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在他的窮查理寶典中,提到一個觀點,和巴菲特合作的投資中,有一個規(guī)律,收益最高的投資,是其他所有投資收益的總和。如果去掉第一名,第二名又是后面所有收益的總和。
如果你是做生意的,你仔細想想,是不是也是這個邏輯。在一個大的經(jīng)濟周期中,最好一年的收入,可能是所有其他年景的總和。
這個就和我們,平常拿工資,每個月有收益不一樣了。做商業(yè)的基本上是按照年計算收益的。
所以,查理芒格也指出,如果把他們最好的十比投資去掉,那洛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損益就沒法看了。他們的投資方法就是假設,你的人生只有一個打卡表,上面只有20次機會。打完就完事。那你就會對每一次投資都特別慎重。對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學會下重手。
致富不取決于你判斷對了多少次,而是取決于你在對的時候敢不敢下注,在錯的時候能不能止損。也就是說,財富取決于單次幅度,不取決于頻率。
有一個詞,叫“辛普森悖論”。這是應該統(tǒng)計學家E.H.辛普森在1951年提出的。意思就是在局部看,你贏得多;但是往往一加總,從整體上看,你反而是輸了。講一個實際例子,大家就好理解了。不如打麻將的人,其實都知道這個規(guī)律,和很多次小牌,通常一場下來不能贏錢,和一次大牌,才能奠定贏錢的局面。
巴菲特在2010年給股東的信中也寫到:“好機會不會常來。天上掉餡餅時,請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頂針?!蹦憧?,其實投資大額都一樣,都是那種伺機而動、咬住就不放口的致命性攻擊動物。
這么做的背后,其實有兩個認知:
第一,真正財富的機會,在一生中能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少。巴菲特說:“每個投資人應該假設,自己手中只有一張可以打20個洞的投資決策卡,每做一次投資,就在卡片上打一個洞,用完為止”。這是提醒我們,不要頻繁的做決策。
第二,小的成功沒有太大意義。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說了一句實話:“如果把我們最成功的10筆投資去掉,我們就是一個笑話?!痹谡鎸嵉氖袌錾希芏嗤顿Y者頻繁買賣,掙點小錢,期待積少成多,但總體盈利不多,一旦市場下跌,全貼回去了。
其實這兩個認知,背后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總規(guī)則,叫頭部效應,或者叫“冪律法則”。好的越來越好,領先的會持續(xù)擴大他的領先優(yōu)勢。
所以,不要頻繁下決定,甄選好項目,下重手。是我們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得收益的法寶。
這個似乎和不要把雞蛋同時放到一個籃子里,相違背?!犊萍记吧凇穼诘耐蹯先蠋?,說正好應該相反,應該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因為即使你分開,好多行業(yè)也是聯(lián)動的。還不如瞄準一個行業(yè),做深,做精。美國知名的VC都是做某一個領域的投資,就算大名鼎鼎的軟銀孫正義,也是因為集中投資互聯(lián)網(wǎng),才會有雅虎和阿里巴巴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