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古今中外無數(shù)藝術作品永恒的主題,是蕓蕓眾生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喜故事。什么是愛?你有怎樣的愛的體驗?請看下面三種描述哪一種與你最接近:
l 我很容易與人接近,信賴他們或讓他們信賴我是件開心事。我不怎么擔心被拋棄或者害怕別人離我太近。
l 我想讓人親近我,可別人不情愿。我常擔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愛我或者想離我而去。我想和別人完全融為一體,可這個愿望有時會嚇跑別人。
l 與別人接近讓我不安,我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們。有人對我太親近時我會很緊張,愛侶想讓我更親近一點我也有點不自在。
記好你的答案,我們先來看每個人關于愛的最初體驗。
每個人自出生那一刻便開始與母親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這種聯(lián)系的意義在哪里呢?
曾經(jīng)有理論認為,所有愛的行為,都與本能需要如饑餓、干渴和避免痛苦有關。當母親喂養(yǎng)嬰兒時,饑餓引起的進食需要得到滿足,于是嬰兒與母親之間的親密接觸就得到強化。因此嬰兒產(chǎn)生對母親的愛,愛只是給嬰兒喂奶的一個副產(chǎn)品。果真如此嗎?為了證明愛不僅存在,而且愛和情感可能是與饑餓和干渴一樣強烈的基本需要,亦或比它們更強烈,心理學家亨利·哈羅精心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
由于倫理方面的原因,科學家不可能人為操縱嬰兒的成長環(huán)境。于是,哈羅用剛出生的小猴子作為實驗對象。實驗人員為小猴們制作了兩個“媽媽”。一個“媽媽”是用木頭做的,表面光滑而且用柔軟的海綿和絨布包裹,使它具有人體皮膚一樣的舒適觸感;另一個“媽媽”是用鐵絲網(wǎng)綁成的,形狀相同,但是沒有柔軟的觸感。兩個“媽媽”都能為小猴提供乳汁和適宜的溫度,因此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僅僅是表面觸覺的不同。
然后哈羅把剛出生的8只幼猴隨機分為兩組,由這兩只不同的代理媽媽喂養(yǎng)。哈羅認為,如果母子之間的依戀關系單單是由于母親提供食物和保暖,那么由“絨布媽媽”喂養(yǎng)的幼猴應該對“絨布媽媽”產(chǎn)生依戀關系,同樣由“鐵絲媽媽”喂養(yǎng)的幼猴應該對“鐵絲媽媽”產(chǎn)生依戀關系。但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不管由哪個媽媽喂奶,幾乎所有時間幼猴都喜歡與“絨布媽媽”在一起。由“鐵絲媽媽”喂養(yǎng)的幼猴餓的時候找“鐵絲媽媽”匆匆吃奶,然后馬上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哈羅還進行了“驚嚇”實驗。當幼猴面對新刺激感到害怕時,它們會跑去擁抱“媽媽”尋找舒適和保護,就象人類的小孩子常常做的那樣,不管是由“絨布媽媽”還是“鐵絲媽媽”喂奶的幼猴,選擇當然只有一個----“絨布媽媽”。
此外還發(fā)現(xiàn)兩組小猴食量一樣大,體重增長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如果只由“鐵絲媽媽”喂養(yǎng),沒有“絨布媽媽”同時存在,幼猴會出現(xiàn)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jīng)常腹瀉。這說明,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chǎn)生了心理上的緊張。這也印證了在20世紀初人們發(fā)現(xiàn)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的死亡率和患病率高,即使孤兒院想盡辦法采取各種醫(yī)藥措施,效果也不明顯。
日常的生活中你也許曾經(jīng)注意到,當小孩子有父母陪伴感到很安全時,他們會對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好奇心,愿意去大膽地探索世界,當然要保證他們能看到父母。哈羅也用“陌生情境”的實驗去模擬這樣的行為。幼猴們被放在一個陌生的房間,它們馬上沖向“絨布媽媽”,緊緊抓住,并在“絨布媽媽”那里摩擦身體。過了一會他們就以“絨布媽媽”作為一個安全基地,開始擺弄房間中的玩具,然后回到媽媽身邊確認依舊安全,接著又去探索這個新世界。當幼猴們被放在同樣的房間內,但是沒有“絨布媽媽”的陪伴時,它們的表現(xiàn)會截然不同:或者帶著深深的恐懼僵在那里,或者開始大哭,或者吸吮手指。有時它們會跑到媽媽常呆的地方一邊哭泣尖叫一邊尋找。當“鐵絲媽媽”在時,幼猴的反應和沒有媽媽在時情形相同。
哈羅的研究還揭示出對兒童虐待的問題。有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在很多兒童被虐待的案例中被虐待的兒童好像都很愛虐待他們的父母,要緊緊地貼近父母。這好像難以解釋。但如果我們接受了哈羅的觀點,愛,或者說依戀是最強烈的基本需求,那么就可以理解這些孩子們,他們的行為正是被虐待的結果。哈羅在實驗中制造出可能拋棄孩子的媽媽,一些媽媽會噴出強大的氣流,一些媽媽會彈出尖刺,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迫使幼猴離開媽媽。幼猴的反應是暫時離媽媽一段距離,等待這樣的情形結束,就好象被虐待的孩子眼中閃著恐懼的目光躲在角落。而當可怕的事情結束,幼猴就回到媽媽身邊,而且比以前更緊地抓牢媽媽。
以哈羅的實驗為重要依據(jù),鮑爾比提出了依戀理論,提出嬰兒和養(yǎng)育者(通常是母親)的情感依戀關系能夠滿足嬰兒依附于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的他人的需要。在依戀關系中,嬰兒會形成一種人際交往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系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嬰兒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后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這樣,人際關系的早期經(jīng)驗就成為我們處理以后人際關系的基礎。
愛因斯沃斯通過研究界定了親子關系的三種類型
l 第一種叫安全型關系,媽媽對孩子關心、敏感。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與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l 第二種叫焦慮--矛盾型關系,媽媽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后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情境。
l 第三種叫回避型關系,這種關系中的媽媽對孩子也不敏感,而且具有控制性。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記得我們最初的問題嗎?那三種情況分別是一、安全型成人,二、焦慮—矛盾型成人,三、回避型成人。與上面三種親子關系相對應。研究顯示,成人的依戀類型形成于童年,所以這最初的愛的體驗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弗雷伯格(Fraiberg)做了簡短概括:“依戀幫助孩子:獲得全部的智慧潛力,變得自我依賴、處理突發(fā)事件和挫??;解決恐懼和焦慮;發(fā)展未來的關系和減少嫉妒?!边@是一個人可能獲得的最寶貴的財富。
年輕的媽媽們,千萬別做“鐵絲媽媽”,因為你就是這個孩子的全部世界,不僅是現(xiàn)在也是未來。被媽媽輕柔甜美的聲音和香甜的乳汁味道環(huán)繞,在媽媽溫暖柔軟的懷抱和憐愛欣賞的目光中,在媽媽輕柔的親吻和撫摸中,甜甜地睡吧,寶寶,這就是你最美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