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在無線電通信和移動通信領域,
從事過一生的科學技術研究,
然而關于“什么是科學”的問題?
仍然有必要加以拷問與追究。
退休后閑暇總想找些事情干干,
再次踏入科學技術知識體系,
具備了充分和必要條件。
“科學”作為一個語匯或術語,
出現(xiàn)并廣泛用于西歐16世紀。
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
作為當時著名的哲學家,
首先提出了科學的目的,
是改善人類在地球上的命運,
他也是試圖明確科學方法的先驅(qū)。
第一樂章:現(xiàn)代科學鼻祖笛卡爾
法國科學家笛卡爾,
是現(xiàn)代科學的鼻祖。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稱他為,
現(xiàn)代哲學之父。
他涉獵廣泛,
在科學領域有巨大的貢獻。
他從“我思則我在”出發(fā),
提出思維是人存在的基礎。
人只有通過感覺才能夠思維,
但感覺不能作為知識的基礎。
因為感覺總是因人而異,
所以很不可靠卻十分可疑。
只有通過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
并經(jīng)過人們的“邏輯推理”,
所獲得的理論或知識體系,
才有可靠唯一普遍性的意義。
顯然知識的基礎是邏輯推理。
他同時認為知識也有局限性,
進而提出對知識體系的“質(zhì)疑”,
即對于已有知識體系,
有必要進行不斷地質(zhì)疑。
這是從已知到未知的動力,
從而使知識的探索,
逐步逼近未知的真理。
第二樂章:天文學否定教會“真理”之曲
這里有個事例非常典型:
對于世界各民族來說,
雖有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
但數(shù)千年來對“天地”的感覺,
卻是完完全全的相同:
即所謂“太陽圍著地球轉(zhuǎn)”,
朝日升東海夕陽落西山。
直到16世紀神醫(yī)哥白尼,
才發(fā)現(xiàn)教會的“地心說”
是與事實相悖的假真理。
不是“太陽圍著地球轉(zhuǎn)”,
而是“地球圍繞太陽轉(zhuǎn)”。
當時“圣經(jīng)”是真理,
而真理卻由“教會”專斷。
哥白尼意識到教會的迫害,
才將他《天體運行論》出版,
明智的拖延到他臨終之前。
后來布魯諾和伽利略,
進一步發(fā)展了天文學,
證明了《天體運行論》的正確,
從而使天文學成為一門科學。
最為不幸的是,
布魯諾慘遭教會的火刑。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事例,
它雄辯地表明,
通過觀察與邏輯推理,
是獲得理論和真知的途徑。
第三樂章:科學定義之曲
關于“什么是科學”的問題,
不僅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
還涉及非科學和偽科學的問題,
以及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的難題。
若給科學以嚴謹準確的定義,
或正確回答并界定科學的問題,
需對現(xiàn)代科學哲學的主要觀點,
作些必要的介紹、說明及評判。
首先我們欣賞一些“科學定義”
科學是人類理性認識,
所獲得的知識體系;
科學是如實反映,
客觀事物固有規(guī)律知識體系;
科學是從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事實,
通過人們邏輯推理,
所得出的可以驗證的結論,
或理論的知識體系;
科學是人類活動的領域,
其職能是總結客觀世界,
自然與社會的知識體系,
并系統(tǒng)化所獲得的知識體系;
科學的概念應當包括:
人們獲得新知識的活動,
以及這類活動的結果或成果;
科學按中其研究對象的不同,
可以進一步細分為:
自然科學,
人文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而哲學和數(shù)學,
總括和貫穿上述三個領域;
按照實踐的不同聯(lián)系,
可分為理論科學與技術科學,
以及應用科學;
科學來源于社會實踐,
又服務于社會實踐,
科學是一種推動發(fā)展得力量,
始終在推動社會發(fā)展,
而科學的作用和發(fā)展,
又與社會條件,
以及科學環(huán)境有關,
現(xiàn)代科學正沿著高度分化,
又高度結合的方向蓬勃發(fā)展。
第四樂章第一分章:邏輯經(jīng)驗主義之曲
20世紀初,
勃蘭特·羅素等提出:
以可證實性分析科學理論;
以歸納邏輯來表征科學理論。
并以這兩個特征,
作為科學、非科學,
以及偽科學的唯一界定標準。
例如水有三種存在形態(tài),
液態(tài)、氣態(tài)和固態(tài),
這與溫度有關,
不論是司空見慣的日?,F(xiàn)象,
還是實驗室的科學實驗,
都能得到可重復的檢驗。
為了評判上述科學定義,
為了尋求嚴格準確的定義,
有必要對現(xiàn)代科學哲學,
第四樂章之第二分章:批判理性主義之曲
卡爾·波普爾的哲學體系。
他提出科學的可證偽性標準:
認為所有理性知識,
或是科學理論,
不必接受證實性,
或確證性的檢驗,
而必須符合可證偽性,
這就是檢驗科學知識,
或理論的證偽性標準。
如何理解證偽理論的標準?
