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明夷》卦:王子們的榜樣
伯夷叔齊不食糧,
太伯虞仲走遠方,
比干箕子也可仿,
唯獨莫學(xué)帝辛狂。
(卦辭)( ):明夷,利艱貞。
(爻辭)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變革中的倒霉蛋
( ):明夷,利艱貞。
“明”字的本義為日月般的光明、明亮,引申為顯示、賢明、明白、白天等義。“夷”字為平、使之平、消滅、受傷等義。以此,“明夷”的含義為:光明被遮擋或賢明的人受到傷害。結(jié)合后面的爻辭內(nèi)容,應(yīng)取后者,即賢明的人受到傷害或限制之義。這種傷害是無辜的,因為既然是“明”,就證明其本身沒有過錯。
《明夷》卦卦辭大意為:“當(dāng)賢明者受到無辜的傷害時,利于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依然保持自己正確的認識和完美的品德?!?/span>
吞并或兼并其他部族,就是兩種文化的碰撞。而在碰撞的過程中必然地會傷及許多人,所以在《晉》卦后接《明夷》卦,講述賢明之人在無辜地受到傷害后是如何面對的,以為受教者的榜樣。在下面的爻辭中,作者每段爻辭都舉了一個或兩個賢明者受到傷害時的例子以說明。
一對書呆子:伯夷和叔齊
初九(履 ):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垂”即低垂?!耙怼笔区B類的翅膀?!把浴弊值谋玖x為說話、講述,引申為意見、爭論、訴訟等義。以此,初九爻爻辭字面大意為:“受傷的小鳥如果飛行,將展不開它低垂的翅膀。受到傷害的領(lǐng)袖,選擇了絕食的行為。他們本來有一個美好的去處,卻因為與主人有矛盾而不愿歸去?!?/span>
“明夷于飛,垂其翼”與“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是一個排比句,以受傷的小鳥不能展翅飛翔的痛苦來襯托“君子”受到傷害后的郁悶心情?!熬印笔琴t明的領(lǐng)袖的意思,這個領(lǐng)袖受到傷害后又是如何做的呢?“三日不食”?!叭铡辈皇菍崝?shù),而是長期的意思。“三日不食”就是長期不食,就是拒絕飲食。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有攸往,主人有言?!彼麄儽緛碛幸粋€安居樂業(yè)的去處,但卻因為與主人有矛盾而不愿歸去。注意這里的“主人”一詞?!熬印北緛砭褪穷I(lǐng)袖,本來就是可以拍板定奪的人,為什么還要因為與“主人有言”而受到傷害呢?這段爻辭實際上是講述的伯夷和叔齊的故事。
伯夷和叔齊是殷商封國孤竹國的兩個王子,他們哥倆關(guān)系很好,但父親只喜愛小兒子叔齊,就立叔齊為王儲。父親死后,叔齊卻不想就王位,他認為:依嫡長子繼承制的規(guī)定,應(yīng)當(dāng)是由長子伯夷繼位王位,所以就想將王位還給伯夷。而伯夷卻說,立你為國君是父親的命令,我不能違背父親的意愿來繼承王位。為死了叔齊的讓位之心,伯夷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叔齊也不想背篡位之名,就隨之而逃。兩人聽說周文王對智者賢人很尊重,就一起來投靠周國。這在當(dāng)時是一件非常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高官投敵叛國,它成了周族對外宣傳文王仁慈的最好教材??慈思覍幙蓢醪划?dāng),而跑到文王那里去聽差,可見文王對人有多好。
文王死后,武王隱瞞喪情,將文王的木像載在車上號稱文王出師伐紂王。伯夷和叔齊知道后,就擋在行軍的路上勸阻武王。他們說:
“父親死了不發(fā)喪、不埋葬就興師動眾,大動干戈,這能叫做孝嗎?以臣子的身份去弒自己的君王,這能叫做仁嗎?”
