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山東省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改良修復
實施方案(2016—2020年)等3個
實施方案的批復
魯政字〔2016〕183號
省農業(yè)廳:
你廳《關于報批〈山東省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改良修復實施方案〉、〈山東省水肥一體化技術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和〈山東省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的請示》(魯農生態(tài)字〔2016〕9號)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山東省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改良修復實施方案(2016—2020年)》《山東省水肥一體化技術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6—2020年)》和《山東省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3個《方案》),請你廳負責印發(fā)并組織實施。通過實施3個《方案》,到2020年,力爭實現全省土壤酸化和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趨勢有效改觀,pH<5.5的酸化土壤面積和設施蔬菜地退化土壤面積減少60%以上,耕地質量顯著提高;全省新增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650萬畝,設施蔬菜和果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9,糧田達到0.75,設施蔬菜和果樹化肥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糧田提高10個百分點;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yè)化格局。
二、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機制,落實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基礎建設,為深入推進全省土壤改良修復、水肥一體化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省直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要積極支持土壤改良修復、水肥一體化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在資金、人員、設施條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三、你廳要會同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對3個《方案》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督促評價,確保3個《方案》目標任務實現。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6年8月19日
山東省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改良修復
實施方案
(2016-2020年)
為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確保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糧食安全,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農業(yè)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總體部署和《山東省耕地質量提升規(guī)劃(2014-2020年)》,按照“山東省農業(yè)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編制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耕地質量現狀
據2015年統(tǒng)計數據,全省土地總面積15.79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土地利用率90%以上。土壤面積約1.725億畝,主要有潮土、褐土、棕壤、砂姜黑土和粗骨土等農用土類。耕地總面積1.145億畝,人均耕地1.18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主要成效