這里有一個經(jīng)典的實例:
關于“羊全都是白色的”命題,
不論牽來多少只白羊,
也不能證明這是正確命題,
而只要牽來一只黑羊,
就能證明這是一個錯誤命題。
另一個事例非常有趣:
太陽總是隨著雞叫而升起,
按照歸納邏輯的推理,
不是太陽升起引發(fā)雞叫,
便是雞叫引發(fā)太陽升起,
若把雞脖子扭斷來證偽,
則兩者都不能成立。
因而單憑實證性歸納邏輯,
不能保證命題不出差錯,
而可證偽性演繹邏輯,
卻不會出現(xiàn)諸如此類的問題。
第四樂章之第三分章:歷史主義學派
20世紀五十年代,
陸續(xù)涌現(xiàn)諸多的歷史主義學派。
它既要求可重復性和可檢驗性;
也要求符合歷史的進程,
以及科學理論的進步性;
還要求比其先驅(qū)理論,
具有超量的經(jīng)驗和知識內(nèi)容;
以及對于未來發(fā)展,
具有可預見性,
具有先知先覺的功能。
按照上述的科學劃界標準,
牛頓力學理論是科學,
它既滿足可證實和可重復性,
又比伽利略和開普勒的理論,
具有“超量內(nèi)容”及先進性。
愛因斯坦相對論是科學,
因為它滿足可檢驗性和可證實性,
又比牛頓理論廣義,
并且有先進性。
第四樂章之第四分章:核心理論或試金石理論
20世紀80年代前后,
關于科學的可證偽性標準,
人們已欣然接受。
然而我們必須認清,
那是1930年的經(jīng)典理論。
科學哲學自那以后,
已有巨大變化且不斷演進。
究竟什么是科學?
以及進化是什么理論?
