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傅修延 | 少數(shù)派報告:不辣的贛菜去哪了?
作者近照

傅修延  教授


贛地嗜辣之風(fēng),于今為烈。名廚王梁生說自己現(xiàn)在很少外出吃飯,“因現(xiàn)今菜肴百菜一味,毫無特色,調(diào)味醬風(fēng)靡,吃完口渴舌麻,辣椒不要錢,辣死人不償命。”筆者也是不愛吃辣的少數(shù)派,每次點菜時都囑咐免辣,但端上來的盤子上大多示威般地灑著或紅或綠的辣椒。如果和餐館方面理論,回答一般是“冇有哇,冇放幾多辣椒嘛”。后來我明白贛地的點菜語言不能按字面理解,江西的廚子不相信天下有不吃辣的顧客,更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不辣的菜,“免辣”因此在他們聽來就是“放點辣”,有一次我拿著放了許多辣椒的菜去廚房責(zé)問,大師傅居然反問我:“箇(這)還叫放辣椒?”當(dāng)然我也不是沒有遇到過不放辣的餐館,前提是點菜時要把“免辣”二字重復(fù)若干遍,同時還要兇巴巴地說一句“辣了不付錢”。有時我反躬自省,覺得這樣做似乎有點過分,因為人家連鍋都是辣的,不辣的菜怎么做得出來?還有,掌勺者灑辣椒是多少年的習(xí)慣性動作,不讓他們做這個動作,他們心目中的炒菜程序就沒有完成。


或許有人會說贛菜歷來如此,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傳統(tǒng)。江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贛菜》一書,將贛地菜肴的特點歸納為“原汁原味、油厚不膩、口味濃郁、咸鮮兼辣”,收入該書的菜品有一半以上完全不辣。江西烹飪界泰斗級人物涂序鳳的評價也大體相似:“量大油厚,味濃中帶辣。”“兼辣”與“帶辣”,表明以往的贛菜并非一味求辣。贛菜在歷史上也不是像今日這樣默默無聞,魏晉南北朝的雷次宗在《豫章記》中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清朝的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如此贊美江西的菜肴:“粉蒸肉,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江西人菜也”這五個字,流露出袁枚這位大美食家對贛人口福的羨慕;“不見水”和“味獨全”則強調(diào)了原汁原味,沒有哪個美食家不主張突出食材的本來味道。

粉蒸肉
Photos for everyone
贛鄱大地上還有許多不大經(jīng)得起推敲的美食傳說,如許真君用藜蒿炒臘肉待客,東坡肉起源于廬山歸宗寺,王陽明愛吃贛南的小炒魚,毛澤東為四星望月命名,等等。老百姓把美食與這些名人掛起鉤來,說明這些菜肴在他們心目中已經(jīng)成了經(jīng)典。我過去講敘事學(xué)課程時經(jīng)常以陳世旭的《圣人余自悅正傳》為例,小說主人公余自悅不是什么圣人,而是位身懷絕技的九江廚師,他在廬山上做的巴掌大紅燒肉令中央大領(lǐng)導(dǎo)“拍案叫絕”,在錦江飯店幫忙時做的一盤鱔段又令上海首長吃得“極開心”——錦江飯店的掌勺大師原先睥睨天下,對余自悅這位外地伙夫不屑一顧,但就是這盤“削得極精致的鱔段”為他救了場——“自此,大師日日早起,日日為余自悅沏茶,直到他們合作結(jié)束。”小說固然是虛構(gòu),但世界上很多事情是編不出來的,這個故事多少讓江西人領(lǐng)略到一點本地烹飪圣手的風(fēng)采。



筆者和江西的廚藝名家打過交道。十幾年前在省社科院工作時,我曾組織過振興贛菜的專題研討會。研討會上一些專家提到贛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度風(fēng)光:1983年江西派出20余位一流名廚在北京鴻興樓設(shè)場獻技,韜光養(yǎng)晦已久的贛地名菜如三杯雞、紅酥肉、永新狗肉、眉毛肉丸、云霧熏石雞、雙色蛋菇等重出江湖,令食客大快朵頤贊不絕口,也贏得一些從江西走出去的大人物題詞祝賀。然而這樣的活動只是曇花一現(xiàn),隨著周邊菜系的強勢崛起,贛菜在中國餐飲大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邊緣化,王勃《滕王閣序》的“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一語成讖。究其原因,關(guān)鍵還在沒有堅持原汁原味的特色。如今南昌等地的贛菜已經(jīng)辣破了底線,辣到了不沾辣者無法下箸的地步——煌上煌出售的熟食幾乎全是辣的,有些餐館甚至連青菜都敢放辣。這實際上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因為太重的辣味必定蓋掉食材的原味。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國人普遍增強了飲食方面的防范意識,菜肴太辣未免會引起顧客的疑慮:你放這么多辣椒,是不是想讓人吃不出食材本身的不新鮮?此問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dāng)今不靠譜的餐館多如牛毛,食品監(jiān)管很多時候形同虛設(shè),不少人抱怨每次在外用餐后都會感到腸胃不適。社會上這樣的抱怨如果越積越多,人們?yōu)榻】悼紤]便會盡量選擇在家用餐和待客,這樣下去整個餐飲業(yè)的前途都會亮起紅燈。

