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皮影戲,俗稱“樂亭影”。歷史悠久,流布區(qū)域寬廣,是我國皮影戲的一個主要劇種。樂亭影是一種民間美術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等綜合性的 戲曲表演藝術,在音樂、念白、雕刻、操縱等方面,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國影戲園中一株瑰麗的奇葩,郭沫若同志曾經(jīng)贊譽:“大釗故鄉(xiāng)樂亭影,唱腔優(yōu) 美,詞句豐富?!?div id="fu8ihs5fyo3" class='imgcenter'>

樂亭影發(fā)源于河北省樂亭縣。自金代到清初(1123——1735,金大定元年——清雍正十三年)六百多年間,樂亭影逐漸發(fā)展成熟。外地人把樂亭話叫 “呔”話,因此人們又把樂亭影叫做“老呔影”,樂亭影影人和場景是用驢皮刻制的,人們又叫它“驢皮影”。樂亭皮影唱白以樂亭話為標準,雖有地域關系,但有 成就的藝人都說一口純正的樂亭話。
在20世紀2、30年代,樂亭縣境內知名的影班達80多個,還有些鄉(xiāng)民組織起來的業(yè)余影班,農閑唱影,農忙務農,自娛自樂,極大豐富了城鄉(xiāng)人民的文化生活,對樂亭縣民風民俗的改革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從清末到“七 七”事變這段時間里,雖有帝國主義入侵,軍閥混戰(zhàn),民族處于危亡的境地,英勇的樂亭人民卻在刀兵烽火的間隙中,繼承先賢的遺志繼續(xù)灌溉培 育著這枝民間藝術之花,使其源遠流長。特別是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樂亭皮影戲進行了大力扶植,先后組建了專業(yè)、業(yè)余團社,使其以嶄新面貌演出。樂亭縣皮影 團的前身是齊懷影社,經(jīng)逐步壯大,形成了專業(yè)皮影劇團。
樂亭皮影是照本宣科的戲曲,文學劇本分單出和連臺本。主要曲目有:《青云劍》、《綠珠 墜樓》、《五鋒會》、《洞庭湖》、《小西唐》、《白蛇傳》、《秦英征西》、《三打白骨精》、《火焰山》、《放鳥勸學》、《人參姑娘》、《盤絲洞》等。杰出 的藝人有王華、韓增、苗幼芝、齊懷、孫品卿等老一輩藝人和劉作信、邱連賀、孟令華、高煥才等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培養(yǎng)下卓有藝術成就的演職員。
樂 亭皮影優(yōu)美的唱腔和精湛的技藝在海內外享有盛譽,革命先驅李大釗于1919年編寫了《安重根刺伊滕博文》的樂亭皮影劇本,把這段歷史事件通過皮影戲詳細、 淺明、生動、有力地介紹給故鄉(xiāng)人民,使鄉(xiāng)親們懂得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1963年秋,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邀請樂亭縣皮影劇團赴京演出,受到了當 時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同志,中宣部副部長周揚同志,中國文史館館長愛新覺羅溥儀先生等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贊譽,見到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1987年全國部分省市皮影大賽,樂亭縣皮影劇團演出的劇目《洞庭湖》獲二等獎,1989年河北省皮影木偶大賽中樂亭縣皮影劇 團演出的劇目《白蛇傳》獲二等獎,2004年河北省匯演中樂亭皮影《創(chuàng)業(yè)情》獲得一等獎,2005中國唐山國際皮影藝術展演中,樂亭縣皮影劇團演出的新編 劇目《三打白骨精》獲得了五項大獎。1987年先后有法國、德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來樂亭考查研究樂亭皮影,對樂亭皮影藝術給予了較高的 評價;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單位來樂亭錄制節(jié)目并播放;樂亭皮影團并受到了日本、美國、意大利、韓國等國的邀請。1991年,樂亭縣文教局文化科石玉 琢撰寫了《樂亭影戲音樂概論》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被列為中國戲曲音樂研究叢書,部分音樂院校選為教材。1996年,樂亭縣被文化部群文司命名為“中國 皮影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