武王的大臣們欲殺了他們,姜太公卻以他們是義人為由將他們扶起放走。武王滅商后,天下都歸周族所有,伯夷和叔齊兩人就發(fā)誓不吃周朝的糧食。他們隱居到首陽山,靠采野果充饑,最后雙雙餓死在山上。臨死前作歌而唱: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
于嗟組兮
命之衰矣。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即指伯夷、叔齊二人在心靈受到傷害時,所選擇的寧可餓死也不食周黍,以此來表明自己以做周人為恥辱這個信念的抗議行為?!坝胸?,主人有言”是說明“君子于行,三日不食”的原因。說明“三日不食”不是沒有糧食可食,而是“有攸往”:本來有一個安居樂業(yè)的地方,只是因為“主人有言”:與主人的意見有分歧,不滿周族這個主人的行為,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才選擇了這種自殘的辦法。注意“主人”一詞的稱呼,伯夷和叔齊本來是一國之君,所以被稱為“君子”,但他們現(xiàn)在客居周國,是周國的客人,所以這里的主人是指周王,也即當(dāng)時的武王。以此,初九爻爻辭可譯為:
“正如受傷的小鳥渴望著飛翔,卻展不開它那受了傷的翅膀一樣。心靈受到傷害的領(lǐng)袖伯夷和叔齊,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糧。他們本來有著安居樂業(yè)的地方,卻因為與周王的觀念不合,而要維護自己的信仰?!?/span>
初九爻爻象為“ ”,《履》卦卦象。履有被踐踏之義,故有此爻辭。
唉,放著好好的國王不當(dāng),跑去當(dāng)別人的跟屁蟲。被人利用了一把,還自己把老命給賠上。真不知道他們究竟是哪門子的“義人”,分明是書呆子一對嘛。
求救是條出路
六二(無妄 ):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左”是“佐”字的本字。輔佐、幫助的意思。被借用為方位詞中左右的左。古代御者駕馭車馬時,左手持韁以控制車馬行走的方向,所以“左”字也成了御者的特稱。結(jié)合后面的“用拯馬壯”一詞,這里的“左”字當(dāng)是用御者之義。
這段爻辭是以文王被囚后,由姜太公及得力的大臣散宜生等人成功解救的故事為題的?!白蟆睘椤坝恕钡奶胤Q。而御人就是駕馭馬車的人。“御”字又引申為治理、統(tǒng)治等義。這種引申是因為古人將決定國家發(fā)展方向的君王、領(lǐng)袖人物稱為“御人”的原因,就如我們現(xiàn)在將領(lǐng)袖稱為“舵手”一樣。文王是周族的領(lǐng)袖,也正是周族的“御人”。
“夷于左股”即:傷在御人的大腿。大腿受傷則不能行走,這也正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從而失去自由的寫照。文王被囚后,散宜生、閔夭、姜太公等人全力相救,收絡(luò)各地寶貝以行賄商王才使得文王獲釋,作者以“用拯馬壯”來比喻此次行動是十分合適的。作者寫這一事件的用意是想告知受教的王子們,當(dāng)身處逆境的時候,要想辦法求救和施救,而不能灰心傷氣,坐以待斃。這是作者給王子們樹立的第二個做人的榜樣。以此,六二爻爻辭可譯為:
“賢明的人受到了傷害。受到傷害的是我們周族英明的領(lǐng)袖文王,他被囚禁而失去了自由。由于去拯救他的大臣散宜生等人的得力,才使他順利獲釋,有了一個良好的結(jié)局?!?/span>
六二爻爻象為“ ”,《無妄》卦卦象。無妄就是沒有妄想的意思。不要指望對手的慈悲,只能靠自己一方的努力,故有此爻辭。
求人不如求己
九三(同人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狩”即狩獵、出征。
“首”即頭,引申為頭人、首領(lǐng)等義。
“疾”字的本義為疾病,引申為憎惡、恨、嫉妒等義。
這段爻辭是以太伯和虞仲的事跡為題而作的。太伯和虞仲是古公的大兒子和二兒子,是文王的大伯和二伯。依常法,周族的王位應(yīng)當(dāng)由他們繼承,但周族從豳遷居周原后,立足未穩(wěn),古公為討好商王,令少子王季與商族女子通婚,生文王昌,并欲將王位傳給擁有商族血統(tǒng)的文王昌。太伯和虞仲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他們在知道古公的這個決定后,就對外宣布:自己主動放棄王位的繼承權(quán),讓位給小弟王季。他們背井離鄉(xiāng),順漢水而下,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開辟根據(jù)地。由于他們帶去了周族的先進文化,并擁有一支堅強的隊伍作為后盾,他們很快就在這個遙遠的南方扎下了根,成為當(dāng)?shù)氐念I(lǐng)袖,從而奠定了后來的大國吳國的基業(yè)。
