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東城墻、南城墻和秀容書院、泰山廟、財神廟、關帝廟等一期修復工程已全部完成。目前,忻州古城二期修復建設工程正在緊張進行當中。
清代古城地圖
古城改造修復鳥瞰圖
古城的建筑,從四座城門說起。忻州古城有城門四座,東門“永豐”、南門“景賢”、西門“新興”、北門“拱辰”,取名于明萬歷二十四年,沿革至今。
解放前的東城門樓(資料圖)
1960年代的北城門樓(資料圖)
1930年代的西城門樓(資料圖)
民國年間的南城門樓甕城箭樓(資料圖)
1920年代的忻州城外護城河(資料圖)
忻州城南城門附近俯瞰(資料圖)
忻州城內(nèi)民居建筑(資料圖)
2017年北城門樓遠眺圖
2019年南城門樓
2019年修繕后的東城墻
牌 樓
忻州古城的建筑主要有城池、州署、寺廟、民居等,以南北大街為中軸線,直通南北兩座城門,在南北大街上從北到南建有明月樓、八座門及連三牌樓。大街兩側全部是建筑考究的古店鋪。在城內(nèi)各大街上有許多寺廟古建點綴其間,為古城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
明
月
樓
50年代初的明月樓(資料圖)
明月樓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拆毀于1954年,復建于2019年,其狀如城墻高臺,高臺上建三檐歇山式閣樓,層層四角飛檐,明柱周匝,底層明窗欞隔扇圍攏,高臺四周有護欄,頂有圓形脊樓。樓體高峻,周身甚瘦,屹立當街,視有直向云天之氣,故又稱“凌云樓”。
八
座
門
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復建于2019年。南北門洞一大兩小共三眼,門洞間為中空墻體,其上各開兩個小門,加之臺頂中間文殊閣處的又一門洞,大小相見,各施其用,排列有序共計有門洞八個,故稱“八座門”。
王
家
牌
樓
復建于2019年。第一道王家牌樓,匾額正面為“進士坊”背面為“連登科第”,以紀念王治于嘉靖壬子年中舉,第二年殿試高中進士。第二道王家牌樓,匾額正面為“太仆正卿”背面為“祖孫繼美”,以表達對王清、王堯臣、王治,祖孫三代清官勤政愛民功績的崇敬和敬仰。
廟 宇
財
神
廟
財神廟位于忻府區(qū)南域辦事處西街村財神廟巷。財神廟整體坐西向東,其創(chuàng)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現(xiàn)存文物建筑有中軸線上的大殿、獻殿及兩則的鐘樓、北配殿,均為清代遺構。
1930年代的財神廟木牌樓(資料圖)
2019年修復后的財神廟
關
帝
廟
關帝廟始建于唐初貞觀年間,分別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和改建,1999年再次重修,現(xiàn)存為明清建筑。坐北向南,東西長75米,南北寬30米。廟門上關帝廟和護國寺兩塊牌匾并列。1985年4月由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縣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0年代的關帝廟(資料圖)
2019年修復后的關帝廟
泰
山
廟
泰山廟位于忻州市忻府區(qū)南城辦事處西街泰山廟巷,又名東岳廟。泰山廟整體坐北向南,其創(chuàng)建于北宋時期,文物建筑僅存中軸線上的大殿及西側的鐘樓,大殿為明代遺構,鐘樓為清代遺構。
2019年修復后的泰山廟
龍
王
廟
復建于2019年舊時龍王廟有坐南向北面闊3間的戲臺。舊有東西“羅房”多間,而后是左鐘右鼓的角樓。北面居中是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綠色琉璃瓦筒脊,脊端有別于一般獸頭,乃黃綠相間琉璃龍首傲向蒼穹。大殿前過殿3間、進深2間,為卷棚頂、明裝臉。
商鋪老字號
清末民初是忻州商業(yè)的黃金時期。城內(nèi)有商鋪400余戶。南北大街、東大街、南北兩關以及臨大街的各條小巷商店林立,鱗次櫛比。各商鋪貨物齊全,種類繁多。尤其是地處城中心的十字街,更為熱鬧繁華。
1939年的忻州古城北大街(資料圖)
元恒泰(解放前為元恒泰糕點店,解放后為雜貨修理商店)
南北大街西側的街道由北往南依次有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泰山廟巷、秀容巷、關帝廟巷。南北大街東側由北往南依次有文廟街、學道街、興寺街、大東街、順城街。整個州城街巷內(nèi)店鋪、民居、寺廟布局合理,井然有序。
打
磨
巷
打磨巷,曾是名匠、作坊云集之地,集聚著許多金器、銀器、玉器、鐵器、石器等設計、加工、制造行。打磨二字,既是生產(chǎn)過程,也體現(xiàn)著一種精工細作、誠信永恒的工匠精神。打磨巷口,跨南北大街,高聳的三層過街木牌樓,一面的巨大匾額“百葉臻榮”,描述了忻州當時工商業(yè)繁榮的景象;另一面的“精勤信必”,就凝練、昭示了忻州人精益求精、勤勞敬業(yè)、堅守誠信的人文精神。
