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上市公司大量融資的同時,將手中的現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究竟是不務正業(yè)的亂來,還是迫不得已的無奈呢?
對個人和家庭而言,有閑置資金時,到銀行也好,信托公司也好,買理財產品是正常的投資行為。
但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性質就完全不同了。大小股東買入這家公司股票的目的,是通過公司業(yè)績利潤的提升,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財富增值。如果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而不是擴大生產或者用于業(yè)務轉型,那豈不是對股東的不負責任?
近期實體經濟難過是客觀事實,但當上市公司都去買理財,而不是經營主業(yè),就有問題了。據上海證券報統(tǒng)計,從今年年初以來,有近700家上市公司,購買或計劃購買超過總額超過5400億元各類理財產品,涉及的理財產品高達6500種。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個別上市公司甚至一邊買各種理財,一邊還在定增募資。按照相關制度規(guī)定,除金融類企業(yè)外,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項目不得為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于以買賣有價證券為主要業(yè)務的公司。這一規(guī)定在后來的《業(yè)務指引》中雖然有所放寬,即閑置募集資金可以購買保本型理財,但這種前腳募資后腳買理財,偏偏不干“正事”的行為,實在不妥。
中國動力于今年5月份剛剛完成資產重組,外界均以為要“大展宏圖”。結果不久前,中國動力發(fā)布公告稱,擬對不超過人民幣80億元的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干啥呢?買保本型理財產品。
無獨有偶,11月1日羅萊生活表示將投入1億元閑置資金用于購買集合信托計劃。而該公司今年以來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已經接近8億元。
對于此種行為,監(jiān)管部門當然也不會閑著。
新鋼股份在今年三月份曾斥資16億元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另有結構性存款近27億元。因此在6月份募資時,收到了證監(jiān)會的反饋意見書。意見書說的也簡單明確,要求申請人新鋼股份說明本次發(fā)行募集資金是否變相用于理財投資。
不過話說回來,這事兒也不能全怪上市公司。如果經濟環(huán)境好,多數上市公司也不會放著正經生意不做,而去買收益率僅有5%、6%的理財。
當前經濟下行,并且已過L型走勢的拐點。市場上的資金充裕,但又缺乏優(yōu)質可投資資產。更何況,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對多數企業(yè)來說,資金找不到更好的去處,就會選擇累積現金,持幣觀望,靜待轉型中的機會。但如果人人都抱有這種“等現成”的生存策略,經濟怎么盡快好起來呢?
讓投資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