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云卿紡織品有限公司 黃榮華
麻起源于中國,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之稱。麻文化為東方服飾文明的重要標志,在中國至少有一萬年的歷史。麻的發(fā)現(xiàn)運用居天然纖維(麻絲毛棉)之首,在我國漢麻的種植歷史已有8000多年,在黑龍江、內蒙古,人們稱之為線麻;在安徽,人們稱之為寒麻;在廣西人們叫它火麻;在云南,人們叫它云麻;在新疆,人們叫它大麻;在河南,人們叫它魁麻;我們現(xiàn)在統(tǒng)稱為漢麻(china-hemp),也是取英文“hemp”的音譯。一直以來,麻纖維的開發(fā)、加工落后于其他纖維,在工業(yè)中的應用處于衰落的地位。
漢麻具有優(yōu)良的纖維性能。這些性能與其結構是不可分割的。漢麻具有多孔的結構和很強的吸附能力,在自然狀態(tài)下,漢麻纖維內可以吸附較多的氧氣,使厭氧菌的生存環(huán)境受到破壞,這是漢麻具有較強的抑菌性的原因之一。大麻渾身是寶,其纖維是典型的功能型、環(huán)保型稀貴紡織纖維,具有吸濕、透氣、舒爽、散熱、防霉、抑菌、抗輻射等特性,對人身體有很大幫助;作為一種新材料應用到紡織服裝業(yè),可緩解我國天然纖維緊缺的現(xiàn)狀,改變紡織行業(yè)的原料結構,同時大麻纖維也可以代替石油、煤等礦物原料,減少對礦物能源的依賴,減輕能源消耗給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因此,大麻的綜合應用研究也被稱為“新一代的纖維革命”。
據悉,在漢麻研究上我國有9項科研成果世界領先,但目前對漢麻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漢麻種植和漢麻纖維加工上,對漢麻染色還采用化學染色方法,破壞了漢麻的天然屬性,完全損害了漢麻產品的自然尊貴品質。漢麻產品的天然環(huán)保概念被特別強調,其實生產加工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生態(tài)性同樣重要。一個染色環(huán)節(jié)不是生態(tài)的,整個生態(tài)鏈就掉了鏈子。因此,研發(fā)天然染料對漢麻的染色尤為關鍵。
天然染料以植物染料為多數,兩者同為植物,本是同根生,相容更有效。漢麻具有多孔的結構和很強的吸附能力,使得染料進入纖維更容易,其相容性比其他棉,毛纖維更好。
一.漢麻染色前處理
1.漢麻類纖維生物酶脫膠
由于大麻纖維中木質素的含量相當高,一般都在3%以上,有的甚至高達10%左右。而木質素的存在,對大麻纖維有很大影響。木質素含量低于0.8%時,纖維光澤好,潔白、柔軟且有彈性,可紡性、染色性好,而當木質素含量在1.5%以上時,纖維呈棕黃色,后工序加工較為困難,因此,對大麻纖維而言,應盡可能地去除木質素,以得到相對優(yōu)異的紡織纖維原料。
預處理工藝:
工藝條件為:H2S04濃度3g/L,溫度60℃,時間1.5 h,浴比1:14。
用果膠酶、纖維素酶及不同比例兩種酶混合進行脫膠,果膠酶脫膠效果最佳。
生物脫膠:原麻→浸酶→煮練→漂白→拷麻→漂酸洗→給油→脫水→烘干
2.煮煉氧漂
漢麻較其他麻類植物表面光潔,采用精煉酶煮煉氧漂工藝前處理的漢麻織物強損率低,失重率低,手感柔軟,便于后續(xù)染色。在浴比為1:12的條件下,漂底溶液以2℃/min的速度升溫至98℃,在該溫度下漂底30分鐘,再以2℃/min的速度降溫至25℃水洗20分鐘。以提高漢麻織物染色深度為目的,采用正交設計方法對堿煮練和漂白工藝進行了分析,并對堿煮練助劑進行了優(yōu)化。結果表明,堿煮練最佳工藝為:氫氧化鈉10g/L,亞硫酸鈉3g/L,硅酸鈉2g/L,浴比1:20,溫度80℃,時間90min。使用多聚磷酸鈉作助劑,可以提高堿煮練漢麻織物的染色深度。漂白最佳工藝為:雙氧水8g/L,溫度8℃,時間90min,pH值10~11,浴比1:20。漂白次數對漢麻織物染色性能有一定影響,兩次漂白效果最好。
