族還有一部超過這些世界公認的最杰出的神話史詩的古代神話史詩。我們也不會想到《勒俄特依》正在向世界打開一扇開啟中華古老文明和遠古神奇世界的窗口。
正如彝族文化習俗中把人居住的世界稱為“石莫姆基”,把神靈居住的地方稱為“石莫瑪哈”一樣。彝族神話史詩《勒俄特依》也由公卷、母卷和子卷構成?!恫即摹房勺g為《萬物起源史》是這套神話史詩中的公卷,《勒俄》可譯《天地起源史》是這套神話史詩中的母卷,《博藩》可譯為《》,是這套神話史詩中的子卷,這就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彝族神話史詩。這套神話史詩主要以三種形式傳承,一是以書載的形式記錄并延續(xù)至今;二是以演唱——“卓”的形式,口誦至今;三是以故事的形式,口頭傳誦至今。提起《勒俄特依》,只要是彝族人,你可以不識字,是文盲,可以是魯夫莽漢,但你不能不知道這部古老的彝族神話史詩《勒俄特依》。這是彝族人的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所在。你可能聽不懂其中的唱詞,你可能不知詩句所揭示的人類的許多隱秘的歷史。但你聽到那些豐富的詞句,定會帶給你博大的心胸和超乎尋常的空間,給你苦難的人生帶來許多精神的自信和人格的自尊。這就是《勒俄特依》在彝族人性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發(fā)揮的超乎我們想象的作用?!独斩硖匾馈酚卸喾N版本,這些版本都是涼山彝族留存和搜集起來的經典,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珍貴的文化記憶,也為我們整理和翻譯這部人類經典的神話史詩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一) 《勒俄特依》猶如一幅長長的時空畫卷,向我們展示了從天地開啟到人類形成的一個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勒俄特依》開篇就這樣記敘到:“遠古時代,上沒有天,天上沒有閃爍的星星;下沒有地,地上長不出青青的綠草;中間沒有空間,空中沒有七彩的云朵;周邊沒有界,界上沒有柔和的風。整個世界漆黑一片,渾沌一團。分不出白天,辯不出黑夜。 那個時候,天地溶成了一體,日夜不停地旋轉。有時候順著旋轉,天和地就順著起變化;有時候反著旋轉,天和地就反著起變化。天地就這樣在旋轉中變化,在變化中運動。從最初的漆黑一片,渾沌一團,開始逐步演變。先是呈現出鵝黃的色彩,再從這些鵝黃的色彩中逐漸產生出朦朧的、柔和的、透明的光線,在這些透明的光影里又產生了煙氣和霧氣。這些煙氣和霧氣向四周擴散開去,化成了氣體。氣體又向著四周擴散,纏繞著、包裹著整個天和地。天地就這樣慢慢的變化?!焙髞恚焐献≈拇笊瘛岸麒F古茲”,找來了東西南北中五方神祗,終于把天地開啟了。東邊開啟了,太陽從東邊出來。西邊開啟了,太陽從西邊落山。北邊開啟了,水源從北方流來。南邊開啟了,水流從南邊流走。天地就這樣開啟以后,世界就這樣被打開了。
天地開啟了,世界必須要有生命。生命的產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天分開,地形成。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還沒有人類,恩鐵古茲想造出人類來管理“石莫姆基”。于是,他在“石莫瑪哈”主持了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在祭壇上做了十個靈牌送到了“石莫姆基”,并祈禱這些靈牌降落到“石莫姆基”,希望能夠變成人類。靈牌落到大地上,變成了篝火熊熊燃燒。白天煙云滾滾,晚上烈焰熊熊。燒了九天,燃了九夜,這些靈牌沒能夠變成人,卻誕生了兩只格俄來” 。 “格俄”不能不成人,又經歷了“比博日格”時代。但“比博日格”也不能變成人。