必須作進一步的闡明。
眾所周知科學理論的特征
趨向于層次結構。
較晚且較少的理論,
依賴于較早且較為基本理論。
拉卡托斯將這種依賴,
看成是一種相互依賴。
他將基本理論,
描述為“核心理論”
或“試金石理論”
它們被輔助理論層所保護。
這種稍加修正和輔助的科學理論,
所包含的結構模型具有重要意義,
它解釋了為什么核心理論,
不能輕易被波普爾標準所證偽,
如果實驗結果與理論預言不符,
作為一個科學家,
不一定會被迫放棄這個理論。
他面臨著兩種選擇:
或是放棄理論的核心部分;
或是調(diào)整保護帶的輔助理論。
第五樂章第一分章:非科學知識體系
根據(jù)第四樂章所論,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科學理論的劃界標準,
同時也是非科學知識體系,
用以界定的標準。
也就是說,
凡若不滿足科學界定標準,
就是非科學的特征和含義。
在這個意義上的非科學,
具有十分廣泛的領域:
如數(shù)學、哲學、邏輯學、語言學,
又如人文社會學、宗教和文藝
非科學絕非沒有意義,
更不等于偽科學,
非科學也是嚴密的知識體系,
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只是按照嚴格的科學定義,
它們不是科學,
而是非科學知識體系。
誠然其中確實有為科學,
自然科學與非科學,
最大區(qū)別就在于,
尋找真知的途徑和方法。
自然科學完全依賴于,
假設、證明、推理和實驗,
無論探索者來自于何種文化,
運用哪種語言,
信仰什么宗教,
都與探索的途徑和方法無關。
探索者僅需運用數(shù)學語言,
及科學方法有的放矢地求證,
而無須向?qū)Ψ交騽e人或機構,
作任何其它的解釋和說明。
例如對數(shù)學命題的證明,
無論任何人
都必須接受正確的結論,
因為真理是唯一的,
可重復的和普遍的。
然而非科學卻大不相同,
它需要通過說服、辯論或爭論,
甚至尖銳地對抗,
才可以達成某種定論,
比如政治、法律、宗教等。
這些領域會在相當程度上,
受到文化與信仰,
以及民族和/或地域的影響。
比如政治理論和/或倫理,
一旦跨越文化鴻溝和/或國界,
便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或“真理”。
因而在這些領域里,
許多基本概念的定義,
既不普遍也不是唯一。
許多科學之外的理論或“真理”
必須通過宣傳、說服或布道,
才能達成某些共識,
實現(xiàn)思想認識的大體一致。
如果有人認為,
自己掌握某種“真理”
他必需通過與其真理相關,
而持有不同“真理”的人們,
進行辯論或爭論,
或?qū)娦v他自己的“真理”,
從而說服別人接受他的理論。
政治家的真理和成功完全在于,
他們的雄辯才能和說服力,
而科學理論,
絕不需要這種辯才和說服力。
因為數(shù)學中的公理,
以及定義和定理,
不滿足可證偽性標準,
而其正確性總是不容置疑,
因而是真理或必然真理。
我們論述數(shù)學理論,
更多的是論及它是否嚴密,
論及它是否自恰,
卻很少論及它是真或假(偽)。
數(shù)學邏輯本身具有體系內(nèi)自恰,
在其體系之外
有可能并不完備或自洽,
例如歐氏幾何與非歐幾何,
在各自體系內(nèi)自洽,
一旦各自轉(zhuǎn)化到對方的體系,
就無從談及自洽問題,
第五樂章之第四分章:數(shù)學預見科學理論之曲
數(shù)學的基礎是邏輯推理,
數(shù)學也是科學理論的重要工具。
例如克拉克·麥克斯韋,
曾經(jīng)運用純數(shù)學工具,
抽象的數(shù)學方法,
對電場與磁場,
作過深奧的計算,
也是預見式的理論計算,
并從理論上做出預言,
電磁波的存在的可能性。
而德國的物理學家赫茲,
驗證了麥氏理論的正確性。
這一事實充分表明,
通過數(shù)學方法,
與科學實驗的驗證,
也是發(fā)現(xiàn)科學理論的重要途徑。
科學交響曲第六樂章:偽科學的噪音
偽科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縱觀科學發(fā)展史的情形,
偽科學總是與科學相伴而生,
猶如任何音樂總伴隨噪聲。
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
才被揭露才被發(fā)現(xiàn)。
但是觀察科學史的進程,
偽科學現(xiàn)象具有兩大特征:
一是打著科學的招牌或旗號,
具有冒充科學的非科學特征;
