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愛吃野菜,是因為它帶著比較特殊的“澀、苦”的口感,吃起來風(fēng)味十足,其實這些風(fēng)味來自于粗纖維、草酸、以及一些生物堿。
也正是由于其中這些成分,讓部分野菜擁有藥用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春季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一種野菜——馬齒筧。
1
輔助降糖
馬齒莧中含有的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腺分泌胰島素,調(diào)節(jié)人體糖代謝過程,降低血糖并保持血糖穩(wěn)定,對糖尿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因此,也被稱為“天然降糖藥”。
糖友常吃馬齒筧,還能增強視網(wǎng)膜感光功能,防治眼病并發(fā)癥。
2
輔助降壓
馬齒莧中的鉀鹽含量很高,既有助于利水消腫,還能輔助降壓。
3
保護心血管
馬齒莧富含的一種Y-3脂肪酸,可以抑制人體內(nèi)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酸的生成,促使血管擴張,預(yù)防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和血栓形成,對心血管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因此,它還被稱為“長命菜”。
4
對抗炎癥
馬齒莧清熱解毒,殺菌消炎,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各種炎癥的輔助治療。
春天剛長出的馬齒筧嫩的能掐出水來,現(xiàn)在食用再適合不過了。
搭配粗糧,飯菜合一
食用馬齒筧,一般我們都是涼拌。今天要教大家一個新吃法,運用了“河南蒸菜”的方式,與粗糧搭配做出了一道“飯菜合一”的菜品,享受營養(yǎng)與美味的同時,更好的幫助我們調(diào)節(jié)血糖。
【食材】馬齒莧、玉米面、藜麥、小米、五香粉
【做法】
① 清洗。馬齒莧用鹽水浸泡10分鐘(以去污、去蟲卵)。
② 蒸制。馬齒莧中加入玉米面拌勻,用鹽和五香粉調(diào)味(以去除其草腥味),放蒸鍋上蒸90秒,再放入蒸好的藜麥與小米,再次上鍋蒸1分鐘。
③ 煮醬汁。鍋中熱油煸蒜,放入三勺米醋、四勺生抽,烹熟后即為馬齒莧的醬汁,淋在在蒸好的馬齒莧上即可。
北營養(yǎng)科副主任楊子艷告訴我們,藜麥和小米都是粗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藜麥屬于優(yōu)質(zhì)蛋白,其中還含有礦物質(zhì)和Ω3脂肪酸,有益于控糖。
馬齒筧怎么挑?
根部呈紫紅色,葉片飽滿,含水量比較高的馬齒莧品質(zhì)更好。
搭配玉米須,控糖代茶飲
玉米須中的皂甙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成分;另外玉米須中還含有鉻,鉻是糖耐量因子的組成部分,也可以加強胰島素功能。
【食材】玉米須3g,馬齒莧2g,蒲公英1~2g
【用法】將這三種食材煮水喝,每天堅持,有助于控制血糖。
很多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血液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多有體內(nèi)血脈不通與熱邪相結(jié)合的病理基礎(chǔ),中醫(yī)上稱為“瘀熱”,瘀熱早期的外在表現(xiàn)為“紅、腫、熱、痛、癢”,可能有引發(fā)截肢的后患。
這種情下,以內(nèi)服藥加中醫(yī)外治調(diào)理,收效更佳。
外用法
新鮮綠豆芽、新鮮馬齒莧搗成泥,混合調(diào)勻,再加入適量蜂蜜調(diào)勻,涂在紗布上,敷于患處,清熱利濕,涼血止痛,可以解決早期瘀熱的紅腫熱痛癢癥狀。
另外,如果患有濕疹或皮炎,直接搗碎后敷在紅腫處,或者和些蜂蜜敷在患處即可;如果是全身性的濕疹,那么也可以用馬齒莧煎水淋洗。
【用量】一天敷2~3次,每次敷20分鐘。
馬齒莧和其他藥材配伍的功效
痱子:馬齒莧+絲瓜
濕疹:馬齒莧+黃連、黃柏
黃水瘡: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
丹毒:馬齒莧+如意黃金散
急性乳腺炎:馬齒莧+蒲公英、外用芙蓉膏
下肢靜脈炎: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外用化毒散膏
面部用法
【藥材】馬齒莧5克,地膚子5克,苦參5克
【用法】
① 馬齒莧、地膚子、苦參打成細(xì)粉,等比例放入鍋中,加入2000毫升冷水,大火燒開改小火煮20分鐘,倒出晾涼;
② 取兩塊紗布,放入藥湯中充分浸濕,待其充分吸收后,擰半干,以不滴水為度;
③ 像敷面膜一般,將紗布敷于臉部,讓皮膚充分吸收(也可以用面膜紙代替紗布);
④ 敷3~5分鐘,干了以后揭下,重復(fù)5~6次,再用清水洗凈。
【用量】一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即可。
【適宜人群】有激素依賴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濕疹、長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