這段爻辭實際上是在說當(dāng)賢明者受到傷害時,不能產(chǎn)生灰心和怨恨的情緒,而是要尋找自救的出路。上一爻所說的求救是一條出路,但并不是經(jīng)常會有這種得力的救助者來幫助,特別是在自己倒霉的時候,所以,關(guān)鍵還是要能夠自助。這段爻辭所舉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成功自助的事例。這也是作者給受教者樹立的第三個榜樣。以此,九三爻爻辭可譯為:
“賢明的太伯和虞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他們寬大為懷,選擇了向南發(fā)展的道路,并成功地成為了當(dāng)?shù)厝说念I(lǐng)袖。人在逆境的時候,不要抱怨和憎恨,而是要自立自強,要有這種正確的認識?!?/span>
九三爻爻象為“ ”,《同人》卦卦象。同人就是與人同心的意思,故有此“不可疾”之辭。
不知道他們是乘船,還是走路?都不容易。
可憐的比干
六四(家人 ):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這段爻辭以比干的事跡為題。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商朝少師。紂王的哥哥微子曾經(jīng)屢次進諫紂王而無效。微子認為紂王已經(jīng)無可救藥,面對武王已進軍伐商的嚴峻形勢,他想到了死或者出走,因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去和兩位叔叔太師箕子和少師比干商量,他說:
“紂王無道,狂暴而淫亂,我們已經(jīng)難于勸阻,而武王已經(jīng)開始伐商,耆老貴族已經(jīng)紛紛逃遁,我該怎么辦呢?”
箕子勸微子急速離開商都,避免商王嫡親被全部消滅的嚴重后果,以保存商族的祭祀。微子于是離開了商朝國都。微子離開后,箕子進諫紂王,紂王依然不聽,箕子于是裝瘋賣傻。比干見箕子也放棄諫阻,則說:
“君王有過錯而臣不諫,非忠也。害怕被處死而不敢進言,非勇也。有過錯就應(yīng)該進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span>
于是,他連續(xù)三天不離開紂王,纏著紂王進諫。紂王問他:
“什么原因讓你這么固執(zhí)地進諫呢?”
比干回答說:“修善行仁,以義自恃。”
紂王聽后大怒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是真的嗎?”
于是下令將王叔比干拖到朝廷門外,剖腹刳心。
“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的爻辭就是說的這一件事。這里的“左”字不僅僅是指心所在的位置,也是指比干自己所承擔(dān)的商族領(lǐng)導(dǎo)者的角色。作者在此給王子們樹立的是一個忠義者的榜樣。以此,六四爻爻辭可譯為:
“比干以死進諫,卻在自己的宮殿門前被紂王剖腹刳心,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忠義的榜樣?!?/span>
六四爻爻象為“ ”,《家人》卦卦象。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在大難臨頭的時候,他本可以如微子、箕子一樣采取明哲保身的辦法,但他卻為了商族這個大家族的利益,為了商族免受滅頂之災(zāi)而冒死進諫,故有此爻辭。
這個榜樣不太好學(xué),還是不學(xué)的好。到是可以檢查一下他們當(dāng)初是如何輔佐帝辛的。
猾頭的箕子
六五(賁 ):箕子之明夷,利貞。