人類又經歷了“雪族”時代:“天空開始下起了大雪,大雪下了三場。第一場是黃雪,大地一片黃澄澄。第二場是紅雪,大地一片紅彤彤。第三場是白雪,大地一片白茫茫。大雪融化了九天,衍生十二子,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雪族十二子”?!把┳迨印敝校瑹o血的六種是:第一種是草,長在平原上,天下全是草;第二種是闊葉樹,變成了灌木林,長在山腰上;第三種是針葉樹,變成杉樹群,長在山顛上;第四種是燈芯草,長在沼澤地旁邊;第五種是蕨類,長在坡地上;第六種是藤類,長在山崖邊。有血的有六種,第一種是蛙,蛙是三兄弟,長子是癩蛤蟆,住在土洞里;次子是紅田蛙,住在水田邊;小弟是綠青蛙,住在屋檐下。地二種是蛇,蛇是三弟兄,長子住在峭崖上,后代變成龍;次子住在水溝里,后代變成蟒;小弟住在水草邊,后代變成了普通的蛇類。第三種是鷹類,鷹有三兄弟,長子是鵬雕,常住云霧山;次子是天鵝,天鵝是候鳥;小弟是雄鷹,住在山顛的云杉樹林里。第四中是熊類,都住在深山里。第五種是猴類,住在森林里。第六種是人類,人類分布遍天下?!?經歷了“雪族十二子”的衍化,地上才有了早期的生命。從“雪族十二子”我們閱讀到了,人與自然、人與萬物都是同根同源,是一個和諧的生命群體。
但“雪族十二子”時代,人類也并沒有完成正常的繁衍時代,人還沒有真正地形成。人類又經歷了 “吾則阿斯”時代。在“吾則阿斯”時代,人類仍時斷時續(xù),還不能正常地延續(xù)生命。人類再次經歷了“烏茨里娜”時代,人類才開始進入了可以正常生育和繁衍時代。但“烏茨里娜”也不是正常的人類時代,其實,“烏茨里娜”時代,也僅僅是人類發(fā)展的最早期的類人猿之前的生命時代。神話史詩又繼續(xù)講述了,人類從“烏茨里娜”經歷了正常的繁衍和延續(xù)生命時代后,才開始進入了如猿猴一樣的生存時代,即“阿牛居日”時代。人類也經歷了“居日女妮”、“居日木姆”、“居日禾阿”……無數代都不能變成人。直到人類進化到“阿牛居日”時代,才得以正常的繁衍和發(fā)展。神話史詩這樣講述到:“阿牛居日模樣像是人,行為不像人。用樹皮做衣穿,把苔蘚當飯吃。有眼不看路,有手不勞動,有嘴不說話。像熊一樣住巖洞,像猴一樣上樹玩。不會做祭儀,不會待賓客,不會娶媳婦,不會嫁女子?!苯洑v了“阿牛居日”時代后,最后人類才進入了“石爾俄特”時代,即從母系時代進化到了父系時代?!笆癄柖硖亍睍r代生子不見父,“石爾俄特”四處尋父親,沒有找到父親,卻認識了聰明美麗的女子“茲里史色”。最后與“茲里史色”結婚,開創(chuàng)了生子能見父的時代。同時,開創(chuàng)了人類婚姻時代。從天地開啟到生命出現,從“雪族十二子”到“生子見父”時代,這段史詩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漫長的天地演化、生命起源和人類進化過程。
(二) 《勒俄特依》猶如一幅完美的地球村落圖,為我們描繪了萬物同根,生命同源的超乎尋常的生態(tài)畫卷。從“雪族十二子”看,天降了紅雪、黃雪、白雪三場雪。大雪融化了九天九夜,衍生了“雪族十二子”。這“雪族十二子”中,無血的植物有六種,有血的生命有六種。這就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為人類揭示出這美麗的地球村里,萬物是同根,生命是同源。生命起源于水,由水衍生出萬物的巨幅畫卷?!独斩硎吩姟芬踩缥鞣健妒ソ洝?,描繪了“洪水泛濫史”。由于人類與天神“恩鐵古茲”發(fā)生了一場誤會,天神“恩鐵古茲”認為,這人類太聰明。因此,要開啟天上的九個神湖,把人類給淹沒,于是就發(fā)生了“洪水泛濫史”。史詩這樣描述到:“猴日,天空陰云密布;虎日,天上電閃雷鳴;兔日,大地洪水滔天;馬日,洪水淹沒了人類居住的村莊和大地。居木烏吾躲進了泡桐樹做的木柜里,在滔天的洪水里漂了整整二十又一天?!薄熬幽緸跷帷眮淼健捌澓蠣柲帷鄙窖孪拢プ×艘恢觎`草得救了?!熬幽緸跷帷迸赖搅恕捌澓蠣柲帷鄙巾斏?,再用山上的竹根燃起了一堆篝火。從滔天的洪水中救出了蛤蟆、烏鴉、青蛇、蜜蜂、老鼠等。人類沒有滅絕,“恩鐵古茲”十分的氣惱。“居木烏吾”為了繁衍人類,但是人間全被淹沒了,他不得不向“恩鐵古茲”提出要娶其女兒“茲里依托”為人類繁衍后代的想法,卻遭到了“恩鐵古茲”的反對。于是,被“居木烏吾”救出的蛤蟆、青蛇、蜜蜂、老鼠就坐在烏鴉的翅膀上,飛到了“石莫瑪哈”。蛤蟆躲到水池里,蜜蜂藏在背簍里,青蛇藏在石堆里,老鼠鉆進箱了里啃經書?!岸麒F古茲”看見烏鴉飛到“石莫瑪哈”來了,覺得不合常理。于是要到箱底翻經書,經書卻被老鼠給啃了?!岸麒F古茲”去抓老鼠,又被躲在石堆里的青蛇給咬了?!岸麒F古茲”又到背簍里去找藥,卻又被躲在背簍里的蜜蜂給蟄了。這時蛤蟆去敷藥,一天給他敷上消炎的藥,一天又給他敷上感染的藥。最后,逼迫“恩鐵古茲”把女兒“茲里依托”嫁給了“居木烏吾”。生下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烏吾世沙”,成為漢族的祖先,二兒子叫“烏吾拉義”成為藏族的祖先,三兒子叫“烏吾格子”,成為彝族的祖先,各民族就這樣分支了。
