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府大堂上,長官座位后一般都掛著一塊“明鏡高懸”匾。清代乾清宮正殿正中,則高懸著由一塊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封建時代,官場真的如此?其實,它們“釣魚執(zhí)法”都會。
“釣魚執(zhí)法”很為社會痛恨,但這種行為古今中外都有,英美稱之為“執(zhí)法圈套(entrapment)”,就是“挖坑”讓別人跳,其要義是當事人原本沒有違法意圖,執(zhí)法人員故意引誘令其違法,然后予以懲處。
古代“明鏡高懸”匾
“釣魚執(zhí)法”為社會痛恨的原因,主要是執(zhí)法者從中漁利,而不是為以公平正義,或維護社會秩序。熱衷于此類勾當的,以基層小吏為主。這些惡吏經驗豐富,路套甚多:古代雖然沒有“火車站”,但流動人口集中的地方還是有的。這種場合,衙役會找個妓女,讓她裝作走失的樣子纏你幫忙,你如果趁機占了人家的便宜,會有衙役“及時”出現,讓你什么都說不清,涉嫌“拐賣人口”,最后脫身。
這種“執(zhí)法”,最多只是榨干你身上攜帶的銀兩,再多難以得逞,也就沒有太大意義。有的衙役會弄個無賴,讓他裝成無家可歸的樣子,你一動惻隱之心收留了他,這時衙役上門了,說這個人是“逃犯”,你犯了“窩藏罪”!破財消災,等你掏夠了錢,衙役幫你“抹案”。還有的衙役比這更狠,弄一具無名尸體放到你門口,讓你攤上“命案”,這消災的錢就更多了。
不光是官府小吏,有時朝廷大員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會使上“釣魚執(zhí)法”。
金圣嘆(1608—1661),字若采,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對《水滸傳》、《西廂記》等書的批評者,“六才子書”之說即出自金圣嘆。
金圣嘆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文人,其舅父即大名鼎鼎的錢謙益。對舅父叛明降清,金圣嘆非常鄙視,曾作對聯嘲諷:“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strong>
文人的正義感,對地方官來說同樣是個麻煩。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激起士人憤怒。金圣嘆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集會,要求江蘇巡撫朱國治罷免任維初,是為“哭廟案”。金圣嘆鬧得地方很被動,為了永絕后患,官府讓江洋大盜指認與金圣嘆有勾結,以“策應海盜”之名將金圣嘆斬首。
清姚文翰《帝王畫像》楊堅像
官員會“釣魚執(zhí)法”,皇帝同樣會。隋文帝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房玄齡稱其“本無功德,以詐取天下。”為了清除異己樹立權威,開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指派親信,向他認為不可靠的官員“行賄”。這種“行賄”本是刻意安排的,所以證據確鑿,最終晉州刺史、南陽郡公賈悉達,顯州總管、撫寧郡公韓延等官員,全因“腐敗”被隋文帝殺了。
隋文帝楊堅的高招,唐太宗李世民也會。為了澄清吏治,唐太宗李世民派親信編造各種理由,專給要害部門的官員“行賄”。這戲演得太逼真,果然出現了上當的官員:“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唐太宗將其抓了起來,準備將其作為反面教材,殺一儆百。
清姚文翰《帝王畫像》李世民像
裴矩是著名的權謀高手,唐太宗的把戲被裴矩識破了。裴矩勸諫唐太宗:官員貪污受賄其罪當死,但您這樣給人家“挖坑”,有違禮制,傳到社會上負面效應也太大了吧?!
唐太宗畢竟是“明君”,果斷停止了“釣魚執(zhí)法”,最終出現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