二是與作偽、欺騙和詭辯同生,
總有迷惑善良或無知者的情景。
欺騙和作偽,
是偽科學的第二天性,
因為科學,
也常有出錯情形,
所以鑒別科學與偽科學,
絕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盡管可重復性和可檢驗性,
是很重要的判據(jù),
尤其是檢驗經(jīng)驗科學,
是十分有效的判據(jù)。
然而僅僅憑借這些,
確實是很不充分,
也多少存在欠缺。
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
力圖尋找能夠劃分科學,
與偽科學的標準。
隨著科學哲學的興起,
科學理論的評價和劃界問題,
成為科學哲學的核心主題,
也是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
除第四樂章,
所述科學劃界的各大流派,
以及提出的一般原則和標準外,
對于科學與偽科學的劃分,
也提出了具體的判別標準。
第六樂章之第一分章:判別偽科學噪音之曲
阿根廷藉美國理論物理學家,
馬里奧·邦格,
作為一位科學哲學家,
提出了偽科學的六條特征或標準:
偽科學的認識論是主觀主義;
其形式及背景頗為樸素,
很少包含數(shù)學和邏輯推理;
它的知識經(jīng)不起檢驗,
甚至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東西;
它同鄰近的研究領域,
沒有重疊和相關的關系;
與已經(jīng)證實的理論相比,
它不具備知識的增量;
它總是難以捉摸的無形實體,
它總有一種不變的信仰。
對于伴隨科學出現(xiàn)的偽科學,
采用這些標準就不難判別。
第六樂章之第二分章:偽科學案例(1)
十九世紀初的靈學,
源于歐美大陸,
其宗旨是尋找“靈魂不滅”,
其最初形式是“招魂術”。
它曾掀起了巨大的招魂運動,
著名唯靈論事件屢見不鮮,
歐洲和北美大陸都被轟動。
例如1848年最著名的靈學事件:
??怂沟膬山忝猛ㄟ^靈魂傳媒,
與死者進行靈魂通信的事件,
很快從美國紐約州傳到歐洲。
又如通靈人霍姆的表演,
于1868年轟動整個歐洲,
他活躍在法國拿破侖三世,
俄國亞歷山大沙皇二世,
及荷蘭索菲婭女王之間。
到了十九世紀最后幾年,
以著名物理學家克魯克斯,
及著名生物學家華萊士,
為代表的一批劍橋派科學家,
于1882年在英國成立,
“靈學研究會”組織,
相繼在歐洲大陸各國[1]成立,
美國也有靈學研究組織。
隨著靈學以科學的名義,
邁進科學的殿堂里。
尋找靈魂不滅的研究史,
幾經(jīng)崛起,
幾經(jīng)衰落,
有100多年的經(jīng)歷,
最終陷入荒唐迷信境地,
現(xiàn)代唯靈論壽終正寢。
“靈魂不滅”的主題,
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盡管是以科學的名義,
由科學家進行操作和演義。
第六樂章之第二分章:偽科學案例(2)
占星術或稱星命學,
源于公元前六世紀,
以日月星辰的位置,
預測人間的兇吉。
占星術有漫長的歷史,
不斷變換其內(nèi)容和形式。
占星家們認為,
某些天體的變化和運動,
以及某些天體的組合體,
與地上四元素[2]的生滅過程,
具有某些特定關系。
進而演變成,
日月星辰都是某種天神,
通過對天神的祈禱,
可以使地上的人們,
消災避禍平平安安。
近代占星術家們,
進一步把人的出生,
與黃道十二宮進行對位,
而預測人生的命運,
并尋找它們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
和統(tǒng)計學關系。
但隨著日心說的確立
和近代科學的興起,
占星術的偽科學面貌,
日漸暴露無疑,
從而漸漸地衰落下去。
注釋:(1)四元素為水、氣、土、火;
(2)在天文學上,以地球為中心,太陽環(huán)繞地球所經(jīng)過的軌跡稱為“黃道”。 黃道面包括了除冥王星以外所有行星運轉(zhuǎn)的軌道,也包含了星座,恰好約為30度。范圍內(nèi)各有一個星座,總計為十二個星座,稱為“黃道十二宮”。
古代巴比倫把整個黃道圈從春分點開始均分為12段,每段均稱為宮,各以其所含黃道帶星座之名命名??偡Q黃道十二宮。后因歲差關系,黃道十二宮與黃道十二星座不再相應。
黃道十二宮(zodiac)一詞來自希臘語zodiakos,意思是動物園。在希臘人眼里,星座是由各種不同的動物形成,這也就是十二個星座名稱的由來。
第七樂章:認知科學與人是什么?
