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蘇軾的鐵粉是個僧人,追隨半生不離不棄,被勒令還俗,不是佛?。?/div>

蘇軾的鐵粉是個僧人,追隨半生不離不棄,被勒令還俗,不是佛印!北宋最狂熱追星族,蘇軾貶到哪,他就跟到哪,結果被開除僧籍!

在北宋,蘇軾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不僅能文善詩,還癡迷美食,并且朋友遍天下。蘇軾的朋友中,不僅有塵世中的俗人,還有山野逸士、出家之人。佛門中,蘇軾最為人熟識的朋友,就是以詼諧著稱的佛印和尚了。兩人之間的交往,在諸種傳說的推波助瀾下,成為經久不衰的談資。其實,蘇軾佛門中最鐵的朋友并非佛印,而是一個釋名道潛的詩僧。

道潛本姓何,字參寥,於潛(今屬浙江杭州市臨安區(qū))浮村人。何參寥天生就有做和尚的潛質,史稱其“幼不茹葷”,從小就不沾葷腥,“以童子誦《法華經》”,遂剃度為僧。道潛雖然身入佛門,其才華并未遁空,內外典無所不讀,能文章,尤喜詩,因而,在北宋詩壇也小有詩名。

道潛與北宋詩壇的交集,最初是始于秦觀。熙寧四年(1071年),34歲的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正在杭州智果詩出家修行的道潛,慕名造訪蘇軾。28歲的道潛與34歲的蘇軾,一見如故。這種以文會友式的交往,在那時是很普遍的社交形式。

當時的道潛已是北宋著名的詩僧,在詩壇享有盛名。吟風弄月之事,自然少不了。道潛在坐賦詩,揮筆而就。蘇軾甚愛之,認為他的詩句清絕,與林逋不相上下。

“詩句清絕,可與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義,見之令人蕭然?!保ㄌK軾《與文與可》)

從此以后,兩個人交往密切,唱和往還,結為忘形之交。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說,道潛本名曇潛,是蘇軾幫他改為現(xiàn)名的。

道潛之所以受到蘇軾如此器重,其詩才并不是浪得的。比如他的那首被蘇軾所稱道的《臨平道中》,就為大家所熟悉: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shù)滿汀洲。

宋詩區(qū)別于唐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宋詩更重視對畫意的表現(xiàn)。道潛的這首《臨平道中》,就是“詩中有畫”的佳作。臨平指臨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東北。詩歌描寫的是五月仲夏臨平山下水邊風光,風兒習習,蒲葉沙沙,蜻蜓欲停未停,滿塘荷花盛開。詩人向人們展示的景觀猶如一幅花蟲小品,充滿了自然的情趣。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道潛追隨蘇軾到密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改任徐州知州,道潛又從杭州跑到徐州去探望蘇軾。道潛居徐州期間,還發(fā)生了一件趣事。由于兩人關系夠熟,所以,在一次酒席宴上,蘇軾就拿道潛開涮,特特命一個歌姬向潛討詩。道潛也不推辭,當時口占一絕:

多謝尊前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風上下狂?

蘇東坡一聽,喜極而贊:“我嘗見柳絮落泥中,私謂可以入詩,偶未曾收拾,遂為此人所先,可惜也?!?/p>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43歲的蘇軾調為湖州知州,道潛又跑到湖州。然而,蘇軾的這次湖州之旅,卻成為他人生中的致命逆轉——在湖州任上才三個月,蘇軾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后來,蘇軾的命雖然保住了,但是仕途遭毀,被貶黃州,其的命運一直是江河日下的悲途。

蘇軾犯事遭貶,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這卻沒有打亂道潛追星的腳步,他義無反顧地千里相從,由杭州跑到黃州,一待就是一年多。

居黃州期間,道潛與蘇軾相互唱合,留下不少佳作,比如他的《東園》:

曲渚回塘孰與期,杖藜終日自忘機。

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住翠微。

道潛是位寫景高手,也是位與大自然對話的高手。詩中詠嘆的幽景東山,為五祖弘法的東山勝地。曲渚方塘,仿佛熟稔的友朋,可隨時造訪,無須相約;終日手持藜杖,踟躕林間,可忘卻一切世間機心。

“忘機”本為道家語,出自《莊子·外篇·天地》,意為消除機巧之心。用以指淡泊清凈,忘卻世俗煩庸,與世無爭。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其《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就有“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之嘆。此詩中的“忘機”二字,表達出道潛心中無牽無掛,一心向佛之心。

幽寂清凈的自然令人陶戀不已。這是直抒胸臆的描寫,表現(xiàn)出家人淡泊寧靜的心聲。

而尾二的“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水西”,則最為蘇軾稱道。詩人以動襯靜,若有若無的機杼聲,仿佛來自峰巒疊嶂的深幽之處,更編織出山林里無限的生機。以動襯靜,那若隱若聞的機杼聲,傳自蓊郁青蒼的深山幽處,織出林間無限的生機。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東山再起,二赴杭州任知州,道潛自然又赴杭州。

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自杭調京,不久卻又又因為政見不合,調往潁州任知州。次年二月改任揚州知州,再一年九月,又改任定州知州。三年三徙,道潛仍是一路追隨。

高太后去世,新黨再度執(zhí)政,蘇軾的日子更不好過了。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蘇軾遭貶至海南島,道潛二話不說,又要從杭州轉海南相訪。蘇軾覺得自己都可能有去無回,死活不同意他來,作書勸止道潛才作罷。

道潛雖然人未到海南,心卻一直隨著蘇軾流浪。因為他在詩中太過維護蘇軾,因而得罪了當政者。道潛因而受牽連被治罪,開除僧籍,勒令還俗,謫居山東兗州。

海南果然成為蘇軾的絕命之地。宋徽宗即位后,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65歲。

蘇軾病逝后,道潛才受詔復還,仍削發(fā)為僧。崇寧三年(1104年)賜號妙總大師。蘇軾病逝5年后,道潛也歸老于江湖,最終追隨蘇軾而逝。

(圖片來自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