二.天然染料染色
1.天然染料來源
植物染料為主,動物染料為輔。常用的天然染料有:蘇木,梔子,茶葉,藍草,茜草,五倍子,葎草,板栗殼,胡桃殼,石榴皮,胭脂紅等幾十種。
2.媒染
大多數植物染料沒有水溶性基團,對纖維的親和力極低。然而其具有絡合配位結構基因,可以借助媒染劑染著在纖維上。通過媒染劑中的金屬離子把染料分子同纖維結合在一起。這樣既增加了染料的上染率,又提高了染色牢度。由于天然染料大多數直接染色效果不理想,需要借助媒染劑來達到增深及固色。常用的媒染劑為石灰,明礬,皂礬,氧化鐵,醋酸鐵,草木灰等,也有部分植物的提取物可以作為媒染劑。不同的染料需要根據顏色的不同選用媒染劑,用量也大不一樣,要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媒染劑的品種和用量。
3.媒染方法
媒染方法有前媒染、后媒染以及同步媒染三種,不同染料和不同顏色使用的方法不同。一般來說,前媒染得色較深,同媒染次之,后媒染最次。對深色來說,需要多次重復媒染一染色一媒染,以達到需要的顏色深度,以黑色為例,一般需要反復6~9次。
4.染色工藝
在浴比為1:40的條件下,染色液以1℃/min的速度升溫至60℃后,保溫60min染漢麻,然后降溫至80℃后放湯,在常溫下水洗;深色將染色液以1℃/min的速度升溫至至60℃后,保溫60min后取出再次媒染,然后入染液,保溫60min染漢麻;然后放湯、水洗。
部分染料上色速度極快,應在常溫時下將被染物達到需要的顏色時及時取出,水洗。靛藍染色染液必須有還原劑及堿劑存在,兩者之品類甚繁,靛藍染液之配制故亦有多種之方法,隨染色之目的及纖維性質應分別選用。染液中所用堿劑,以石灰及燒堿為最普遍;其量宜多,否則所生之靛白,一部分不能溶解而生沉淀,既耗靛藍,又影響染品質量,靛白沉淀吸附于纖維之上,能致色澤晦黝。故染液在使用后,續(xù)染之時,往往添加少量之堿,則染得之色較為鮮明。靛藍之染于纖維,系固物微粒之附著,容易因摩擦面脫下,欲求堅守之固著及得較深之色,非一次浸染所能收效,且不宜于一次浸染中,大量附著于纖維之上;是必須反復浸染,逐層加深,染液不可過濃,浸染之次數則可增加。據試驗證明,濃染液及少數次浸染所得之色,其堅牢度遠不及淡液多次數浸染的效果。故靛藍之染色,均采多次浸染法,每浸染一次,加以氧化,氧化后之染品,再次浸染。每浸染及氧化一次,稱提浸,其法稱提浸法。一般淺色提浸二三次,深色則須十余次,浸染之物之厚薄而定。浸染時間一般為5分鐘,氧化時間為十分鐘左右,染品完全氧化之后,方可操作下一次提浸。所用還原劑及堿劑不同,方法比較多??煞窒铝袔追N:
(1)綠礬染液方法;
(2)鋅粉石灰染液方法;
(3)保險粉染液方法;
(4)酸酵染液方法。
5.染浴pH值的控制
染浴pH值不僅對染料的色光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而且還直接關系到染料的上染率。當pH≤5 時,色光變黃,染色深度下降;當pH>7.5時色光變紅,染色深度增加,但影響后序媒染劑的效果;但PH=6.5-7.0時,色光穩(wěn)定,染料的溶解性好,無色點色花出現(xiàn),由此,可向染液中加入適量的非揮發(fā)性酸如檸檬酸)或酸式鹽(如氯化銨)以使染液保持在穩(wěn)定的酸度值。
6.拼色和套染
在天然染色中,為了更加豐富色彩,就必須采用套色和拼色工藝。
拼色即采用同浴一步法,套色還是采用二浴法,染料要相互搭配,相得益彰。
植物染料的分類有多種方法,按化學組成一般可分為:葉綠素類、類胡蘿卜素類、姜黃素類、靛藍類、蒽醌類、萘醌類、類黃鹵酮類等七大類。天然植物染料色譜七色俱全,但鮮艷明亮不夠,不少品種的水洗和氣候牢度不夠滿意,其濃度與色相也不穩(wěn)定。拼色時,由于不同植物染料的牢度差異較大,變色更為明顯。不少植物染料具有多個羥基等配位基,可和金屬離子絡合,形成螯合物。
