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子:生命本源的“道”與人生境界的“德”

內(nèi)容提要:本文在閱讀《老子》五千言的基礎(chǔ)上,思考生命本身,探尋生命的源頭活水。老子將人生的視角推至“道”的層面,使人的眼界與“道”一樣廣大。進而在“為無為”,“守沖謙”,“尚樸一”,“返自然”的大視野中“游心于無窮”,期許“小國寡民”的生活實現(xiàn)。

關(guān)鍵詞:      



壽覺生  聽流觀山真神仙   40.5cm×64cm





/施百忍



生命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想過的。換句話說,未生之前如何?死了之后又如何?就像“謎”一樣等待解答。問題在,不管你如何努力,形骸只在生老病死中慢慢消逝。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然而,對于生命的追問,從未停止。若就個體生命而言,所知有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雖然有限,但個體在追問“常道”、“常名”的同時卻顯示了生命的無限可能在于超越。

大家知道,老子建立了“道”的視角,在莊子那里,即“吾喪我”。(《莊子·齊物論》)這是“大體”而非“小體”。(《孟子·告子上》)于是,我們知道“小體”視角的“道”與“名”,既非“常道”,也非“常名”。反之,當老子建立“道”的視角后,他所討論的生命就非小體的存在,而是生命本源了。他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這讓我們想起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以及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孟子·盡心上》)似乎,生命的氣息正自天地間滾滾而來。簡言之,老子所說的“無名”即“道”,為天地之始;“有名”即“德”,為萬物之母。再言之,道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的同時,也內(nèi)化于萬物之中,但內(nèi)化于萬物之中的道,此時叫做德。因此,德顯示為某種屬性。例如,儒家依據(jù)“仁”與“不仁”,區(qū)分了人和動物。然而,“德”一旦具體化為“名”之后,又因各人處境而產(chǎn)生各種看法,甚至于讓人無所適從。顯然,雖“可道”、“可名”,但既不是“常名”,也不是“常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一章)這是居于“道”和“德”的有別于各種物相及名相的生命本源與人生境界。

 

 

  生命本源的“道”

 

關(guān)于“道”的追問,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二十五章

 

這里,明確提出先天地生,為天地萬物之宗的“混成”。它的特征有四:一、寂兮寥兮,即沒有聲音、沒有形體;二、獨立而不改,即不存在類似于現(xiàn)象界的相對性,而是獨立的;三、周行而不殆,即這個獨立不是郁閉不流的,而是周行不息,圓滿自足的;四、可以為天下母,即化育萬物。

寂兮寥兮。在《老子》中,又被稱為“夷”、“?!薄ⅰ拔ⅰ?,即“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十四章)這種不能視聽觸摸的描述,實際上說明了“小體”之思的局限性。在排除了非此即彼的思維后,“不可名”、“無物”實屬“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十四章)簡言之,這種無規(guī)定性的存在為惚恍”。也就是“混成”(二十五章)、“混一”(十四章)的意思。

獨立而不改。老子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這里,老子用“谷神”、“玄牝”來喻其獨立。又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七章)天長地久是靜定。天地所以能長且久的原因,乃是因為天地化育萬物而不索?。?/span>不自生),所以能夠長生。

周行而不殆。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四十章)也就是說,周行是一種“反”。老子認為,對立的“反”是可以“轉(zhuǎn)動”的。他在“觀徼”中,得出“正言若反”的普遍性。(七十八章)在大成若缺(大的成就好像虧缺);大盈若沖(大的充實好像空虛);大直若屈(大的正直像是彎曲);大巧若拙(大的巧妙像是笨拙);大贏若肭(nǜ)(大的贏余像是虧損);(四十五章)明道若昧(內(nèi)含光明的道,外表看似不明);進道若退(入于道的人好像不那么進取);夷道若纇(大道平康,好似不平);上德若谷(上德的人,好似卑下的川谷);大白若辱(大潔白的人,卻好像是污濁的人);廣德若不足(廣德的人,好像不足);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質(zhì)真若渝(質(zhì)樸真純,好似污濁)之中,(四十一章)老子“復(fù)命”于生命自身,即大方無隅(最方正的,反沒有棱角);大器晚()成(大器的用途沒有固定);大音希聲(大音反而聽不見)。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描述當做概念的話,則需印證。老子提醒說,“執(zhí)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這或許可以看成是老子得道的感言。

可以為天下母。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萬物由道而生,列表如下:


