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7日,第四屆語言類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語文》編輯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阿爾巴尼亞等地的130余名學者與會,111名學者在會上報告了學術論文。
會議現(xiàn)場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陳前瑞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教授分別致開幕辭。劉丹青教授在開幕辭中指出中國語言學專業(yè)設置的特點和背景,強調語言類型學基于跨語言視角研究人類語言,提取共性和類型差異。語言類型學是通往普通語言學的最便捷的津梁,是挖掘真正的漢語和中國語言特色的最高效利器,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陳前瑞教授
劉丹青教授
楊慶祥教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熱烈祝賀第四屆語言類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他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良好勢頭,并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談到語言研究表達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相信本次類型學會議能夠進一步推進中國語言學的國際化水平,同時也能為國際語言類型學研究做出理論和材料方面的貢獻。
楊慶祥教授
在歷時三天的會議中,共有10位學者做了大會主旨報告。101位學者分不同時段圍繞不同主題在五個分會場展開討論。
第一組主旨報告由北京大學董秀芳教授主持。
董秀芳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羅仁地教授的報告'Understanding Cognitive Category Differences as the Goal of Linguistic Typology'(以了解認知范疇差異為目的的語言類型學),對非親屬語言的比較研究進行了回顧,并介紹了語言類型學發(fā)展的歷程和背景。他指出由于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語言類型學所比較的只是形式而不是認知范疇。他進一步提出要著重以對認知范疇的了解作為語言類型學研究的目的,這樣做不但會影響我們的方法和結果,而且會影響我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
羅仁地教授
日本青山學院大學遠藤光曉教授的報告“中國境內語言音節(jié)開頭輔音系統(tǒng)類型的地理分布”,考察了中國境內語言音節(jié)開頭輔音系統(tǒng)類型的地理分布。從考察的結果來看,音節(jié)開頭輔音系統(tǒng)存在一些顯著的類型特征,如清塞音和鼻音的對立在所有語言中都存在,塞音的帶音性對立與否和聲調的存在有密切的關系。在這些類型中,除了蘊含關系所顯示的性質外,還體現(xiàn)出區(qū)域類型學特征。報告還普及了繪制語言地圖的一些基本知識。
遠藤光曉教授
第二組主旨報告由上海師范大學宗守云教授主持。
宗守云教授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樸正九教授的報告“漢語方言完整體和完成體的分布類型及其語言類型學上的含義”以漢語方言中與普通話“了”相對應的體標記為考察對象,系統(tǒng)整理并分析“了”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和功能,并與其他語言進行了對比研究。該報告通過對“了”各項體功能的差異及其彼此間的關聯(lián)梳理,發(fā)現(xiàn)其在“句尾”與“非句尾”差異性,其變體應分為“完整體”“完成體”“完結體”三類。
樸正九教授
上海外國語大學金立鑫教授的報告“普通話修飾語語序、可能性等級與語序及論元配置混合類型”通過修飾語成分移位操作和句法分布分析,得到普通話論元修飾語移位可能性等級、普通話論元等級,并完善了漢語關系化等級。報告考察得出漢語修飾語的組構和句法行為都與普通話OV-VO混合語序和施通-主賓混合配置模式和諧,修飾語語序還與“謂語核心聚焦型/述謂流水型”混合句法構造和諧。
金立鑫教授
第三組主旨報告由韓國西江大學姜柄圭教授主持。
姜柄圭教授
南昌大學陸丙甫教授的報告“語序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對語序研究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反思。首先是“語序的單位是什么?”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層次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對語序的認定不同。一個語言結構體包含的語序單位不會超過7個左右,符合人類語言的基本共性。這篇報告還對語序研究進行了展望。研究語序跟自由度(變體多少)、節(jié)律和形態(tài)互動,應該是今后語序研究的重要內容。
陸丙甫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黃成龍教授的報告“藏緬語的及物性標記類型”,認為在藏緬語中動詞的及物性主要通過動詞詞根交替、格標記、動詞詞綴以及語態(tài)等手段體現(xiàn)。多數(shù)藏緬語施事論元有施事者標記,其中少數(shù)具有系統(tǒng)性,受句法制約,有作格性質,多數(shù)施事者標記受語義或語用制約。此外,不同語言的及物性表征差異很大。
黃成龍教授
第四組主旨報告由北京師范大學張維佳教授主持。
張維佳教授
德國美因茨大學英語及語言學系比桑(Walter Bisang)教授的報告'Grammaticalization and typological variation'(語法化與類型差異)討論語法化演變的過程及其表現(xiàn)出的類型差異。他展示了通過實地調查收集的30種語言,并整理提出8個語言學參項。這些語言學參項表明,語法化過程中的形式和意義之間不具有共同演變的關系;在歐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地區(qū),每個獨立參項都顯示出清楚的地區(qū)變異。
比桑教授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貝羅貝(Alain Peyraube)教授的報告(由合作者何麗莎宣讀)'New remarks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t Chinese passive construc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ir behavior in some dialects'(漢語被動結構的歷時演變與方言差異)討論了被動標記上古到中古的發(fā)展演變歷程?!氨弧钡脑馐芰x在中古前期見于連動結構“V1+V2”,與上古后期“見”的用法相同。“被”的被動標記用法大約發(fā)生在8世紀,是從連動式“V1-被+NP1-施事+V2”發(fā)展而來的。報告還從共時方面探討了短被動和長被動在方言中的不同表現(xiàn)。
第五組主旨報告由日本中央大學石村廣教授主持。
石村廣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劉丹青教授的報告“漢語論元否定句的類型歸屬及其庫藏背景”從類型學角度討論漢語論元否定的類型歸屬及其庫藏背景。他指出漢語表達論元否定、零量化的句法手段主要有六種,其中使用光桿名詞賓語是首選策略。光桿名詞賓語的默認解讀為類指,可以通過否定內涵來否定外延,具有經濟性。漢語論元表達式的庫藏特征,都跟漢語作為動詞顯赫型語言等庫藏特征有關。
劉丹青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陳前瑞教授的報告“持續(xù)體與未完整體的類型學思考”,從比較概念和描述范疇的角度分析持續(xù)體和未完整體在體貌系統(tǒng)中的地位。報告對漢語的“著”類持續(xù)體作了進一步分析,并對蓋丘亞語(Quechua)中跟未完整體相關的多個形式的功能差別進行了區(qū)分。他進一步分析未完整體的意義范疇,對結果體—完整體—完成體進行了區(qū)分。
陳前瑞教授
本次大會設立五個分組討論,內容涵蓋語音、詞匯、語法現(xiàn)象,其中語法是最主要的議題。各小組就時體相關問題,連動、致使、雙及物等復雜結構有關問題以及與指示詞、代詞等有關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會議閉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朱冠明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陳前瑞教授進行會議總結發(fā)言,他從會議摘要與報告基本情況、本次會議討論的語言現(xiàn)象、本次會議討論和報告的語種問題、會議的理論與方法問題以及參會人員結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全面總結。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黃平文教授代表下一屆會議主辦方介紹了廣西民族大學及語言學科建設的基本情況,熱烈歡迎大家參加將于2021年在廣西民族大學召開的“第五屆語言類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劉丹青教授介紹了新一輯《語言類型學集刊》的籌備情況。閉幕式上羅仁地教授、王健教授、比桑教授、徐毅發(fā)博士生等進行了熱烈的自由發(fā)言。
朱冠明教授
黃平文教授
第四屆語言類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順利閉幕。
會議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