1.摸清了耕地質量家底。通過近十年來開展的縣域、省級、華北小麥玉米輪作區(qū)等不同尺度的耕地地力評價工作,查清了全省耕地土壤有機質、養(yǎng)分、酸度等狀況,摸清了演變規(guī)律及其原因,掌握了全省耕地生產能力、各地力等級面積、分布及存在問題,研究集成了一批有機培肥、水肥調控、酸化治理等有針對性的土壤改良技術模式,建立了耕地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目前,全省高、中、低產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比例分別為39.0%、38.2%和22.8%。養(yǎng)分水平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土壤有機質平均為13.4 g/kg、堿解氮為86 mg/kg、有效磷為32.2 mg/kg、速效鉀為125 mg/kg、有效鋅為1.41 mg/kg、有效硼為0.55 mg/kg。其中有效磷、有效鋅屬較豐富含量水平,其他屬中等含量水平。通過開展全省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基本查清了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農產品產地土壤受重金屬污染面積370萬畝,其中工礦企業(yè)周邊農區(qū)耕地面積190萬畝,污水灌區(qū)耕地面積90萬畝,大中城市郊區(qū)耕地面積90萬畝。
2.推動了耕地質量不斷提升。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耕地質量建設,投入不斷加大。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5年我省各類耕地質量建設相關項目資金約100億元。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耕地質量提升、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高產創(chuàng)建等項目的實施,我省耕地地力等級及肥力水平不斷提高,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施肥結構不斷優(yōu)化,耕地質量及耕地生產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為全省實現糧食總產十三連增提供了重要保障。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已連續(xù)實施11年,實現了縣域全覆蓋,年配方肥施應用面積達4800萬畝,節(jié)本增效25億元以上。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已連續(xù)實施9年,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4億元,推廣面積750多萬畝。省耕地質量提升項目自2014年在5個項目縣啟動試點開始,已連續(xù)實施兩年,共安排資金1.4億元,通過在重點區(qū)域開展相關技術推廣和試驗示范,探索建立了一批成熟實用的技術模式,為下一步全省范圍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經驗借鑒。
3.把好了補充耕地質量關。在著力做好農業(yè)部相關文件、規(guī)范宣貫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省級規(guī)范制定發(fā)布,出臺了《山東省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辦法(試行)》和《山東省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技術規(guī)范(試行)》,為全省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開展提供了依據。各級農業(yè)、國土部門盡職克難、協同配合,自2012年工作啟動以來,全省共有13個地市37個縣(市、區(qū))開展了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完成評定面積15.7萬畝。
(二)發(fā)展趨勢
近年來,耕地質量建設受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國家重新修編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出臺了補充耕地質量驗收評定、設施農用地管理等文件,每年的1號文件都有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提高耕地質量的內容。一方面,各級政府日益重視耕地質量建設工作,扶持力度不斷強化,耕地質量項目和規(guī)模不斷加大,必將極大地推動全省耕地質量的總體持續(xù)提升。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實施帶動和廣泛宣傳,農民施肥觀念和施肥方式逐步改變,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社會共識逐步建立,為下步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制約耕地質量提升的障礙因素依然存在,有些問題還有加重趨勢。在當前糧食持續(xù)增產壓力之下,通過實施土壤改良修復,消除土壤障礙因素,提升耕地產出能力,向“問題”耕地要效益,將是未來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耕地質量現狀看,中低產田面積依然較大,障礙因素依然較多,主要有干旱缺水、土壤鹽漬化、土壤沙化、質地偏黏、耕層變淺、土壤酸化、設施蔬菜地退化、土壤重金屬超標、土壤缺素、土壤澇漬、土層淺薄、剖面構型欠佳、礫石含量較高以及灌排能力低、土層易受侵蝕、坡度大等。通過對土壤有機質和養(yǎng)分數據分析,全省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僅為13.4 g/kg,遠低于全國耕地24.9 g/kg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華北小麥主產區(qū)17.2 g/kg的水平。