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書生劉理順,明朝人,多次赴京趕考都名落孫山。這一年落榜后,他在二郎廟繼續(xù)刻苦攻讀。一天,他聽見外面有人痛哭,就向旁邊的人詢問緣由。有人告訴他:“那一家的兒子外出經(jīng)商七年未歸,他的母親又老又窮,準(zhǔn)備將兒媳婦賣給別人好過日子。昨天有一個商人付了十二兩銀子,今天這媳婦就要跟商人走了。老人與媳婦不忍別離,所以痛哭。”
劉理順當(dāng)即讓仆人去家中拿來十二兩銀子。仆人說:“咱們家也缺錢花,只剩下交納糧稅的十幾兩銀子,準(zhǔn)備明天交官府。”劉理順說:“還是趕快取銀子來,糧稅再想辦法去借。”
拿到錢后,劉理順以老婦兒子的名義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離家后掙下五百多兩銀子,半個月后就可以回到家中,先給你們寄上十二兩”等話。老婦接到信后,歸還了商人的錢,婆媳避免了離別的命運(yùn)。
十幾天后,那個離別七年多的兒子果然像劉理順信中所說的那樣,帶著五百多兩銀子如期歸家。母子相逢,兒子見信大驚,心中感謝神明,全家叩拜謝天。而劉理順行將赴考,夢見鼓樂喧天,火炬成列。二郎廟中的廟??匆姸缮袼退鸪獭9?,考試完畢,劉理順中得狀元。
那家兒子后來知道了劉理順的恩德,上門道謝。劉理順不承認(rèn)有過贈銀之事。
施恩不求報乃是大善之舉,福報隨之而來也是天理使然。
(資料來源:《太上感應(yīng)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