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腎陽虛損以致脾陽不振的治法是
A.培土制水
B.抑木扶土
C.實則瀉其子
D.虛則補其母
2.腎陰不足,心火偏亢,心腎不交的治法是
A.培土制水
B.抑木扶土
C.實則瀉其子
D.虛則補其母
答案 A C
細目三 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1. 在生理方面的應用
(1)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 五勝的生理機能。如木有生長,升發(fā)、舒暢、條達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機能,故以肝屬木。
(2)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五行學說除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確定五臟的五行屬性外,還以五臟為中心,推演絡繹整個人體的各種組織結構與機能,將人體的形體、官竅、精神、情志等分歸于五臟,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 生理病理系統(tǒng)。同時又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氣, 五色、五味等與人體的五臟聯(lián)系起來,建立了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將人體內外環(huán)境聯(lián)結成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
(3)說明五勝之間的生理聯(lián)系。五臟的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五行學說運用生克制化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機能的內在聯(lián)系, 即五勝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系,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以五行制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
2. 在病理方面的應用
五行學說可以說明在病理情況內臟間的相互影響。某臟有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疾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 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規(guī)律來闡釋。相生關系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個方面。相克關系的傳變,包括“相柔”和“相侮”兩個方面。如肝有病,影響到心,為母病及子;影響到腎,為子病及母:影響到脾,稱為乘; 影響到肺,稱為侮。他臟以此類推。
3. 在疾病診斷方面的應用
五行學說將人體 五臟與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應聯(lián)系,構成了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tǒng),因面觀察分析望,聞、向、切四診所搜集的外在表現(xiàn),依據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和五行生克乘侮規(guī)律,可確 定五臟病變的部位,推新病情進昆和判斷疾病的 預后。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4.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
(1)指導臟腑用藥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顏色與氣味。以顏色分,有青、赤、黃、白,黑 “五色”:以氣味辨,則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藥物的五色、五味與五臟的關系是以天然色昧為基礎,以其不同性能與歸經為依據,按照五行歸屬來確定的。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腎。
(2)控制疾病的傳變根據五行生克乘侮理論,五臟中一臟有病,可以傳及其他四臟而發(fā)生傳變。如肝有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心、肺、牌,腎有病也可以影響肝臟。不同臟腑的病變,其傳變規(guī)律不同。因此,臨床治療 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治療之外,還要依據其傳變規(guī)律,治療其他臟騰,以防止其傳變。如“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肆,故先實其脾氣”(《難經七十七難》)。
(3)確定治則治法運用五行相生規(guī)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適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瀉子適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依據五行 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港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種。運用五行相克規(guī)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抑 強扶弱。抑強,適用于相克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適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依據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早木法和瀉南補北法四種。
(4)指導針灸取穴 ,在針灸療法中,針灸學家將手足十二經近手足末端的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分別配屬于木、火、土、金、水 五行。在治療臟腑病證時,根據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規(guī)律進行選穴治療。
(5)指導情志疾病的治療,依據五行的相生相克,人的情志活動也有相互抑制的作用。臨床上可以運用不同情志變化的相互抑制關系來達到治療目的。如“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就是情志病治療中的所謂“以情勝情”之法。
編輯:青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