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咳嗽中醫(yī)百家方之麻黃附子細辛湯
【方源】
漢·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
麻黃6g,附子9g,細辛3g。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服。
細辛
【功效】
助陽解表。
主治感冒,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屬陽氣虛弱,外感風寒之咳嗽。
【療效評定】
農志新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老年人感冒咳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人選97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組50例,咳嗽時間均超過3周伴有慢性鼻炎者5例,高血壓者6例,糖尿病者10例,冠心病者8例,發(fā)燒者2例。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加減治療,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治療1周。結果治愈41例,有效7例,無效2例,其中治療組治愈41例。觀察1周未見1例復發(fā)。對照組治愈20例,觀察1周,復發(fā)9例,復發(fā)率45%。
【驗案】
男性,30余歲?;几忻翱人?,遷延未愈。曾服西藥和中藥,咳嗽不止。胸透無異常。遷延一個月后來我社就診。體溫37.5℃,喉癢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聲徽嘶,困倦嗜臥,舌淡有薄潤白苔,脈沉弦而尺部獨浮?!稄埵厢t(yī)通》說: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無疑,或清痰上溢,脈多沉緊,或數(shù)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于是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給服2劑,微熱退清,咳止聲揚。原方出人,兼予調理,體力康復。
【按語】
本方主治陽虛外感風寒之咳嗽,癥見咳嗽、惡寒發(fā)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其核心病機是素體陽虛,尤其是腎陽虛,陽虛而衛(wèi)外不固,加之外感寒邪,阻遏陽氣,肺失肅降,故治以助陽解表為治法。方中以麻黃散寒解表,發(fā)散太陽之表寒,為君藥附子人里溫經(jīng)助陽,扶正祛邪,鼓邪外出,通散表里之寒,為臣藥細辛溫散少陰之里寒通徹表里,助附子內散少陰之寒,助麻黃外解太陽之表,為佐使藥。若只用麻黃、細辛發(fā)汗而不用附子助陽,一則陽虛不能鼓邪外出,再則陽氣隨汗而泄,有亡陽之患。麻黃、附子并用,則發(fā)中有補,使解表而又不損陽。諾藥合用,共奏助陽解表之功。
本方主治感冒,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屬陽氣虛弱、外感風寒之咳嗽,臨證時以咳嗽、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為其使用指征。若咳嗽痰多色白者加陳皮、半夏、茯苓痰黃者加黃芩、天竹黃少咽癢者加杏仁、桔梗、香附、川芎便秘者加玄參、麥門冬高血壓有頭痛或頭暈、脈弦者加茯苓、澤瀉、天麻、鉤藤等。服藥期間忌食魚、酸菜、牛肉、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本方藥物均為辛溫之品,血虛感寒或濕溫初起均不可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