在養(yǎng)分供給上存在不平衡的問題,糧田缺素面積依然較大,蔬菜地和果園土壤上養(yǎng)分富集問題突出。通過對土壤重金屬超標情況分析,在一些有色金屬開采和加工的重點污染區(qū),農田土壤重金屬點位超標率較高。一般農區(qū)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較少,部分地區(qū)土壤重金屬含量雖未超過限值,但與背景值相比,累積現象也較為嚴重。在以上諸多障礙因素中,有些是自然條件造成的,如干旱缺水、土層薄、剖面構型欠佳、土壤鹽漬化等,有些是自然條件和人為管理造成的,如土壤酸化、設施蔬菜地退化、土壤重金屬超標、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缺素等。其中,土壤酸化、設施蔬菜地退化和土壤重金屬超標是近幾年凸顯的新問題,發(fā)生面積比較大,對農業(yè)生產影響較大并呈進一步加重趨勢。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及蔬菜、果品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本方案重點對土壤酸化、設施蔬菜地退化和重金屬污染三類突出問題開展改良修復。
1.土壤酸化問題分析
土壤酸化分布區(qū)域集中,面積較大。主要集中在膠東地區(qū),行政區(qū)包括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日照市的全部縣(市、區(qū))以及臨沂市的部分縣(市、區(qū))。據耕地地力評價資料統(tǒng)計,膠東地區(qū)土壤pH<5.5的耕地和園地酸化土壤面積約780萬畝,其中耕地酸化面積600萬畝,園地酸化面積180萬畝(果園126萬畝)。通過對青島、煙臺、威海市土壤酸化調查,糧田pH范圍為4.9-7.0,果園pH范圍為4.0-6.6,蔬菜地pH范圍為4.3-6.8,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1980-1985年)相比,耕層土壤pH下降了0.7-1.6個單位,呈明顯酸化趨勢,尤以果園酸化更為突出,其中威海市酸化表現最為嚴重,全市酸化土壤面積比例高達64%。
土壤酸化產生的原因多樣,一方面受成土母質、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影響,半島地區(qū)土壤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和斜長角閃巖等酸性巖,在風化和成土過程中鹽基成分易被淋失,導致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另一方面,連續(xù)的化肥尤其是氮肥過量施用、有機肥投入不足、大水漫灌等農業(yè)生產中人為因素的影響起了更為主要的作用。據研究資料,小麥-玉米輪作模式下,氮肥大量施用產酸量約占總產酸量的60%,大大高于秸稈移出和酸雨等因素對土壤酸化的影響。
土壤酸化對各種作物影響嚴重,在果樹上表現尤為突出。招遠市125個蘋果園調查結果顯示,果園酸化土壤pH值與果樹發(fā)病率密切相關,在pH低于4.5的地塊,粗皮病、苦痘病發(fā)病率分別達到90%和40%以上(表1),嚴重影響果品產量和品質。大田土壤酸化導致玉米株型矮、根系少,中下部成熟葉片脈間出現黃白色斑點組織條紋;花生長勢弱、葉片小,褐色斑點多甚至成片,秕果率高,產量低、品質差。
表1 土壤pH值與蘋果樹發(fā)病率的關系
pH值
粗皮病發(fā)病率(%)
苦痘病(%)
<4.5
83.5-96.3
31.0-42.6
4.5-5.5
76.1-82.5
22.5-28.8
5.5-6.5
51.4-66.7
19.2-20.3
6.5-7.5
9.6-13.9
9.2-12.4
2.設施蔬菜地退化問題分析
山東是全國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也是全國設施蔬菜優(yōu)勢主產區(qū)之一。通過調查發(fā)現,全省大部分地區(qū)設施蔬菜地由于多年連作、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消毒、不合理灌溉等原因,致使耕層土壤出現次生鹽漬化、板結、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失衡和土傳病害加重等現象。據2014年調研,全省設施栽培占地面積(扣除棚間面積)約756萬畝,其中,日光溫室188萬畝,大拱棚283萬畝,中小拱棚285萬畝。棚齡3年以上的設施栽培便開始出現次生鹽漬化、土傳病害等現象,栽培時間越長發(fā)生比例越高、程度越嚴重。全省設施蔬菜地表層土壤水溶性鹽化驗結果表明,設施蔬菜地達到土壤鹽漬化指標的面積為293萬畝,其中較嚴重(中度鹽漬化以上)的退化面積77萬畝。土壤退化導致的蔬菜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等問題,已嚴重威脅到設施蔬菜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造成農業(yè)環(huán)境質量下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
表2 全省蔬菜地土壤鹽漬化狀況分類統(tǒng)計表 單位:萬畝
鹽漬化
程度
蔬菜
地類型
無鹽漬化(全鹽≤2 g/kg)
輕度鹽漬化(全鹽2-4 g/kg)
中度鹽漬化(全鹽4-6 g/kg)
重度鹽漬化(全鹽6-10 g/kg)
鹽土(全鹽> 10 g/kg)
合計
日光溫室
198.03
125.64
36.61
14.43
1.13
375.84
大拱棚
191.59
91.21
25.94
3.05
2.29
314.08
中小拱棚
190.57
71.57
18.99
3.65
0
284.78
露天栽培
1031.3
199.1
46.98
20.13
0
1297.51
合計
1611.49