復
興
泉
現(xiàn)復建復興泉功能為大眾浴池,位于光明街南一巷及草市巷交叉口。早期為嘉禾陳氏布莊,開闊5間門面,門樓高聳,彩布顯眼?!皬团d泉”幾經(jīng)演變,解放初,幾位同仁合資,在偌大的院落內(nèi)開設澡堂,生意格外紅火。
三
家
店
三家店(資料圖)
位于城西最高處,因早年有南北并列之三家旅店而得名,專門接待騾馬幫駱駝隊。光緒二十五年由基督教傳教士興建禮拜堂,占地四十畝,解放前為忻縣農(nóng)職校所占?,F(xiàn)東勝泉溫泉精品酒店、東勝泉溫泉會所、左右客溫泉精品酒店入駐三家店。位于三家店的西文殊寺舊址,建立五臺山文化研究院。
文
盛
樓
是一家爐食點心鋪,位于泰山廟巷口以北20米。(現(xiàn)在南北大街98號),兩間鋪面,前店后院之形式。同另外三家(德勝樓、興盛樓、桂香樓)屬于當時州城最負盛名之爐食點心鋪。這四家制作糕點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品種繁多,貨真價實,有口皆碑。
成
育
敦
位于丁字街口路西稍微往南。坐西面東,三間平房(現(xiàn)在的南北大街107號)。閻錫山曾經(jīng)在此當過小伙計。
紅
旗
商
場
位于草市巷口南,其址最早是南呼延村張姓財主之產(chǎn)。解放初期建“合作大樓”,后改稱“紅旗商店”,是一座綜合性商場,其經(jīng)營規(guī)模在解放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為城內(nèi)之最。
悶
樓
旦
2019年復建。前身店名為“元和德”,初為面闊6間,兩層歇山頂?shù)哪臼焦艠?,但?jīng)一場大火燒毀,其財東籌劃重建時出于對火災的防范,又值西風東漸,遂建起標新立異的中西合璧樓樣,樓梯全面磚包到頂。當?shù)厝藨浖暗窳寒嫍澆书T鏤窗的木式古樓,難免嫌它呆板灰暗,故稱其“悶樓旦”。
秀容書院
秀容書院是我省保存完好且具有教育功能的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書院占地30250.1㎡,規(guī)劃建筑面積9612.25㎡。現(xiàn)有房屋208間,多數(shù)為舊制,院地形西高東低,高低錯落,依自然地貌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院落。2004年6月10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容書院(資料圖)
秀容書院上、中院修繕面積3829.86㎡,包括白鶴大殿、桂香殿、廖天閣、魁星閣、望萱閣、牌坊、龍崗第一景等建筑。
2019年修復后的秀容書院
六
角
亭
位于忻州古城西南,頂部孔雀綠琉璃瓦鋪頂,寶珠突兀高聳,六角飛挑,六根朱紅明柱撐定六角涼亭的高頂,頂下圍繞明柱護欄周匝,居中六角形天花板、由外角處向周邊輻射出巧妙構筑的臥欄斗拱。每邊長約3米,亭高約9米,為全城最高點。
八
角
亭
亦稱望萱閣,建于嘉慶二十四年,位于忻州古城西南高地之最南部。八角攢尖頂形,頂部青灰瓦布頂。史書記載,當時忻州知州魯潢為江西人,公務之余,思念遠在江西的母親,便擇高地筑亭,常常登高遠望,以解思念之情。舊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亦指母親供堂。感于知州的孝心,遂將此亭命名為“望萱閣”。
白
鶴
觀
北魏時,寇謙之天師便開始在此結廬祭祀老子。白鶴觀始建于唐天寶年間,屬皇家宮觀,當時名為七圣觀。因每年二月十五道教真元節(jié),準有數(shù)十只仙鶴飛來落在亭臺或道院而得名白鶴觀。宋真宗也因太宗在忻州贊過白鶴觀而賜名天慶觀。
文
昌
祠
文昌祠(資料圖)
該祠入間最深,檐下有廊,青碧琉璃瓦覆頂,推為明代建筑。由北至南為柏樹院、棗樹院、槐樹院三進院落。隋唐科舉制度產(chǎn)生以后,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有謂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每逢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皆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
街 道
1939年代的忻州北關民居(資料圖)
八字門樓
東大街全貌
東大街-小吃一條街
獨具特色的秀容別院
南北大街商鋪林立
文創(chuàng)街
賞花看景、聽戲小坐、閑聊曬太陽
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哪怕什么都不做
只是去忻州古城里坐坐
安安靜靜地聽著城墻的呼吸
你就能體會到這座古城獨特的魅力
任光陰從門縫里溜進來
從微黃的窗欞上落下來
滑進我的眼眸
凝視千年輪回的精彩
古老的城墻又煥發(fā)了青春
來源:忻州日報·忻州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