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亞健康癥狀,大家會想起哪些?以下這些情形估計多數(shù)人都遭遇過:
大便溏薄不成形,肢體倦怠,氣短懶言,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或浮腫……
這是什么引起的呢?懂點中醫(yī)知識的讀者,一眼就看得出來,這些都是脾氣虛的癥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脾胃虛弱”。
1、飲食失調是首要原因
飲食失調是傷脾胃的罪魁禍首,對脾胃最好的方式,是定時定量,飲食規(guī)律,營養(yǎng)均衡,但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的我們,要做到規(guī)律幾乎不可能,早餐常常來不及吃,午飯忙得錯過時間,叫個外賣解決;晚飯本該吃少吃清淡,結果我們晚飯通常是最豐盛的,于是免不了暴飲暴食,給脾胃造成巨大的負擔。
2、勞累過度,或思慮傷神
一個人過用體力,會出現(xiàn)中氣受損、脾胃功能減退、胸悶氣短、渾身無力癥狀。同樣,一個人過度用腦,也會耗氣傷脾。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晚 上加班工作或伏案看書,這樣會使脾胃運化遲滯,消化功能紊亂,出現(xiàn)脘腹痞滿、不愛吃東西或 吃完后也不容易消化的情況。
3、先天不足、體虛,或疾病影響
先天不用說了,有的人天生體弱,這屬于先天不足。疾病也容易導致脾氣耗傷,運化失常。
1、沒食欲,吃得少,飯后容易腹脹
脾氣不足,水谷不化,氣機不暢,故食少,腹脹;食后脾氣更虧,故食后脹。
2、大便溏薄不成形
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清濁不分,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長期難成行。
3、四肢倦怠,氣短懶言,消瘦
脾氣不足,精微不能輸布,氣血生化乏源,不能充達四肢、肌肉,機體失養(yǎng),故肢體倦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體消瘦;
4、有的人會肥胖、浮腫
若脾氣虧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則可見肥胖、浮腫;
5、面色萎黃,黃臉婆形象
氣虧血少,不能上榮,故面色萎黃;舌淡苔白,為氣虛之征。
脾氣虛雖然讓人身體備受困擾,但其實治療也不難,因為中醫(yī)上有個專門針對脾氣虛的方子: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方子如下:
人參、白術、茯苓各9g,甘草6g。(人參很貴,除非很有錢,不然可以用黨參代替)
一般做法是先將藥材浸泡15分鐘,然后加水煎20分鐘,潷出藥汁后,再加水煎15分鐘,再潷出藥汁,合并2次的藥汁喝就行了。做一次喝一天。
這種方式要每天做的話比較難堅持,有個四君子湯的升級版“四君子膏”,可以一次做多點,然后每天用水沖泡了喝即可。加工成固元膏后,更利于吸收、服用更方便,效果也更好。
大致分為5步:浸泡——煎煮——濃縮——收膏——裝瓶
材料:黨參168g, 甘草64g ,白術126g ,茯苓126g ,蜂蜜100g ,麥芽糖250g
工具:一個大的不銹鋼鍋(因為藥材很多,一定要用不銹鋼的,不能是鐵鍋),一個大的干凈的器皿,一個干凈的保鮮盒或者密封玻璃瓶。最好用純凈水或者家里凈水器過濾的水,不要直接用自來水。
步驟:
1.浸泡
將所有藥材在鍋中加水2000克浸泡8-10小時,夏天的話4小時就可以了(一般是晚上泡上,第二天開始熬膏。)
2.熬煮
將浸泡好的藥材和水一起,大火燒開改用中小火慢燉1.5小時,潷出藥汁備用;往鍋中再加入1000克水,大火燒開改中小火慢燉1小時,潷出藥汁備用;再一次往鍋中加入800克水,大火燒開后改文火慢燉半小時,潷出藥汁備用;藥渣倒掉不要。
3.濃縮
合并三次的藥汁倒入鍋中,大火燒開后中火收汁濃縮,濃縮的過程要不斷攪拌防止糊鍋,同時撇掉表面的浮沫,最后用濾網過濾得到清膏。(如果無法估算,那么目測一下,基本藥汁熬到剩下三分之一稍微多點的容量就可以了)
4. 收膏
將250克麥芽糖兌入清膏中攪拌均勻,繼續(xù)蒸發(fā)多余的水分,直到“滴水成珠”的程度。關掉火,再一次撇掉表面的浮沫,這時四君子膏已經初見雛形,待溫度不那么燙時,兌入蜂蜜拌勻,就算是做好啦!
麥芽糖和蜂蜜具有生津、潤燥的功效。用它們來收膏可以讓藥效穩(wěn)定、緩慢地釋放出來,利于吸收;同時改善口感;蜂蜜還具有殺菌的作用,利于藥膏的保存。
5.裝瓶
在裝瓶過程中一定要保證你的容器是干凈,消過毒的。否則費時費力制作出來的膏方因為存儲不當變質。
6、服用方法
這是一個月的用量,日常放冰箱冷藏保存就可以了。一天兩次,早晚飯前或飯后半小時用溫水沖服,服用一段時間,你會明顯感覺到脾胃功能在好轉。還有的人吃了一段時間居然發(fā)現(xiàn)睡眠變好,入睡變得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