487.52
128.52
41.26
3.42
2272.21
注:表中數據為各類型蔬菜地占地面積,在統(tǒng)計鹽漬化面積時按照日光溫室50%、大拱棚10%扣除棚間面積。
3.重金屬污染問題分析
山東是工業(yè)大省,能源消耗大的重工業(yè)占較大比重,污染排放總量大,重金屬污染排放量的80%以上集中在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yè)、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yè)、鉛蓄電池制造業(yè)、皮革及其制品業(yè)、金屬制品業(yè)、火力發(fā)電等行業(yè)。根據2012年開始的全省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的初步結果顯示,在我省一些有色金屬開采和加工區(qū)的部分縣(市、區(qū)),農田土壤重金屬點位超標率超過10%,超標的主要元素為鎘。另外,我省部分地區(qū)污灌歷史長達幾十年,從近3年來監(jiān)測結果表明,全省有24個地表水監(jiān)測斷面存在重金屬超標現象,部分污灌區(qū)土壤重金屬出現超標。我省還處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時期,各類污染源的排放總量仍有繼續(xù)擴大態(tài)勢,農田土壤環(huán)境質量將面臨嚴重威脅。
二、發(fā)展目標
到2017年,全省土壤酸化及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pH<5.5的酸化土壤面積和設施蔬菜地退化土壤面積減少15%以上,改良修復面積分別達到110萬畝和45萬畝;開展土壤重金屬修復試點,探索形成適合當地不同污染類型、種植模式下分區(qū)治理的技術模式、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
到2020年,土壤酸化和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趨勢得到有效改觀,pH<5.5的酸化土壤面積和設施蔬菜地退化土壤面積減少60%以上,改良修復面積分別達到440萬畝和180萬畝。同時,酸化土壤和設施蔬菜地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改善,耕地質量顯著提高,生產能力持續(xù)增強;土壤重金屬修復示范區(qū)土壤中重金屬有效態(tài)含量降低60%以上,土壤環(huán)境質量明顯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探索建立土壤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完善風險評估機制。
三、重點任務
(一)技術路線
通過政府引導,重點依托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實施推廣土壤改良修復技術,并建立示范區(qū),開展宣傳培訓,擴大示范引領效果。在示范區(qū)布置改良修復效果對比試驗,設立監(jiān)測點,驗證技術推廣效果,進一步豐富完善改良修復技術體系。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對項目完成及資金使用等情況開展績效評價。
(二)技術模式
1.糧田土壤酸化改良技術模式
在膠東地區(qū)糧田酸化土壤上,推廣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同時配套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技術。
(1)土壤調理技術。采用生石灰或貝殼粉類堿性(弱堿性)土壤調理劑進行酸化改良。具體用量根據土壤酸化程度強弱和質地類型確定,土壤pH值越低用量越大,質地越粘用量越大。一般生石灰畝用量50~100公斤,其他商品類土壤調理劑80~120公斤。生石灰要經過粉碎,使用粒徑小于0.25毫米,即通過60目篩。選擇無風天氣,在耕翻前人工撒施或農用噴粉機噴施,力求均勻,并盡快耕翻。商品類土壤調理劑的使用參照產品說明。
(2)施用有機肥技術。有機肥種類應以高碳氮比有機肥為主,如以秸稈、牛糞、羊糞類有機原料制成的有機肥。具體用量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施肥習慣、作物目標產量等因素確定。一般建議膠東地區(qū)糧田每畝施用量為300公斤左右。
(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土壤理化性狀分析、田間試驗、農戶調查等制訂施肥建議,指導農戶科學選肥、平衡施肥。將普通過磷酸鈣等酸性肥料改為鈣鎂磷肥等堿性肥料,鉀元素的補充提倡通過使用草木灰等有機肥料。重點推廣緩控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4)秸稈還田技術。根據作物種類、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等條件,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秸稈還田方式,如機械粉碎還田、堆漚腐熟還田等。
2.果園土壤酸化改良技術模式
在膠東地區(qū)果園酸化土壤上,推廣果園生草、土壤調理劑、商品有機肥和水肥一體化相結合的綜合技術。
(1)果園生草技術。通過在果園種植鼠茅草等有益型綠肥植物,可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升土壤肥力,抑制有害雜草,提高果品品質。以鼠茅草種植為例,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選擇土壤墑情適宜時(土壤相對含水量為65~85%),以撒播形式播種。播種前將鼠茅草種子和細沙按1:10的比例混合均勻,每畝播種量在1.0~1.5公斤。春季結合果樹澆水或降雨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促使其返青生長。
