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也想成群結隊,雖然也想親情當前,但是很多時候因為種種原因,你會明白,人生的一些路,更多的是孑然獨行。
當一個人的朋友很少,靠得住的親戚又沒幾個的時候,其實是生活在變相地考驗你。因為它想看看,脫離了其他人的庇佑,這個人是否依然能夠活得精彩?
所以不要難過,更不要認輸去否認自己。
請記得,當一個人朋友很少,親情也很淡薄的時候,別慌,做好這三件事,你也能贏得人生的棋局。
01
強大內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為什么有些人無法獨處,總是需要身邊有很多朋友圍繞?
主要有這兩種原因:
1. 人都有從眾心理,害怕自己不合群,于是為了合群而合群,勉強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實則是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
2.有些人容易出現(xiàn)“沒有人想跟我在一起”,“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等負面想法,感覺自己被排斥被孤立,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孤獨感,源自內在匱乏。
其實,一個精神豐盈的人在獨處時,總能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精神空虛的人,接連不斷的聚會狂歡、吃喝玩樂的娛樂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與落寞,他甚至需要經常做出嘩眾取寵的行為,來不斷博得大家的關注。
人生太多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想要活成“別人那樣”。
當一個人的朋友很少,親戚真心來往的沒幾個,其實不一定是壞事,而是一個修煉自己內心、活成“人間清醒”的好時機。
誰不想活得更真實更自我?
可是與人周旋時,卻又不得不戴上面具,委屈自己。
更多的時候,寧愿一個人呆著靜靜思考人生,給自己做一些規(guī)劃,才能走好屬于自己的旅程:
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該做哪些斷舍離,怎么辨別真心假意,又該如何提升自己?
楊絳先生在百歲感言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span>
人的成熟不是年齡,而是心態(tài)。
保持人格獨立,情感上不依附他人,從心底真正接納自己,才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標志。
無需為別人而活,學會讓自己舒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管理生活,不攀比,不將就,努力提升自我,把日子調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擁有別人沒法拿走的資本,這樣,你才會收獲不打折扣的輕松和快樂。
02
珍惜高質量的情誼
朋友越來越少,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坦白說,我們也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朋友,更沒必要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里。
隨著經歷增多,心智日漸成熟以后,你對朋友的定義就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明白什么樣的朋友,才是適合自己的。
熱心善良的王哥,人緣很好,但這幾年,他不僅沒有升職加薪,生活也過得不大好。
這是為什么呢?
后來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與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往往你也會變成怎么樣的人。
王哥生活中經常跟一幫兄弟吃吃喝喝,這群朋友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
不求上進,好逸惡勞,崇尚享樂主義。
某天,其中一位朋友向王哥借錢,王哥二話不說爽快答應。
半年過去了,朋友沒有在承諾還錢的日子吱聲,王哥家里也需要錢,只能硬著頭皮像朋友“討債”。
不料朋友翻臉不認人,竟然指責王哥小氣,后來不僅沒還錢還和他斷了聯(lián)系。
王哥的悲慘經歷揭露了一個扎心真相:想看一個人怎么樣,就看看他的朋友們。
社交學里有這樣一個定律:密友五次元理論。
它的概念是:
將你身邊非常親密的好友 5 個人的薪資加起來,然后取得的平均值就是你的薪資。
不“親密”的朋友不算哦,比如你認識某些大咖,但很久不聯(lián)系就不能稱之為親密朋友。
其實這個定律側面反映一個現(xiàn)實問題:社交、階級、實力和未來。
此外,心姐不得不說,交朋友重質不重量。
無用的社交,舍棄也罷。
流于表面的關系多了,需要應對的事也就多了。
一個人的心力有限,你不僅沒有精力對每個人都面面俱到,也會缺少時間去提升自己。
有些只顧自身利益的親戚或朋友,當你有利用價值時,對你笑臉相迎,拉攏關系,當你失去價值后,對你翻臉無情,算計陷害。
你能做的就是保持警惕,看清楚身邊的人:誰是可以深交的好人,誰是必須丟棄的小人。
遇見的人再多,也抵不過一個始終知你懂你,與你肝膽相照的人。
而高質量的友情,往往不需要很多人參與。
它發(fā)生在兩個相對優(yōu)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地欣賞和尊敬,并且終于人品的坦誠相待。
朋友變少,是成長必然的結果,也是生活在提醒我們,要珍惜那些在人生旅途中陪伴你走了很久的人。
他們是時光的厚贈,是你的福報,也是你的運氣。
03
掌握生活節(jié)奏,不斷提升自我
心理學名著《烏合之眾》里有這樣一段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當一個人過度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為了合群而合群的時候,在心理層面上,就容易迎合周圍人的價值觀,屈服于別人的意愿,結果適得其反地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迷失和焦躁中。
殊不知,孤獨并不可恥,想要取悅自己,就請記得高質量的獨處永遠勝過低質量的社交。
心理學者安東尼·斯托爾強調:
“能獨處的能力與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緊密相連,與自己最深的需求、情感及沖動息息相關?!?/span>
朋友靜靜就是那個不曲意迎合,把日子經營得井井有條的優(yōu)秀女子。
不熟悉她的人會質疑:“你人這么好,為什么平時總是一個人呢?”
靜靜回答,“我很享受獨處時專注做事的感覺,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不能為了過分遷就別人,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
她說話的語氣,不刻意不張揚,讓人如沐春風。
擁有掌控自己節(jié)奏的能力,努力提升自我,就不會被別人的評價左右,而是對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保持信心。
“現(xiàn)在的生活雖好,但這是常人的生活,溫暖、安定、豐富,于我的藝術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獨、單調的生活?!?/span>
文學大師木心曾經這么清醒地說。
當時 23 歲的他,毅然辭掉杭州第一高中的工作,哪怕這份工作待遇很好,有免費的大房間住,甚至一開門就是游泳池,他也不留戀。
因為他的心里很清楚,喧囂的環(huán)境不利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
于是他去了莫干山,為自己找到一個比較冷清的環(huán)境后,便終日與書為伴,沉浸在寫作和畫畫的樂趣中。
別人看到的是他的孤獨,而他享受的是內心的安寧,以及對理想的堅持。
就這樣隱居六年,他帶著厚厚的書稿和無數張畫作走出莫干山。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的人能把握好生活的節(jié)奏,不斷滿足內心需求,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朋友不多沒人脈又怎樣,親情淡薄沒人靠又怎么樣,只有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提升自己、成為自己的靠山,才是關鍵。
04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tài)。
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后便是成長。
如果你朋友少,親情也淡薄,也別怕。
因為把安全感寄托在別人身上,是最沒有安全感的事。
有些路注定要一個人走,你以為那些跨不過去的坎,多年后一回頭,竟已一一征服。
最后想說,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生活,才有資格追求幸福和理想,才值得驕傲。
所以,不要猶豫,不要認輸,堅持下去,你終將自帶主角光環(huán),必能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