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懷不亂(zuò huái bù luàn)
“坐懷不亂”的出處是,《詩經(jīng)·小雅·巷伯》毛亨傳:“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關(guān)于“坐懷不亂”的典故,最早出現(xiàn)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與后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這個故事自漢代以來已經(jīng)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當夜寒風呼嘯,大雪紛飛。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并沒發(fā)生非禮行為。于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此外,他為人剛正不阿,得罪權(quán)貴,多次遭到貶謫,但不離開父母之邦,所謂“雖遭三黜,不去故國;雖榮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評價。
“坐懷不亂”為褒義,其反義詞有見色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