(2)土壤調理技術。采用生石灰或貝殼粉類堿性(弱堿性)土壤調理劑進行酸化改良。具體用量根據土壤酸化程度強弱確定,一般生石灰畝用量100~150公斤,其他商品類土壤調理劑200公斤。生石灰要經過粉碎,使用粒徑小于0.25毫米,即通過60目篩。果園冬、春季施用為好,使用時果樹葉片應該干爽,不掛露水。將生石灰撒于果樹樹盤地表,再釬翻入土,施入后應立即灌水。商品類土壤調理劑的使用參照產品說明。
(3)施用商品有機肥技術。施用以秸稈、牛糞、羊糞類高碳氮比有機原料制成的高碳有機肥。具體用量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施肥習慣、作物目標產量等因素確定。一般建議果園每畝施用量為500公斤左右。
(4)水肥一體化技術。根據水源類型、水質、地形、果園面積等,選擇適當的微灌施肥設備。根據果樹需水需肥規(guī)律,制定并實施灌溉施肥制度。
3.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技術模式
在設施蔬菜地中,通過科學的水肥管理、輪作換茬等,調節(jié)土壤及設施環(huán)境,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降低土傳病害發(fā)生程度。
(1)施用有機肥技術。施用高碳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等功能性有機肥,盡量減少雞糞等高氮有機肥投入,以改善設施蔬菜地土壤碳氮比,疏松土壤結構,增加有益微生物數量。具體用量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施肥習慣、作物目標產量等因素確定,一般建議設施蔬菜地每畝施用功能性有機肥1000公斤左右。
(2)水肥一體化技術。根據園區(qū)面積、形狀、種植作物以及水源情況等,選擇建設安裝適宜的水肥一體化設備,并根據作物需水需肥規(guī)律,制定并實施灌溉施肥制度。
(3)其他配套技術。配套實施填閑作物、撤膜淋雨、土壤調理消毒等技術。
4.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模式
(1)推廣源頭防控技術。一是在礦場、冶煉廠、發(fā)電廠等重金屬主要污染點源與農田之間,修建植物隔離帶或人工濕地緩沖帶,種植超富集植物或景觀植物,阻隔重金屬對農田的沖擊;二是在污水灌溉區(qū)建設上游灌溉水源引流、地下水替代等工程,實現污灌水體的替代;三是實行農業(yè)投入品準入管理,嚴禁施用重金屬超標的化學投入品和有機肥。
(2)加大土壤pH值調控。針對酸性土壤,采用生石灰或貝殼粉類堿性(弱堿性)土壤調理劑進行酸化改良。具體用量根據土壤酸化程度強弱和質地類型確定。
(3)開展土壤重金屬鈍化修復。在耕地前將鈍化劑均勻撒于地表,然后進行旋耕,使鈍化劑均勻混入表層土壤。選擇以固化吸附為主要作用機制的商品鈍化劑產品,用量根據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確定。
(4)篩選重金屬低積累作物種植。通過試驗篩選重金屬低累積作物品種,減少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確保農產品質量達標。重污染地區(qū)可通過改變種植制度,調整種植作物種類和輪作方式,種植不進入食物鏈的植物或與可食農產品輪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重點任務
在土壤酸化和設施蔬菜地退化重點區(qū)域,針對土壤酸化和退化的原因、特點及發(fā)生程度,因地制宜實施土壤酸化改良和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兩項重點任務。重金屬污染區(qū)要切斷重金屬污染源頭,開展重金屬修復試驗和修復示范。
1.土壤酸化改良
(1)區(qū)域布局。重點在膠東土壤酸化區(qū)實施酸化改良項目。該區(qū)域包括煙臺、威海、日照、臨沂4個地市,涉及19個縣(市、區(qū))。土壤類型以棕壤為主,年均降水量700毫米,種植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花生和果樹,果樹種植面積占全省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蘋果種植面積占到全省面積的一半以上。近年來,該區(qū)土壤酸化趨勢日益加劇,果樹及大田作物的產量及品質受到嚴重影響。
(2)建設內容。項目5年累計建設面積1010萬畝,其中糧田830萬畝,果園180萬畝。在膠東土壤酸化區(qū)的糧田和果園上,采取相應的技術模式,結合項目區(qū)實際加以調整,形成適合當地的主推技術模式并分年度分步驟進行推廣。通過政府引導、適當補貼的形式,重點扶持和鼓勵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應用土壤改良技術。建設一批成規(guī)模、見效益的示范區(qū),輻射帶動周邊農戶自發(fā)參與。同時要安排效果對比試驗,建立實施效果監(jiān)測點,通過測定土壤pH、容重、有機質、速效養(yǎng)分等理化性狀及作物產量、品質變化情況,綜合評價項目取得的成效。
(3)建設標準。完成土壤酸化改良面積440萬畝,其中糧田360萬畝,果園80萬畝。項目區(qū)土壤pH達到5.5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提高。實現糧油作物、果品減損增產20%以上。
2.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
