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的《外篇·秋水》中有這么一句話: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你不能和井底之蛙去談大海,因?yàn)檫@些青蛙的眼界被空間所限制;你也不能和夏天的小蟲講冰,因?yàn)樗麄儽粫r間所困;最主要的是后面這句,你不能一些孤陋寡聞的人去談“道”,因?yàn)樗麄儽蛔约核邮艿慕虒?dǎo)所束縛。
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井底之蛙受限于空間,生命只能活一個夏天的小蟲受限于時間,而人們呢,受限于所接受的教育。
之所以“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有”,
之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就是因?yàn)槊恳粋€人的經(jīng)歷不一樣所致。
一個人所受的教導(dǎo),或者說所接受、認(rèn)可的東西就成就了現(xiàn)在的自己,如果一個人接受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他可能會變得自私,如果一個人認(rèn)為應(yīng)該“舍身取義”,那他就有可能正義。
教育和思想,促成了你就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
然而,大部分人都是莊子所說的“曲士”,孤陋寡聞的人,這些人是很難接受“大道”,因?yàn)樗麄兊难劢缫踩缦南x和井底之蛙一般,只是看到眼前。
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也有類似的論述,說的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老子的下士和莊子的曲士都是差不多的,跟他們怎么能夠談“天道”呢?談?wù)摰慕Y(jié)果就是引來無休止的爭論或者是嘲笑而已。
道不同,不相為謀。
傳統(tǒng)醫(yī)學(xué)在今天受到很大程度上的質(zhì)疑以及不理解也是跟人們所受到的教育不同有關(guān)。
現(xiàn)在的人,生活方式、接觸到的事物早就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了古人的思維方式,怎么能傳承好這個“很傳統(tǒng)”的學(xué)問呢?
所謂傳承,也只能是傳其形,而無法得其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