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從用動物的內臟來制作的食物當中就能找到起源。在朝鮮王朝時期,有記載,將狗的內臟掏空,并往狗腸里灌入肉餡,放入胡椒、生姜、川椒、香油、醬油卷在一起可食用。在《增補山林經濟》或《閨合叢書》中記載將牛腸的里外清洗干凈切于各一尺長度,放入稚雞肉、牛肉、雞肉與各調料混合用細繩扎緊兩端。然后在鍋中放入水用竹子做成板隔開,在其上端放下蓋上蓋子用中火慢燒。等其熟后與馬蹄的大小切成片,與醋醬一并食用。 在中國的米腸的起源應從成吉思汗統(tǒng)領大陸的時期說起,據記載成吉思汗為了保持戰(zhàn)場上士兵戰(zhàn)斗力,在豬腸里灌入米、蔬菜,風干或冷凍后將其攜帶,并馳騁沙場。
在《齊民要術》一書中有記載,米腸-為用羊肉與調料加以混合放入羊腸以在沸水中煮開并食用的食物。 米腸的現(xiàn)狀:當代中國的米腸,主要依于中國朝鮮族風味。早在清朝末,滿清政府開始實施并鼓勵移民政策。朝鮮族移民把具有朝鮮半島北方風味的米腸帶到了中國。在中國的米腸主要在豬腸里灌入豬血和糯米蒸煮。在韓國則是種類繁多,其典型代表是平安道米腸——是將豬血和粉條一并放入豬腸蒸煮。
家庭做法:
材料:豬腸 750g,豬血塊 750g,糯米 1500g,面粉 500g,豬油 一拳 ,豆油 10 勺,鹽 3 袋,蔥 250g,大喜大調料 1 袋,頭大?。ㄓ操|) ,水。棉線 若干條(被褥用)
做法步驟:
1 用水泡糯米約一個小時。
2 把豬場先用鹽搓洗外部,然后翻過來用面粉搓洗再用鹽搓洗,反復用 冷水沖洗直到除掉異味。
3 把豬血塊用手搗碎、蔥剁碎與糯米混合,并放入豆油、鹽、大喜大、 豬油調咸淡的適度。
4 把喜好的腸用棉線扎好另一端取適當的長度(約 4 到 5 分米)。在其 另一端用漏斗放入調好的糯米,盡量不塞滿,一免在蒸的過程中裂開。 5 準備一張干凈的濕布蓋上米腸,在鍋中蒸約 40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