(三) 《勒俄特依》猶如一幅完美無暇的英雄畫卷,描繪了行善人類、博愛萬物的英雄群體。在開天啟地史詩中,塑造了多個神話英雄。其中工匠之神“革莫阿倫”有超凡的本領,他能用膝蓋當鐵鉆子,用嘴巴當作鼓風箱,用拳頭當鐵錘,用手指當鉗子。打的銅花飛舞,鐵花四濺,鑄成了四把大銅叉和大鐵叉。交給了四大神祗,開啟了天和地。
造地之神“斯日月祖”,造出高山用來放綿羊,造出平壩用來養(yǎng)牯牛,造出田壩用來種稻谷,造出坡地用來種蕎麥,造出山岡用作練兵場,造出山谷好讓河水流,造出院壩,好讓人居住。
引來萬物和生靈之神“阿俄蘇博” (????)?!鞍⒍硖K博”看見“石莫姆基”沒有樹,就從“石莫瑪哈”取來了樹種,從此地球上有了森林。森林里還沒有生靈,“阿俄蘇博”找來麋鹿放牧在了森林里?!笆坊睕]有生長草,“阿俄蘇博”取來草種,大地有了草地。草地上還沒有生靈,“阿俄蘇博”又引來云雀,云雀就生活在草地上。地球有了生靈,萬物開始生長。
神話史詩中“支格阿龍”的母親“普姆列依”(????)年輕又美麗,喜愛編織羊毛披氈。三年時間構思圖案,三月時間扦插紡網。遙遠的天空飛來了一對矯健的雄鷹,雄鷹滴落三滴血,掉在了“普莫列依”(????)的裙擺上?!捌漳幸馈保????)在龍年龍月龍日龍時,生下了神人支格阿龍。按彝族歷法推算“普莫列依”(????)她本人也生于龍年,當年22歲。
神祗“支格阿龍”(????)呀,餓了吃龍食,渴了吸龍乳,冷了睡龍懷。那時,白天出來六個太陽,植物被烤焦了,動物被烤死了。夜晚,出來七月亮,天地間的晝夜輪回攪亂,陰陽更替錯亂?!爸Ц癜垺弊笫謴澒ド淙眨沂掷胰ド湓?。左方射下了五個太陽,一個被射瞎了眼。右邊射落了六個月亮,只余一個跛腳月。沒有了太陽和月亮,世界白天不能分,黑夜沒法辯,天下一片黑。蛇長成了土坎粗,蛙長成了巨石大,蠅長成了鴿子大。支格阿龍只好又去呼日喚月,太陽和月亮不出來?!爸Ц癜垺闭垇怼巴卟甲蟾瘛比フf服太陽和月亮?!巴卟甲蟾瘛背榈对陔u冠上刻下了九道齒,早晨叫一遍,太陽才出山。晚上叫一遍,月才出來。半夜鳴一遍,星星來陪伴。從此人類居住地,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夜色有星光,人間充滿愛。
從這些神話英雄中不但描繪出了行善人類、博愛萬物的神話英雄,而且從人類的發(fā)展和進化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總是相互依存,和諧相處,這不得不讓我們另眼相看這部超凡脫俗的神話史詩了。
神話史詩《勒俄特依》還塑造了許多智慧超群的女性。比如“茲里史色”與“石爾俄特”成婚,并開創(chuàng)了人類婚姻新篇,開創(chuàng)了生子能見父的時代。她的智慧和美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烏茨里娜”是一個介于非猿人向猿人轉化時期的女性形象,稱為是人類最早的母親?!笆癄柖順贰笔且粋€聰明可愛的牧羊姑娘,她為哥哥“石爾俄特”解了謎語,使“石爾俄特”與“茲里史色”終成婚姻。神話史詩《勒俄特依》中這樣的女性英雄不計其數,這樣的神話英雄在神話史詩《勒俄特依》中俯拾皆是。這些神話英雄生活的時代還沒有國家,他們的所作所為的是整個人類,為的是整個世界,這在神話史詩中是難能可貴的。