20世紀70年代,
世界興起了認知科學,
隨后我國科學家
也提出了認知科學。
科學家們認為,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
在古代是渾然一體。
十六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
才逐步與神學和哲學分離。
自然科學的地位,
逐步提高而達到獨立。
然而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
卻又開始逐步地融合。
按照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生命、意識及社會的進化來說,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也會最終整合。
他們還認為:
科學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統(tǒng)一性。
雖說交叉科學的發(fā)展,
促進了科學的統(tǒng)一性,
但自然科學,
與社會科學的分裂,
是科學最后的分裂,
也是最大的分裂。
然而發(fā)展認知科學,
有可能彌合最后的分裂,
這或許是人們對于科學,
形成的前瞻性的理解。
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
所以認知科學,
所要解決的問題,
恰恰就是,
“人是什么”的問題。
反過來也可以說,
如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存在的斷層不被彌合,
那么認知科學,
也就沒有立足之地,
更不可能取得成功,
那怕是一些成效或成績。
我國的認知科學,
又稱作思維科學,
其主要研究對象,
是人腦的認知機制與過程,
包括意識、思維、感情,
這類高級神經(jīng)活動。
所以認知科學本身,
就是一門交叉科學:
它涉及哲學、心理學、認識論,
人類學、語言學、腦神經(jīng)科學,
以及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
還有進化生物學,
以及動物行為學等等。
歸根結底,
研究人的意識問題,
實際上是要回答,
“人是什么?”的難題。
第八樂章:人體科學與人是什么?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家,
尤其是科學大
提出了前瞻性的人體科學,
這是研究人是什么?
及人與宇宙環(huán)境關系的科學。
他們認為人體結構,
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
由細胞、組織、器官,
及子系統(tǒng)四個層次構成。
器官所組成的人體的子系統(tǒng),
包括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9個子系統(tǒng)[1]。
這些子系統(tǒng)在新陳代謝、興奮性,
及生殖等生理功能,
相互關聯(lián)、相互制約并相互作用。
另外人還與周圍的環(huán)境,
人與人、人與社會,
尤其是與人的歷史文化背景,
以及人與自然環(huán)境,
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是一個開放的復雜超巨系統(tǒng)。
人體科學的研究對象,
就是這個超巨系統(tǒng)。
他們還認為研究人體科學,
不能局限于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
也要研究腦科學等各個方面[2],
還要應用電腦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3],
總之研究人和人體科學,
必須綜合現(xiàn)代科學的諸多方面。
人和人體科學的最終目標,
是統(tǒng)一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探索人的感覺和思維的過程,
研究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xiàn),
最終尋求“人是什么”的答案。
關于“人是什么”,
作為宇宙大自然產(chǎn)物的人類,
經(jīng)歷了多少萬年的物競天擇,
才形成作為其一部分的人類。
才具有了取決于它的自然屬性。
作為不同時代與社會的人類,
具有不盡相同的社會屬性,
人們的思想、意識及思維,
取決于時代的生產(chǎn)力水平,