萬物


    如表所示,道在孕育萬物的過程中,生出了
“一”,“一”即“有”、“無”。(
一章)所以,“一”既來源于“道”,是天地之始;又下啟了“二”,為萬物之母?!岸?,即一、一,此為兩兩相反的范疇,例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這里,老子用陰與陽來表示,他說,陰與陽互相激蕩(沖氣、二),最后因為融合(和、一)而生出新生命(),即“三”。這個“三”,還是“一”,卻是新生的“一”。以此類推,萬物就這樣生出來了。

居于以上具備的四個特征,老子稱之為“道”,并顯露出寂寥、獨立、周行、化育的生命情調(diào)。實際上,這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大視野。勉強給它命名,叫做“大”。諸如“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贏”等,則從“小”返回了)。四十五章

確立“道”的視角,生命得以超越。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于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不辭”、“不名有”、“不為主”的“大”中,“無欲”或“無為”都是最高的標準,這是自然如此,老子稱之為“上德”。(三十八章)常俗不知化育之功,常思慮“無欲”或“無為”,可以說是“小”。這就如同孔子贊賞子路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并引《詩》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害人也不貪求,何所施行而不吉利!”(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以證之,子路聽了,從此念誦此句。孔子說:“若只是念誦此句,怎能吉利?”《論語·子罕》

綜上所述,生命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老子給出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以及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十六章)的回答,這是將生死的問題指向生命本源的道。其實,死在莊子看來,既為帝之縣解”,也是“薪盡火傳”。(《莊子·養(yǎng)生主》)將死看做“解倒懸”,是對于“小”而言;將死看做“薪盡火傳”,是從“大”立說。具體而言,悲死欣生,是人之常情,但生死又是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這樣,若從人與天道之間的關(guān)系來看生死,生命成了對道的延續(xù),即“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二十一章

 


 人生境界的“德”


確立“道”的視角,既超越了“自我”,也實現(xiàn)了“自我”。于是,對于一些被抽離了“實”的“名”,老子采用否定式的言說。例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保?/span>五章)從字面上看,老子反對“仁”,其實,老子追問“仁”的真實。大家知道,仁是儒家的核心,在孔子的世界中,仁至少有三方面的特征,即“美且仁”、“樂且仁”、“壽且仁”,我們稱之為“神圣之愛”。那老子為什么提出“不仁”呢?事實上,這是對偏私的否定。老子直言“不仁”,是希望重返“仁”的自然,并指向廣大天地與理想人格,追問生命的真實——德。然“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十八章)在指出悖離了“道”的“德”之后,老子必然反對一切假名。以下略說老子之德:為無為,守沖謙,(此二項見馮友蘭先生《貞元六書·新世訓(xùn)》)尚樸一,返自然。

 

為無為

在老子看來,金玉滿堂與兵甲戰(zhàn)勝都不是好事。在實現(xiàn)自我中,他說: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四十八章)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損”、“無為”是相對于“有為”而言。多數(shù)情況下,像金玉滿堂與兵甲戰(zhàn)勝這樣的“有為”是自謀。從“道”的視角看,恰恰要“損”、“無為”,因此,應(yīng)當“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十九章)結(jié)果,有人一看“圣”、“仁”、“義”這樣的字眼,就以為老子是反對孔子的,殊不知老子的語境在于謀國、謀天下以及求真、求實。老子認為,圣智、仁義、巧利在當政者那里已成文飾,不足以治理天下,他倒以為,素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才是為政者所應(yīng)歸屬的。天地為什么能夠長久呢?這是因為天地的運行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生??梢姡螄呙鎸麜r,如果懂得把自己放在后面,懂得置身度外,不為一己私利而謀,轉(zhuǎn)為謀國、謀天下之利,反而因其無私而能成其私。(七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為無為,即“上德”,(三十八章)上德即“上善”?!吧仙迫羲?。(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最近于道了?;騿枺簭闹形覀兡軐W(xué)到什么呢?曰:一、居善地。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二、心善淵。靜水深流,心像水澄明、沉靜。三、與善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善仁。四、言善信。水平如鏡,清??设b,是其信。五、政善治。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政者,正也。善治之效,在歸之于正。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又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六、事善能。水有常態(tài)(柔弱、不爭、純樸)而無常形,因其順應(yīng),而能自然。七、動善時。水靜默不動,動靜因時。此時非彼時,彼時非此時,能時中,則無彼此。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善地、善淵、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時,其要在“不爭”。不爭,老子之無為。不爭方無怨,不爭化其私。“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不爭,非懦弱,倒有盤古開天地之力。概言之,老子的“無為”、“不爭”,為消極的人生開辟了一條積極的路。