辣椒精


更為嚴重的是,現(xiàn)今許多餐館經(jīng)常用辣椒精來代替天然辣椒,因為前者比后者要便宜得多。辣椒精學(xué)名為“辣椒油樹脂”(注意“樹脂”這個名字),此物雖然說不上是什么非法添加劑,但其辣度為普通辣椒的一百倍,長期使用勢必增加人對辣的耐受力,嗜辣者為求刺激會不斷尋求加大辣度,這或許就是辣風(fēng)越刮越烈不知伊于胡底的主因。網(wǎng)上有所謂專家宣傳辣椒精安全無害,我不大相信這種說法,因為有些問題要到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以后才顯露出來,而這種含有多種復(fù)雜成分的化學(xué)物質(zhì)還是剛剛進入人類的身體。除了辣椒精,令我更憂心的是辣椒素。過去只從電影上看到西方警察和女性有防暴、防“狼”的噴霧劑,現(xiàn)在這種東西國內(nèi)也在使用,那里面灌裝著含有高純度辣椒素的溶液——據(jù)說被噴者會不停地流淚咳嗽打噴嚏,呼吸道如同被火燒灼,這種狀況下暴力行為會自動停止。辣椒素甚至被用來保護互聯(lián)網(wǎng)的越洋光纜,光纜的塑料護套加入這種劇辣物質(zhì)之后,不但什么都敢咬的魚類退避三舍,連藻類、貝類和軟體動物都不敢挨近。辣椒素會不會步辣椒精后塵進入餐飲行業(yè)?魯迅說自己“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我也不敢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因為無良商家比大海中的鯊魚更加無知無畏,大家肯定聽說過工業(yè)酒精致人失明的先例。在保護自己方面,消費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去觸碰可疑之物。