也取決于社會的文化與文明。
若將自然科學,
與人文社會科學,
統(tǒng)一為所謂的“大科學”,
則意味著“大科學”,
涵蓋思想、文化、文明,
以及諸如此類的復雜事物。
這是將科學融入文化,
也是使現(xiàn)有文化科學化。
盡管當代科學技術在加速發(fā)展,
卻覺得“大科學”,
任重道遠而極其難能。
雖說人的意識為客觀存在,
它卻與物質(zhì)實體大不相同。
雖說有“我思即我在”之說,
思維畢竟是極為復雜的過程。
我們連大腦還是一知半解,
怎樣認識它的意識和思維的功能,
又如何將潛意識思維加以厘清。
研究人體科學或“大科學”,
必然是艱苦卓絕的過程,
必然是多少代人的努力,
也必然是功到自然成。
[1] 骨骼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與生殖系統(tǒng),
[2] 可以從腦科學、心理學、仿生學、神經(jīng)行為學、血液流變學、電磁生物學、生物磁學、航天醫(yī)學、分子調(diào)整醫(yī)學(波林提出的)等。
[3] 如電子計算機、電磁波、超聲波、紅外線、心電圖、腦電圖等儀器與設備。
第九樂章:怎樣獲得“無人知曉”的答案(1)
21世紀的科學,
將形成復雜的科學體系,
這將是誕生于秩序,
與混沌邊緣的科學體系。
在各不同的科學領域,
科學家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
這個世界是演進變化的世界;
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世界;
也是非線性發(fā)展的世界;
并非是現(xiàn)有的科學,
可以解釋清楚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里,
不僅存在著混沌,
也存在著結構和秩序。
各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
將逐漸地匯聚,
他們的新發(fā)現(xiàn),
將不斷的匯聚,
他們的新觀點。
對于整個人類社會,
對于整個大自然,
他們將形成全新的認識,
形成全新的觀念與理念。
在“復雜性科學”方面,
它是如此之新穎,
其范圍又是如此之廣泛,
以致沒有人確知其含義,
也不能予以確切地定義,
甚至還更笨不知道,
其邊界究竟在哪里。
然而諸如此類的未知問題,
也許就是“復雜性科學”,
所具有的全部意義。
如果說“復雜性科學”,
目前所要研究領域,
仍然顯得模糊,
絕非十分清晰,
那么這正是這項研究,
所要試圖解答的問題。
這是一切常規(guī)學科范疇
無法解答的問題或難題。
第九樂章:怎樣獲得“無人知曉”的答案(2)
在化石標本的記載中:
古代的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
往往保持幾百萬年的穩(wěn)定,
然而卻在地質(zhì)期的某一瞬間,
有大量的生物滅種,
或演變?yōu)樾碌奈锓N,
這是為什么呢?
究竟有什么變故發(fā)生?
也許恐龍遭到滅絕,
是小行星所造成,
然而那個時期,
并沒有這么多的小行星,
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由其他因素所造成?
原始的液態(tài)氨基酸,
如何在四十億年前,
與其它簡單的分子一道,
轉(zhuǎn)化為最初的活細胞?
我們知道,
分子不可能隨機地組合,
但生命起源學家們,
卻又津津樂道地說,
不發(fā)生這樣的情形,
才是荒謬絕倫的事情。
難道生命的起源,
竟是一個奇跡使然?
抑或是液態(tài)氨基酸,
有我們至今,
尚不知曉的致因?
為什么單個細胞,
在六億年前開始組合,
從而形成水母、海藻,
昆蟲及其他生物,
最后進化到人類,
這樣的多細胞生物?
而人類,
為什么要耗費,
那么長的時間,
才組成各種類型的社會?
如果資本主義自由市場,
完全由適者生存的法則決定,
那么為什么又會發(fā)生,
一些與人際之間殘酷競爭,
毫不相關的事情?
在這個好人經(jīng)常無法,
堅持到底的世界中,
為什么又有像信任
與合作這樣的事情?
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情形,
為什么信任與合作不但存在,
而且還會發(fā)揚光大和繁榮昌盛?
我們的腎臟和眼睛,
可謂精妙絕倫,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
如何解釋這些精妙復雜的結構?
難道我們生命體中,
這些令人無法相信的組織和器官,
僅僅是隨機進化的結果?