(1)區(qū)域布局。重點在設施蔬菜集中產區(qū)實施土壤退化修復項目。該區(qū)域包括濟南、淄博、濰坊、聊城等地區(qū),涉及55個縣(市、區(qū))。由于良好的土壤條件、豐富的水源及農民傳統(tǒng)的種植技術特長,本區(qū)設施蔬菜發(fā)展早、種植面積大,已成為當地農業(yè)優(yōu)勢主導產業(yè)。設施栽培尤其是日光溫室,栽培環(huán)境的封閉性以及栽培管理上的高度集約化、高復種指數、高施肥量、高灌水量以及連作重茬,導致土壤板結、鹽分累積及土傳病害加重,降低了蔬菜產量和品質,影響了設施蔬菜產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2)建設內容。項目5年累計建設面積360萬畝。在設施蔬菜集中種植區(qū),采取相應的技術模式,結合項目區(qū)實際加以調整,形成適合當地的主推技術模式并分年度分步驟進行推廣。其中,水肥一體化技術重點安排在土壤退化較嚴重(中度鹽漬化以上)區(qū)域推廣。通過政府引導、適當補貼的形式,重點扶持和鼓勵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應用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技術。建設一批成規(guī)模、見效益的示范區(qū),輻射帶動周邊農戶自發(fā)參與。同時要安排效果對比試驗,建立實施效果監(jiān)測點,通過測定土壤pH、容重、有機質、養(yǎng)分、水溶性鹽等理化性狀變化及作物產量、品質變化情況,綜合評價項目取得的成效。
(3)建設標準。完成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面積180萬畝。項目區(qū)設施蔬菜地土壤有機質提升0.2 g/kg以上,消除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容重下降5%,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改善,實現蔬菜減損增產20%以上。
3.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
(1)區(qū)域布局。根據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結果,按污染程度、區(qū)域農業(yè)布局、區(qū)域生態(tài)敏感程度等,選擇27個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的縣(市、區(qū))區(qū)域建立污染修復示范區(qū),項目實施區(qū)域耕地面積7.5萬畝。
(2)建設內容。根據普查情況,對污染區(qū)開展加密監(jiān)測,確定污染區(qū)域范圍,具體分析污染區(qū)污染類型、污染成因、污染程度等因素,采取相應的技術模式進行修復,同時安排小面積多模式修復試驗,形成適合當地的主推技術模式并分年度分步驟進行推廣。建立修復效果監(jiān)測點,通過測定土壤重金屬總量、有效態(tài)含量以及農產品產量、質量變化情況,綜合評價項目取得的成效。
(3)建設標準。完成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面積7.5萬畝,污染修復區(qū)土壤中重金屬有效態(tài)含量降低60%以上,農產品重金屬含量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四)進度安排
項目分兩個階段安排實施,第一階段為2016-2017年底,第二階段為2018-2020年底。
1.2016-2017年底
2016年:實施土壤酸化改良面積200萬畝,完成改良面積50萬畝;實施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面積50萬畝,完成修復面積20萬畝。每個項目縣分別設立改良修復示范區(qū),建立實施效果監(jiān)測點,并安排效果對比試驗。對重金屬污染區(qū)域開展土壤加密監(jiān)測及農產品對位監(jiān)測,確定污染區(qū)域分布范圍。
2017年:實施土壤酸化改良面積230萬畝(含2016年未完成改良面積150萬畝,新增實施面積80萬畝,下同),完成改良面積60萬畝;實施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面積60萬畝(含2016年未完成修復面積30萬畝,新增實施面積30萬畝,下同),完成修復面積25萬畝。布置重金屬污染小面積多模式修復試驗,建立修復試驗示范區(qū)1.0萬畝。年底前開展項目中期督導與檢查。
2.2018-2020年底
2018年:實施土壤酸化改良面積270萬畝,完成改良面積100萬畝;實施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面積85萬畝(新增實施面積50萬畝),完成修復面積30萬畝。根據各地重金屬修復試驗形成的主推技術,進行示范推廣,實施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面積2.5萬畝。
2019年:實施土壤酸化改良面積230萬畝(新增實施面積60萬畝),完成改良面積150萬畝;實施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面積105萬畝(新增實施面積50萬畝),完成修復面積45萬畝。實施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面積2.5萬畝。
2020年:實施土壤酸化改良面積80萬畝,完成改良面積80萬畝;實施設施蔬菜地土壤退化修復面積60萬畝,完成修復面積60萬畝。實施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面積1.5萬畝。各項目縣進行項目總結,省、市組織開展項目驗收。
