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 最 少 的 時 間 獲 取 最 大 的 收 益 」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而今我們再讀《論語》,其中深諳的道理依然受用終生。 雖談不上治國、平天下,但用來修身養(yǎng)性,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解析: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其實這句中所說的,只要真做到,就能是一個能安心于現(xiàn)世的人了。與人謀而盡忠,則能無愧于同事、顧主,客戶,甚至公司機構(gòu)、社團、社會、而至于國家。與朋友交往而能信守承諾,則能無愧于人,則能立身于世。老師教導而能不斷努力學習,讓生命不斷成長,則不止無愧于老師,也能無愧于生命。一個無愧于世人,無愧于天地的人,那不管現(xiàn)實環(huán)境再怎么變,我們也能處變不驚。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strong> 解析: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讓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認可和接受,只有這樣才能直接或間接地支配或影響他人的行為。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了解和理解他人總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難得多。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strong> 解析:躬就是反躬自問,自厚并不是對自己厚道,而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于別人錯了的,責備人家時,不要像對自己那么嚴肅。這樣處世作人,對長官也好,對同事也好,對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個社會風氣,到了亂的時候,往往是對別人要求重,對自己要求輕;要求別人特別嚴格,原諒自己輕而易舉。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們反身而誠,責備人家要以寬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嚴格檢點。 其實,個人認為,包括對子女也好,也應該做到。 4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strong> 解析: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p> 發(fā)生沖突矛盾,出現(xiàn)麻煩事時,其實冷靜的想想:我是否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有什么不妥或是不對?就算不是我的錯,養(yǎng)成“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這樣的習慣也是自我負責的態(tài)度。 其實絕大部分的不如意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更多的是表面意識不到的深層原因,如果沒有深入查找自己的修養(yǎng),怎能發(fā)現(xiàn)不足,修正自己呢?小人就是欠缺查找自己的修養(yǎng),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當然就會盯著別人的不足,一味的要求別人了。 5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strong> 解析:孔子說:看見有德才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nèi)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后世儒家修身養(yǎng)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qū)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要跟別人墮落下去。 6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trong> 解析:孔子說: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 這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7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strong> 解析: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遲鈍,而工作要勤勞敏捷?!?/p>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延安出生的毛澤東的兩個女兒取名李敏和李訥。其中“敏”與“訥”就是出于《論語·里仁》中的這句話。”從給女兒起的名字中,可以體會出毛澤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要做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的人。 8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strong> 解析: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他犯了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了錯誤,人們都仰望著他?!?/p> 人都會犯錯。錯了怎么辦?改!改錯是人的高貴品性,令人景仰。但這不是人人都可達到的境界,所以子貢的話永遠有很強的警示與鞭策意義。 9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strong> 解析:孔子說: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性情過于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于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shù)男郧榕c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 10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strong> 解析: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修養(yǎng)仁德。” 曾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樂于和有學問高的人結(jié)識,互相研究文化知識,一起探討人生哲理,共同提高品德素質(zhì),培養(yǎng)仁德修為。這是儒家的交友觀,主張以文會友,志趣相同,互相促進,共同進步。 11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strong> 解析:孔子說:大道,不同,君子不會刻意的選擇去謀了。這是一種該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達浩然君子之氣。 現(xiàn)代對這句話多用引申義: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12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strong> 解析: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jié)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jié)交諂媚逢迎的人,結(jié)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jié)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br> 說明孔子的擇友標準是正直、寬容、見多識廣。要交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起事來事半功倍!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