 

守沖謙

上言金玉滿堂與兵甲戰(zhàn)勝,乃不能沖謙。不能沖謙,即為驕盈。這是追名逐利者所謂的成功。從道的視角看,驕盈者守不住,且留下禍患。若驕盈者知道一點功遂身退、戒慎恐懼的道理,才有可能因沖謙而轉(zhuǎn)危為安。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四章)沖,虛。盈,滿。不盈即不窮。道體虛無,但它的功用,卻不能窮盡。除此之外,還具有淵、湛、遠的特征,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即虛靜、淵深、清澈、幽遠。這都屬于“無”,我們?nèi)裟芤浴盁o”待“有”,自然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可見,沖謙者不尖銳,不紛擾,又含蓄光華。君子比德于玉,說的就是這樣的品德。

對于一位深陷“樊籠”的人而言,他是要勇猛地走離現(xiàn)實,不與現(xiàn)實保持一定距離,怕是不能沖謙。反之,一位與現(xiàn)實保持距離的人,現(xiàn)實看他,他看現(xiàn)實,又是很特別的。

他看到,世人樂于名利場的追逐,就像趕赴太牢之宴,就像春天登臺眺望??催@一幅圖景,嗤嗤生動。反觀自己,處空谷淡泊寧靜,無名無利,無跡可尋。像嬰兒渾沌未開,不知咳笑。不得志的樣子,像沒有追求。在世人眼中,我們都有余,唯獨你不足;我們多光彩,我們多精明,唯獨你昏昧,唯獨你無識。我們有作為,唯獨你愚不可及。事實上,名利場上多風波。道場雖如大海沉靜廣大,如長風無有止境,卻是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在眾人都以有用為用時,老子顯得如此愚笨、拙陋。老子和世人不同的,在于選擇了“道”的生活(貴食母)。如此看來,天下可貴者,在于是否甘為普通人。(二十章

一位有大眼界的普通人,他的胸襟是灑落的。他的樣子,總是含蓄的。勉強形容他,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十五章)老子認為沖謙是慎重、戒惕、矜莊的,這表現(xiàn)得相當?shù)膬?nèi)斂,這是嚴肅的。嚴肅不等于拘謹僵硬,嚴肅乃向內(nèi)求證。當向內(nèi)求證達到相應(yīng)的程度時,又流露出融和、純樸、曠達的生命品質(zhì)。這是打通“現(xiàn)有”,開啟眾妙之門的真修為。從“現(xiàn)有”的層面看,這種修為是“渾樸”的。如果不是具備大眼界,在一個普通的環(huán)境中,誰能在看似渾濁的動態(tài)中看到虛靜并讓它慢慢澄清呢?誰又能安心虛靜,在動態(tài)中慢慢化生呢?可見,自滿的人肯定做不到,唯其謹嚴審慎,凝靜敦樸,才能匿藏光榮,不慕榮利。普通人具有如此大眼界,大胸襟,則能從容自在于“樸一”了。

 

尚樸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其義已見前面,值得注意的是,“反者道之動”,(四十章)兩兩相反的存在,并非簡單的相反,而是相當統(tǒng)一的動態(tài),因此,才能夠?qū)α⒉还铝ⅲ喾吹喑伞?/span>

    問題在于,當我們從上往下看時,萬物的生成順理成章,若換一個角度,由下往上看,則看到了萬象,在“二”的層面上,即“一、一”的分化中,看到的是二元對立。這樣,從“二”到“一”,對一個普通人而言,常常遮蔽了。此時,不是思辨,而是體認。最為顯著的例子,是“莊周夢蝶”,而老子則提出“抱一為天下式”的體認方式。(二十二章

他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三十九章)這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是繁雜現(xiàn)象中的統(tǒng)一。孔子云,“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一”如定海神針,丟了將不安。丟了“一”,即丟了精神,譬如終日沉浸于口腹之欲,精神也丟了。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是顛倒了視角,以“物對”衡量“玄同”。眾人的世界,我是彼非,“負陰”是“負陰”,“抱陽”是“抱陽”,不能“沖氣”,不能“為和”,終為“陰陽之患”。此時,人與天是分離的,離天越遠,個體突出越明顯,乃至于“銳”。以“銳”對人,以“銳”對事,乃至于“紛”。試問,紛紛擾擾何時休?“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五十六章)似乎,老子正通過語言的靜默與心靈的寧靜與道相吻合。玄同,乃調(diào)和萬象的紛擾,不與物對,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莊子稱之為“攖寧”。