(五)預期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通過項目實施預計可實現;蔬菜減損增產20%,按5年累計完成改良面積440萬畝計算,直接經濟效益達61.6億多元。按累計
2.社會效益。通過項目的示范推廣和宣傳帶動,將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引導農戶自覺自愿接受和使用新技術、新產品,轉變農民傳統(tǒng)耕作和施肥習慣,種地養(yǎng)地并重,自發(fā)進行耕地土壤的培肥與改良,推動耕地質量的持續(xù)提升,對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xù)利用能力、提升農產品質量、保障糧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
3.生態(tài)效益。通過土壤改良修復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增強作物抗逆減災能力,降低化肥、農藥用量,降低重金屬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有效減輕面源污染,保護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責任落實。土壤改良修復工作由各級人民政府負總責,要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各項工作任務逐級分解落實,制定年度計劃并強化考核和監(jiān)督。省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協同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和落實意見,督促和指導地市相關部門開展工作。
(二)強化技術指導,確保實施效果。成立由產學研等相關單位技術專家組成的技術指導組,負責指導項目縣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和效果驗證方案。項目實施期間,要經常到現場檢查督導項目實施情況,指導建立健全耕地質量動態(tài)監(jiān)測體系,構建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在典型區(qū)域設置長期定位監(jiān)測點。項目承擔單位要組成專門的技術隊伍,到村到戶進行技術指導,開展土壤改良和修復效果驗證工作,及時總結改良修復模式、技術參數及改良修復效果,完善改良修復技術體系。
(三)健全管理機制,提高資金效益。建立健全省、市、縣、鄉(xiāng)四級政府分級負責的責任體系,明確職能分工,加強協同配合,抓好項目各項措施的落實。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由第三方獨立機構對項目實施績效評價。強化資金使用監(jiān)管,項目縣要對項目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和封閉運行管理,確保??顚S谩?div style="height:15px;">
(四)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多方參與。實施土壤改良修復屬于公益性、基礎性的農業(yè)基本建設項目。各級政府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大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相關項目和資金整合及投入力度,出臺優(yōu)惠政策,積極引導,多渠道融資,逐步建立政府補貼、農民自投、社會資金參與的“三位一體”長效投入機制。
(五)強化輿論宣傳,營造社會氛圍。充分運用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土壤改良修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全社會營造關心、重視、支持耕地質量建設的良好氛圍。著力培育一批先進典型、亮點工程,擴大示范引領效果和社會影響。建立信息發(fā)布、情況通報和項目公示制度,讓農民知情,讓社會監(jiān)督,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使耕地質量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煙臺市福山區(qū)、牟平區(qū)、萊山區(qū)、龍口市、萊州市、蓬萊市、招遠市、棲霞市、海陽市,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文登區(qū)、榮成市、乳山市,日照市東港區(qū)、嵐山區(qū)、五蓮縣,臨沂市河東區(qū)、莒南縣、臨沭縣。
濟南市歷城區(qū)、濟陽縣、商河縣、章丘市,淄博市臨淄區(qū)、周村區(qū)、高青縣,棗莊市嶧城區(qū)、臺兒莊區(qū)、山亭區(qū)、滕州市,廣饒縣,臨朐縣、昌樂縣、青州市、諸城市、壽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濟寧市任城區(qū)、金鄉(xiāng)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鄒城市,泰安市岱岳區(qū)、寧陽縣、新泰市、肥城市,莒縣,沂南縣、郯城縣、蘭陵縣、費縣,德州市陵城區(qū)、寧津縣、臨邑縣、齊河縣、平原縣、禹城市,聊城市東昌府區(qū)、陽谷縣、莘縣、茌平縣、東阿縣、冠縣,惠民縣、博興縣、鄒平縣,菏澤市牡丹區(qū)、曹縣、單縣、成武縣、巨野縣、定陶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