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山西夏縣人,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為官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第一部通史《資治通鑒》,他是儒學(xué)教化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看來,據(jù)人的才德情況,大概可劃分為:才德兼?zhèn)涞慕凶?span lang="EN-US">“圣人”,才德全無的叫做“愚人”,德行勝過才能的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的叫做“小人”。在選人用人時,司馬光觀點是必須重用圣人、君子,倘若無圣人、君子,寧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究其原因,司馬光認(rèn)為,由
司馬光進一步闡述道,有德行的人被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被眾人喜愛。然而尊敬的容易疏遠,而喜愛的卻容易親近。所以作為考察者,大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忽視了他們的德行。自古以來,國中的昏君、奸臣、家庭的敗子,大多是才華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至于造成國破家亡的太多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
特別是殷紂王,資質(zhì)聰穎,見聞廣博,勇力超常,能夠空手與猛獸格斗,但是他卻文過飾非,拒絕納諫,怠慢天神。自我炫耀,認(rèn)為整個天下所有人的本領(lǐng)都在自己之下。因此他殘忍兇暴,炮烙忠良,剖腹驗胎,敲骨檢髓,活摘其叔心肝。結(jié)果四方諸侯和民眾都背棄他了,終于被周武王伐滅,國亡身焚,為天下笑。
由此司馬光一再重申,選君用臣,必須將德行置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