純粹是一種偶然?
抑或在四十億年以前,
還有達爾文所不了解的因素,
發(fā)揮作用才真正使然?
生命究竟是什么?
難道就是碳水化合物?
只不過復雜而特殊?
還是某種更微妙未知之物?
人的腦子究竟是什么?
難道就是三磅 重的團塊之物?
是普普通通的物質(zhì),
而毫無特殊之處?
那么諸如思想和感情,
以及思維和意識等等,
大腦究竟如何產(chǎn)生,
這些不可言喻的特征?
第九樂章:怎樣獲得“無人知曉”的答案(3)
根據(jù)大爆炸理論,
宇宙始于一片的混沌。
然而從此開始,
如像熱力學第二定律,
宇宙就受制于,
某種不屈不撓的力,
趨于混亂、解體,
以及衰敗的傾向力。
與此同時,
它又無處不產(chǎn)生結構和秩序:
行星、恒星和銀河系,
與植物、動物和大腦等。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是因為永恒趨于,
混亂的強制力,
與同樣強大的趨于,
結構秩序的強制力,
具有某種相互抗衡?
如果是這樣的情形,
那么這兩種力量,
如何同時發(fā)生作用?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所有這些問題,
具有同一的共同點,
同時具有“無人知曉”
這個共同的答案,
有些問題看上去,
似乎根本不是科學問題。
一旦進一步研究,
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
其實有許多共同的東西。
比如它們都屬于一個系統(tǒng),
即所謂“復雜系統(tǒng)”。
許多獨立的因素,
在許多方面相互作用。
如蛋白脂肪與細胞核酸,
相互產(chǎn)生化學作用,
從而組成了活細胞;
又如由幾十億,
相互關聯(lián)的神經(jīng)細胞,
組成人的大腦;
由成千上萬的人,
相互依存組成人類社會。
而且每一種“復雜系統(tǒng)”,
通過無窮無盡的相互作用,
使每個復雜系統(tǒng),
作為一個整體,
產(chǎn)生自發(fā)性的自組織性。
人們在力圖滿足自己,
物質(zhì)需要的過程中,
通過無數(shù)個人的買賣行為,
無意識地組成,
某種經(jīng)濟體制的系統(tǒng)。
這并非是有人負責,
或有意計劃下發(fā)生的情形。
又比如基因,
在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胚胎中,
以一種方式,
將自己組合成肝臟細胞;
又以另一種方式,
將自己組合成肌肉細胞;
飛鳥順應鄰居,
無意識地使它們聚集;
生物體經(jīng)常相互適應,
而得以發(fā)展進化,
從而將自己組合成,
精巧協(xié)調(diào)的平衡系統(tǒng);
原子通過相互化合,
而達到最小能量狀態(tài),
從而使自己形成,
被稱之為分子的結構系統(tǒng)。
在所有這些情形中,
一組組單個的動因,
在尋求相互適應,
與自我延續(xù)的過程中,
或這樣或那樣地超越自身,
從而獲得了生命。
這些復雜,
而有自組織性的系統(tǒng),
可以自我調(diào)整。
在這種自我調(diào)整中,
它們并不像地震中,
滾石那樣的情形,
僅僅對所發(fā)生的事件,
做出被動的反應。
恰恰相反,
它們試圖做出積極的反應,
將所發(fā)生的一切,
都轉(zhuǎn)化為對自己有利的情形。
人類的大腦,
經(jīng)常處于組織和重組之中,
它的幾十億個神經(jīng)細胞,
總是處于相互聯(lián)系過程中,
以便吸取經(jīng)驗;
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
更好地實現(xiàn)生存與進化過程。
第九樂章:怎樣獲得“無人知曉”的答案(4)
每個具有自組織性,
與自調(diào)整性的復雜系統(tǒng),
都具有某種動力。
這種動力,
使復雜系統(tǒng)有別于,
集成電路塊和雪花,
僅僅只是復雜的物體,
復雜系統(tǒng),
比物體更具自發(fā)性,
