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鬃油?,揖巫馬期而進(jìn)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陳司敗是陳國的大夫,司敗是官職。有一天他問孔子,說魯昭公“知禮”嗎?孔子回答他說“知禮”,巫馬期是孔子的弟子名巫馬施,小孔子三十歲,“黨”是團(tuán)伙,就是為了私人關(guān)系而能夠忘記大義的私人利益集團(tuán),就像是單位里邊的小團(tuán)伙,他們相互包庇,所以在處理事情上沒有什么公心可言。所以孔子走后,巫馬期去見陳司敗的時(shí)候,陳司敗說:我聽說君子沒有私心,不會偏袒人,難道君子也會偏袒人嗎?接著陳司敗舉了一個魯昭公不知禮的例子,就是他娶了一個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夫人,為了避嫌,所以給改名叫做吳孟子——據(jù)說春秋時(shí)候有“同姓不通婚”的禮,所以陳司敗說魯昭公自欺欺人的做法,怎么算是知禮呢?
巫馬期回頭就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說,我孔丘也比較幸運(yùn),一旦有什么過錯,別人一定會知道。
對于這段話,首先我們需要明白,這里的“知禮”不是單純知道的事,而是要懂禮、守禮,如果不能在言行中守禮,那知道跟不知道有什么區(qū)別呢?第二就是孔子的坦蕩,自己犯了錯誤之后,能夠真誠地接受別人的批評——當(dāng)然也會立即改正,這就是子貢說的“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見《子張篇.第二十一》)”。當(dāng)然,這件事中,也隱含了孔子對于魯國的感情在里面,所謂“家丑不可外揚(yáng)”,所以朱熹解釋說“孔子不可自謂諱君之惡,又不可以娶同姓為知禮,故受以為過而不辭(見《論語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