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什么樣的人才能叫太君?太君是個褒義詞,不是誰想叫就能叫的。
抗日影視劇中,漢奸們常把小鬼子叫太君,其實,在中國古代,太君是專門用來稱呼女性的,是個褒義詞——只有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性才可稱為太君,就像員外是成功男士的譽稱一樣。
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所有稱謂都是有來歷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員外”。在古代,員外本為官職名,全稱為“員外郎”,本來是各有司的副職。員外郎一職最早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南北朝的員外散騎侍郎簡稱為員外郎,是較高貴的近侍官。隋代始于六部郎中之下設(shè)員外郎,以為郎中之助理,由此延至清代不變。
隨著時間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后員外郎成為一種閑職,不再與科舉相關(guān),而漸漸和財富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銀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因為員外不負(fù)責(zé)具體行政事務(wù),所以,讀不讀書都無所謂,只要有錢,花戰(zhàn)銀子就可以捐頂員外的帽子,得官很容易,因而,后世的財主土豪們也被稱為員外。
而太君這一稱謂則是針對女性的。唐制,四品官之妻為郡君,五品為縣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號有國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縣太君等稱。
上述史實說明,在古代,只有兒子的官職達(dá)到一定品級,其母才可稱太君的。楊家將中的佘太君(歷史上的真實的佘太君,本姓折,系云中(今山西大同)折家將折德扆之女),就是因為她的長子楊延昭(本名楊延朗,亦即演義中的楊六郎)曾任職保州防御使、高陽關(guān)副都部署,才被尊稱為“折太君”的。
而品級更高的官員老婆或母親,則又有更高級的待遇,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夫人,從高官的品級。一品誥命夫人是她的丈夫是一品高官,她是皇封的一品誥命夫人,都是有官定“制服”的。后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對主人的妻妾的稱呼。現(xiàn)在,多用來尊稱已婚或年長的女性為夫人。
抗戰(zhàn)期間,漢奸們因何將古代女性所專有的尊稱“太君”用來稱呼小鬼子,就不得而知了。有人猜測,“太君”可能是日語隊長(たいちょう,tai-chou)的音譯,因為侵華日軍編制基本上都是聯(lián)隊、大隊、中隊、小隊,領(lǐng)頭的軍官都叫“隊長”,發(fā)音類似“太君”,當(dāng)時很多中國人不懂日語,所以漢奸們?yōu)閳D省事,就直接用太君這個詞稱呼日軍的所有軍官。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