也更為活躍,
更沒有秩序。
然而與此同時,
這種特殊的動力,
對于離奇古怪,
與無法預測的情形,
即被稱之為混沌的情形,
還相距遙遠,
大不相同。
在近二十年中,
所謂混沌理論,
已經(jīng)動搖了科學的根基,
它使人們認識到,
極其簡單的動力規(guī)律,
能夠?qū)е拢?span lang="EN-US">
極其復雜的行為表現(xiàn),
譬如無數(shù)細小的碎片
所產(chǎn)生的整體美感;
或無數(shù)翻滾的泡沫
所形成的洶涌的河流。
然而混沌理論本身,
仍然無法解釋結構和內(nèi)聚力,
以及復雜性系統(tǒng),
自我組織的內(nèi)聚性。
但是復雜性系統(tǒng),
卻具有能力或功能,
把秩序與混沌,
融入某種特殊的平衡。
混沌的平衡點,
通常被稱為混沌的邊緣,
便是一個系統(tǒng)中,
各種各樣因素,
從不真正靜止在某個狀態(tài)中,
但也沒有動蕩到,
使之解體的狀態(tài)中。
混沌的邊緣,
就是生命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
用以支撐自己的存在,
又有足夠的創(chuàng)造性,
使自己名副其實,
屬于生命的處境;
在混沌邊緣,
發(fā)生的復雜的變化和調(diào)整。
這些共同的特征是如此明顯,
以致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
在一系列順理成章的科學類推之外,
肯定還有更多的東西存在。
這是20世紀30年代,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
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撰寫過一篇重要文章。
人們在智力與精神上,
所從事的活動和工作,
表面上似乎是“無用工作”。
人們之所以大量,
從事這類活動和工作,
是因為他們能獲得,
更大的精神滿足,
而精神滿足是一種快樂。
探討這些“無用滿足”
所具有的追求與探索,
往往達到人們意想不到的結果,
甚至夢想不到的有用效果。
現(xiàn)在人們喋喋不休地重復說:
我們的時代是物質(zhì)主義時代,
而在這個物質(zhì)主義時代,
人們更關注物質(zhì)利益的分配,
以及獲得利益的世俗機會。
因此使不斷增多的學子,
離開他們的師長父輩,
所孜孜不倦從事的研究領域,
轉(zhuǎn)向同樣重要和緊迫的社會問題,
經(jīng)濟問題,
以及政府問題的研究領域,
而我們與這種傾向并無爭議。
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世界,
是我們感覺唯一能夠證實的世界。
除非將它改造為更好的世界,
即一個更為理想的世界,
否則無數(shù)人將繼續(xù),
安靜和憂傷而無愜意,
并痛苦地走向他們的墳冢墓地。
現(xiàn)在我們有時納悶:
如果這個世界里,
缺乏某些可賦予,
在精神上的重要性,
或是“無用之物”的意義,
是否能給人們的整個一生,
都提供足夠的機會或機遇?
換句話說,
關于“有用之物”的概念,
是否已經(jīng)變得太過狹義,
以致不能足和適應人類精神理念,
自由游蕩與變幻莫測的可能境遇。
我們可以從科學角度,
以及人文主義,
或精神心理的角度,
來看待和考慮這個問題。
注釋:“無用之物”是指不能立竿見影的基礎科學;“有用之物”是指技術研究。
[1] 骨骼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與生殖系統(tǒng),
[2] 可以從腦科學、心理學、仿生學、神經(jīng)行為學、血液流變學、電磁生物學、生物磁學、航天醫(yī)學、分子調(diào)整醫(yī)學(波林提出的)等。
[3] 如電子計算機、電磁波、超聲波、紅外線、心電圖、腦電圖等儀器與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