植物染料由于是從純天然的植物中提取,受光合作用,土壤,氣候,水質等問題,原始顏色相對合成染料而言比較少,所以使用染料的拼色或配色,在應用中是比較頻繁的,這是一項比較復雜而細致的工作,一般情況下,拼色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首先要了解單一染料的基本性能和各單一染料的色光和強度(色力)。要積累染色樣卡。同時還要保存原始染料的標準樣品。
(2)要選擇性能最近似類型的染料做基本染料。
(3)要選擇各項染色牢度相差不大的染料,特別是日曬、水洗等牢度相近似的,因拼色后的堅牢度,取決于原單一染料的堅牢度。但也有例外,如某種植物染料的色牢度不理想,但顏色無可代替,可選擇顏色相近,但牢度好的染料相拼,以彌補原來染料的不足。
套色工藝:
先染一個色,再套染一個色,使其出現(xiàn)新的色彩,如草綠,天然植物沒有這個色,一般是先用藍草做還原染色,然后用黃色染料套染(如梔子),出現(xiàn)的新色就是草綠了,這個順序不能反,假如先染黃色,再染藍色就不行了,藍色會蓋住黃色,呈現(xiàn)的色彩仍然是藍色。所以在套色工藝中,要摸索色彩的規(guī)律,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做才能達到目的。
在兩色的套色過程中,還要注意兩個不用染料的濃度、比例以及套染的時間長短和溫度,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和決定最終得到的顏色。
拼色工藝:
在天然染色(草木染)中,拼色是被大量使用的,但一般不要超過3個色。因為植物染料中有機成分很多,沒經過提純的染料色階低,里面有很多的渾濁物,出現(xiàn)不同的灰度,染料個數越多越渾濁,灰度越高,明度降低。
盡量使用類型一致的染料,以便于融合穩(wěn)定。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非同一類型的染料,這個要做大量的研究實驗后才可使用。
比例:兩種染料比例不同,出現(xiàn)的最終顏色自然不一樣,濃度不同也是如此。
時間和溫度:每種染料的最佳溫度是不一樣的,有的高,有的低,兩種以上拼色尤為突出;染色的時間控制也很重要,有機物的變化非???,有時幾分鐘就會變成另外的顏色。要在多次實驗的基礎上摸索規(guī)律,形成相對固定的工藝。
7.后處理工序
對染色后的面料進行柔軟處理和抗菌整理,溫度為40℃,時間為20分鐘;然后進行脫水、烘干;所述烘干溫度為100℃。
大麻織物有機硅整理
采用三種整理工序對大麻織物進行有機硅染色處理,即先有機硅整理再染色,先染色再有機硅整理,以及有機硅染色共浴,從中篩選出最佳整理工序,使大麻織物K/S值大且柔軟性能好。
有機硅整理工藝為:
浸漬(常溫,x min,二浸二軋,軋余率100%)預烘(100℃,3min)焙烘(x ℃,y min)水洗(85℃,5min) 烘干(1000℃)。按試驗設計的配方加入適量的有機硅油和JFC 2g/L,配制成有機硅整理液。有機硅染色共浴整理,考慮到有機硅整理時間一般不超過5min,且有機硅不可長時間處于高溫環(huán)境,故選擇在染色固色結束前5min時按一定比例加入有機硅溶液,共浴處理后經預焙烘、水洗、皂煮、水洗、烘干。大麻織物先染色再有機硅整理,其K/S值普遍較高,織物脫色也少,色牢度好,織物柔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后記:漢麻天然染色研究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多少資料可供參考,尚有許多我們還未知的因素需要大家來探討和進一步的實踐,但堅冰已經打破,航向已經指明,經過天然染色的漢麻紡織品將會以其天然環(huán)保的特性,高附加值,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優(yōu)勢為紡織服裝行業(yè)增添新的動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