當(dāng)今世界,辣帶(多年前我就用這個詞稱食辣地區(qū))的版圖在不斷擴大,我這個不吃辣的江西人不但在本地被視為另類,外省人聽說我不吃辣之后也常投來訝異的目光。長期當(dāng)少數(shù)派的經(jīng)驗告訴我,此番言論必定會招致多數(shù)派人士的反感。舌尖上的好惡不容易改變,沈復(fù)《浮生六記》寫自己在嬌妻影響下學(xué)會欣賞原先避之猶恐不及的“臭乳腐”,那是愛情的偉力使然,我根本不奢望這篇小文能顛覆嗜辣人士從小養(yǎng)成的味覺偏好。然而文章合為時而著,骨骾在喉不吐不快,我還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說幾個觀點。
1
辣是一種痛感
科學(xué)家早就指出,吃辣時感受到的是燒灼和疼痛,這樣的感覺讓大腦中樞得出一種類似機體受傷的印象,于是下令釋放人體自身的止痛物質(zhì)——內(nèi)啡肽,被辣到之后的欣快感就是由此而來,這也解釋了吃辣者為什么會越吃越爽,越吃越想吃。有論者說辣菜之所以特別“下飯”——有的地方叫“殺飯”,是因為吃辣之后需要迅速用飯粒、菜葉和湯水等較為清淡的飲食材料來緊急“救援”,以抵消及緩和口腔中辣所帶來的強烈刺激。從這個意義上說,舌尖上的燒灼和疼痛近乎觸覺,人們吃辣是為了讓自己的神經(jīng)接受疼痛的鞭打。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這一點,《玉篇》就說“辣,辛辣也,痛也”。辣字最早見于《廣雅·釋言》(“辣,辛也”),“辛”在早期金文中形如下部尖銳的刀具(現(xiàn)在還能依稀看出),漢字中凡從“辛”之字,大多與刑罰與辛辣有關(guān),這一字源顯示吃辣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受刑或自殘。
2
過辣有害健康——We are what we eat
坊間流傳的一些食辣好處,如解脹氣促消化等,我基本上是同意的,前提是食材須為天然辣椒。不過對辣椒除濕氣我還有點保留,廣東福建的濕氣不能說不重,然而粵菜和閩菜根本不辣——有中醫(yī)說寒熱吃辣猶可,濕熱吃辣則效果適得其反。我國西南地區(qū)流行以辣驅(qū)濕的說法,但原先那里的辣來自相對溫和的花椒,漢代名醫(y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用蜀椒治療寒痛和飲食不振,有人說三星堆那棵青銅神樹(所謂“搖錢樹”)的原型就是花椒樹。這樣來看,傳統(tǒng)贛菜的“咸鮮兼辣”和“味濃中帶辣”,度的把握還算恰當(dāng)。前文提到反復(fù)刺激會增強人的耐受力,奈吉爾·巴利在《天真的人類學(xué)家》中說西方人無論喝多少啤酒都不會醉,而喀麥隆的多瓦悠人一瓶啤酒可以喝上三天,而且這三天里無時不在酩酊大醉的狀態(tài)之中,可見多瓦悠人世世代代都未接觸過酒精飲料。由此我想到幸虧辣椒是在明代末期才傳入中國,要不然今天的餐館不知道要放多少辣才能讓顧客滿意。We are what we eat(我們就是我們吃下去的東西)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任由嗜辣之風(fēng)不加節(jié)制地刮下去,將來人流出的眼淚都會是辣的。還可以說一個正面例子:我父親一輩子只愛吃新鮮河魚,記得有次堂姐烹魚時放多了佐料,修養(yǎng)極好的父親竟然罕見地發(fā)了脾氣,或許是從魚肉中吸收了大量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他老人家活過了一百歲才撒手人寰。
3
贛菜應(yīng)回歸傳統(tǒng)
江西為水資源大省,中國四大淡水湖中鄱陽湖不但面積最大,還是唯一沒有被污染且已進入了世界“生命湖泊網(wǎng)”的水體。水質(zhì)為食味之本,《呂氏春秋·孝行覽》中的“本味篇”說“凡味之本,水最為始”,水清的地方不但魚鮮菜甜,做出來的豆腐也特別美味,所以《豫章記》會說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四方”。然而江西餐館的一味求辣,恰恰是用辣味來掩蓋自己得天獨厚的食材優(yōu)勢,因此今日贛菜的當(dāng)務(wù)之急是改弦更張回歸傳統(tǒng)——回到彰顯食材本味以吸引顧客的烹飪正道上來。如今辣味菜肴確有席卷天下之勢,但食辣史專家曹雨說這只是“很近期的事情”,緊鄰江西的湘菜鄂菜以往基本不辣,即便放點辣椒也是作為點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甚至說正宗川菜也不辣。再以最辣的贛菜之一萍鄉(xiāng)菜為例,過去婚喪宴席上的“十大碗”也無辣味(據(jù)同事陳茜回憶)。時下餐桌上重口味的流行,特別是辣條這一零食的橫空出世,與辣食價格相對低廉和年輕人對刺激的追求有關(guān),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與務(wù)工人群的大范圍流動也是這一現(xiàn)象的幕后推手。把握了口味變遷的大趨勢,就會看出辣食只能滿足最低檔的口腹之欲,要適應(yīng)飲食領(lǐng)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應(yīng)打造出更為多樣和精致的菜品。

江西的辣菜走不出省界,不辣且“味獨全”的南昌瓦罐湯卻一枝獨秀揚名全國,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贛菜的希望。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陸文夫小說《美食家》的主人公朱自冶對飲食極為挑剔,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這個飲食大國的每個國民都是朱自冶。飲食是地域文化的門面,凡是文化發(fā)達過的地方,都會有好的烹調(diào)手藝流傳下來。現(xiàn)在外出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游客往往通過飲食來判斷一個地方的文化,許多旅游目的地都有讓人回味不已的美食佳肴。然而人們來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江西,除了對瓦罐湯有點好印象之外,剩下的全是“辣死人不償命”的記憶。這樣的贛菜對不住歷史,對不起江西的好山好水,對不住有過輝煌歷史的贛鄱文化。什么時候本地人下館子后不感到“口渴舌麻”,外地人吃過之后能贊嘆一聲“(此)江西人菜也”,那就是贛菜重振旗鼓之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江西人眼中的辣椒炒肉
江西余干,美女炒十大贛菜之一“余干辣椒炒肉”,看看到底辣不辣
江西人的飲食習(xí)慣
吃了一頓江西菜,辣得想把舌頭吐了
江西最辣的六大地方美食,第五道十分具有挑戰(zhàn)性,你敢吃嗎?
全國最能吃辣的省市top15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