(四) 《勒俄特依》是一部難得的古代經典神話史詩,從時間的跨度上看,主要經歷了天地開啟——雪族十二子——烏茨里娜——阿牛居日——支格阿龍——居木烏吾——民族分支——石爾俄特——合候分支等。神話史詩向人類展示了天地起源時代。認為天是由自然變化而形成。二是生命產生時代,描述了生命產生的漫長歷程。三是類人猿時代,史詩講明了,人類進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才過渡到人類社會。其中,令人吃驚的是這部神話史詩還在類人猿之前,記敘人類經歷了“烏茨里娜”非猿人時代后,人類才進入了類人猿時代。四是人類社會時代,從經歷了洪水泛濫時代后,人類進入了結婚生子的時代。通過結婚生子時代,人類逐漸過渡到了合候分支的社會初步形成時代。其中,闡述了人類從母系時代過渡到父系時代的過程。這部神話史詩通過這些神話情節(jié),告訴人們人類的產生是一個十分復雜和漫長的過程。這與現代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的結果不謀而合。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生命最早起源于,水是生物和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距今約有750萬年。類人猿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140萬年以上的歷史。其實,彝族人的祖先至少已在數千年前,就把這段漫長的過程,以神話史詩的形式告訴了人類,只是我們忘卻了去研究而已。
《勒俄特依》這部神話史詩也不是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因為,這部神話史詩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生命生產、人類進化、母系時代、父系時代和社會形成這樣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沒有涉及到國家和群體,記錄的都是神話時代和古老的氏族時代。因此,把這部神話史詩說成是某人的創(chuàng)作,那純粹是一種無稽之談了。翻開涼山整理的《勒俄特依》,我們還發(fā)現文中還加入了“茲住譜”。其實,“茲”是封建社會時期,朝廷封給地方的官吏頭銜,即是土司的意思。那么,土司記入《勒俄特依》,那就說明《勒俄特依》的產生年代應是在一千多前的封建社會。然而,又從文中描述看,那段文字只是記敘土司是如何尋找自己居住之地,里面所涉及的名詞也是四川、云南一代的地名為主,特別是以涼山一帶的地名為主。從文筆上看,手法上也是十分的簡單和枯燥,沒有其它的神話史詩那么經典和流暢。因此,這顯然是后人加進去的。有可能是土司們?yōu)榱税炎约旱臍v史記入這部史詩,而加進去的。因此,在翻譯整理時,我刪去了這段詩歌。那么,從這個情節(jié)再結合神話史詩描繪的生命產生和人類進化的無數個時代,說明這部史詩并不是一人一時所作,而是在各個時代加入了一些新的內容而形成的一部非常珍貴的神話史詩。我們可以從中推斷,我們的祖先在“依呀”學語的時代,就把這個生命產生和進化過程,記入了自己的記憶中,并不斷的完善和傳誦,而形成了今天這部神話史詩的原形。后來祖先們又發(fā)明了文字,然后,他們用文字記錄了這段遠古的神話史詩。直到現在,在彝族女子出嫁時,仍然沿襲著男方與女方進行“卓”比賽來要演唱《勒俄特依》。由此,我想我們在文字發(fā)明之前,在婚姻習俗形成之時,彝族人就有了神話史詩了。這部神話史詩產生的年代應該十分的久遠,并不是一部分專家學者所說的那樣,是奴隸社會時期,人們畏懼自然,敬畏生命,就只好借助想象,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神話史詩。我想不但奴隸社會的人沒法做到這么完美,就算是現代人,也無法創(chuàng)作出這樣完美的神話史詩。
因此,每個人只要你用一種科學的思想、客觀的態(tài)度、求是的作風,認真閱讀了這部神奇的神話史詩,你也無法抑制你內心的狂潮和沖動。當你發(fā)現這部神話史詩賦予了這樣的想象空間,這樣的時間跨度,這樣的辯證思維,你也不得不產生這樣的感嘆,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民族,這是一部多么經典的史詩! (沙瑪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