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友網(wǎng)名斷想(594):渺渺弦歌
渺渺:1)幽遠貌;悠遠貌。《管子·內(nèi)業(yè)》:“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尹知章 注:“渺渺,微遠貌。”宋王安石《憶金陵》詩之一:“想見舊時游歷處,煙云渺渺水茫茫。”《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薄暮凴欄,渺渺暝曚,數(shù)重山色。”2)微弱貌;藐小貌。唐許渾《嘗與故宋補闕秋夕游練湖南亭今復登賞愴然有感》詩:“西風渺渺月連天,同醉蘭舟未十年。”唐 袁參《上中書姚令公元崇書》:“則參 請以翳翳之身,渺渺之命,伏死一劍,以白君寃。”
弦歌:1)依琴瑟而詠歌。《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鄭玄 注:“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宋 蘇軾《和王勝云》之二:“齋釀如澠漲緑波,公詩句句可弦歌。”元 李治《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皆然。” 2)指禮樂教化。《史記·儒林列傳》:“及 高皇帝 誅 項籍 ,舉兵圍魯 ,魯 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絶,豈非圣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唐 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jīng)壁記》:“俾我學徒,弦歌以時。”明 李東陽《九橋書屋為京學陳教授作》詩:“猶有弦歌遺業(yè)在,誤疑家塾是黌宮。”清 劉大櫆《問政書院記》:“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
評:渺渺弦歌,悠揚琴瑟。朗朗吟詠,美韻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