此時,不妨塞其兌,閉其門”。(五十二章)這種隔離的方法,并非簡單粗暴的封閉,而是存諸己的“反者道之動”。四十章于是,紛紛擾擾遠去,放逸之心可以降服。在見素抱樸,(十九章復(fù)歸于樸”中,(二十八章)反能和光同塵。于是,生命的體認使人復(fù)歸于“嬰兒”。嬰兒無所欲,內(nèi)心平靜,氣息柔和。老子認為,心平氣和的人,靜定如嬰兒,這樣一種本初的狀態(tài),是生命的最佳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中,“樸散則為器”,(二十八章),乃君子不器之“器”。

體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保?/span>十五章)從“守沖謙”到“貴樸一”,略感“天人合一”的自覺,且心知大智若愚、樸拙高古的深安,此時,得以從樊籠返回自然。

 

返自然

如上所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這是說,人在體認道的過程中,那些人為的、技術(shù)的東西慢慢除去,當彼此、物我、天人、陰陽從對立相反轉(zhuǎn)向相成往復(fù)時,將顯現(xiàn)流動的氣機,即生命氣象,這是處于“道”的層次上的生命自然。上面我們說“一位有大眼界的普通人,他的胸襟是灑落的”,是因為他的胸中無蔽障和隔膜,他的胸襟虛懷若谷,虛靈無滯?!?/span>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可見這種尊貴并非對創(chuàng)生的萬物有任何命令,萬物在不受人為干擾時按照各自的面目生長,這是我們說的生命自然。當然,如果將自然看做聽之任之,肯定是誤解。因為生命的自然,是一種自覺,上面我們說到,人常常在“二”,即“一、一”的階段被擋住了。

再言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心狂與行妨是因果,這是片面追求物質(zhì)的必然結(jié)果。老子認為人應(yīng)當主動追尋一種符合自我當下的心靈生活,而不是聲色犬馬。生命的原創(chuàng)性,簡單有味,無需多彩。在由向外轉(zhuǎn)入向內(nèi)的去蔽中,生命感使人的存在有了深遠的意義,這是在持守內(nèi)心靜定中恢復(fù)的自然。

于是,當剝落了層層浮華而留下了真實時,尚樸一的精神走進了生活當下,這是老子的“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八十章)

 

“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的國民形態(tài),不僅有優(yōu)秀的人才,也有先進的器材,但這些器材或人才并不需要使用;在積極的社會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所有的人尊重生命,避免流離失所。雖然有舟車,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必要去炫耀。社會如此簡樸,可以回復(fù)到結(jié)繩記事的古代了??梢姡献拥摹靶衙瘛?,是一個極為樸素、安詳?shù)纳鐣?,它折射出農(nóng)耕文明的農(nóng)村生活。

接著,老子進一步豐富了這種生活。他說,那里的人有美味的食物,有美觀的衣服,有安適的居所,有歡樂的風俗。鄰國之間互相看得見,雞犬的叫聲彼此聽得著,百姓從生到死,不必為那些俗事互相糾纏。

至此,也可以說老子的“小國寡民”是精致的樸素、專注的幸福。從相由心生而言,“小國寡民”可謂老子“返自然”的一種精神呈現(xiàn)。但我們還想追問,這樣一種生活的自然,如何可能呢?大家知道,孔子也向往簡單平常的生活,即“曾點之志”、“浴沂舞雩”,但這種幽然而遠的生活日常,若非以子路的有勇知方,冉有的足民,公西華的禮樂為基礎(chǔ),卻也不易實現(xiàn)??梢?,老子的前瞻之思與孔子的當下之行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體認生命,歸根復(fù)命之際,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七章

綜上所述,從“生命本源的‘道’到”“人生境界的‘德’”,老子所指向的“道”與“德”雖然不具體,屬于無規(guī)定性的存在,但在我們有限的文字勾勒中,“道”、“德”卻足以使人敬畏。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五十一章)這是說,道生成萬物,德從道那里獲得意思使萬物得以存養(yǎng)。換句話說,萬物得以成長化育,得以成熟()結(jié)果(),得以養(yǎng)成(養(yǎng))保護()。道與德生長萬物,卻不據(jù)為己有;作育萬物,卻不自恃己能;長養(yǎng)萬物,卻不自為主宰。真可稱為微妙深遠的德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三:《老子》
德然養(yǎng)生:真我與自我即靈與體
淺談對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道德是人體生命之根
《老子》55句經(jīng)典名句
回到人生的意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