箕子名叫胥余,他和比干一樣都是紂王的叔叔,算得上是商族的元老。帝辛?xí)r期他官居三公之位,是殷朝的太師,帝辛的智囊和代言人。微子離開商都后,箕子又進諫紂王,同樣不被接受。這時,他明知道商王朝的大勢已去,卻又不忍離去。他曾對人說:“為人臣者,諫君不聽而離開,是宣揚君王的缺點和罪惡,而自己取悅于民,我不忍心做這種事?!彼炔辉敢怆x開商都朝歌城而使君王難堪,又不愿意無所作為留罵名,更不愿意繼續(xù)進諫招殺身之禍,作無謂的犧牲,權(quán)衡之下他選擇了裝瘋賣傻。后人用“箕子操”來評價箕子,“操”的本義是把持。以“箕子操”來評價箕子,是說他在大難臨頭的時候,仍然能顧及君王的體面,遵守禮儀的規(guī)范。
武王滅商后,曾專門訪問箕子,向他請教商朝滅亡的教訓(xùn),他不忍說商王的壞話而不答,武王于是改問上天安定下民的常道?;颖愀嬷院榉毒女?,也即九種大法,這就是《尚書·洪范》的內(nèi)容。這篇文章非常重要,周朝的禮儀制度正是建立在以箕子的洪范九疇為代表的商代優(yōu)秀文化基礎(chǔ)之上的,它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幼詈蟊环獾狡饺罏榫?。
作者舉這一個例子是為受教者樹立一個知禮的榜樣。不論是他開始的不忍離去,還是后來的不回答武王的問題,都是因為他不愿傷害自己的君王,這些也都屬于當(dāng)時“禮”的范疇。
在《明夷》卦六爻爻辭中,只有這一爻明確地指出了爻辭內(nèi)容是箕子的行為,也正是這一提示,使我們知道,其它五爻的內(nèi)容也當(dāng)類似于“××之明夷”,所以才能根據(jù)爻辭的內(nèi)容,從史料中找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故事,來判斷作者所舉之事例。
六五爻爻辭可譯為:“商族太師箕子在受到傷害時的做法,有利于保持自己品德的完美?!?/span>
六五爻象為“ ”,是《賁》卦卦象。賁的本義就是裝飾、修飾。無論是箕子不忍言君王之惡,還是明哲保身的裝瘋賣傻,都是一種偽裝,故有此爻辭。
能夠理解韓國人把我們的民俗注冊成他們的遺產(chǎn),也支持其認同感,但不理解韓國人為什么要把“漢城”改為“首爾”?
回天無力的帝辛
上六(明夷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這段爻辭是以紂王為題。紂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帝辛,稱他為紂王或帝紂是周族送給他的罵名。從《史記》的記載看,紂王的主要罪狀就是好色。其實,一個國家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商貴族的整體腐敗才是最主要的。商族曾數(shù)次遷都,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大問題。商族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迷信。帝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得罪了不少貴族,從而造成了內(nèi)部的不合。改革樂律(“好色”的出處)其實也是為了向舊的制度開刀。商族的滅亡責(zé)任歸之于帝辛一人可能有一些冤枉,但成王敗寇也是歷史的規(guī)律,只能由著勝利者去評說。
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月亮全虧而無光的時候就是“晦”,引申出昏暗、隱藏、日暮等義。以此,上九爻爻辭可譯為:
“因為商王帝辛的品德不端,行為不正,就造成了商朝的滅亡。這種人即使在開始的時候能夠登上國家最高的權(quán)力寶座,但最終的結(jié)局卻一定會被趕下臺,摔得粉身碎骨?!?/span>
這段爻辭是作者為受教的王子們樹立的一個反面典型。商王帝辛天資聰明,有勇有謀,能說會道,是一個難行的人才。“初登于天”就說明他是被父王和大臣們看好的有能力的王子。為什么又“后入于地”呢?作者認為是他“不明”的原因。不明就是認識上有偏差,也許是指他的品德不端正,也許是指改革的不識時務(wù)或方法不當(dāng)。
注意“不明”和“明夷”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安幻鳌笔亲陨碚J識上的偏差造成的昏暗,而“明夷”是本來明亮的東西被傷害、被遮擋。
作者在《明夷》卦中,選取了八個人物的行為作為教材,其中前七人伯夷、叔齊、文王、太伯、虞仲、比干、箕子均為正面人物,是好的榜樣,而最后的一位人物紂王則是反面教材。這一卦的內(nèi)容相當(dāng)于在對受教的王子們說:你們要好好地學(xué)習(xí)伯夷、叔齊的義,學(xué)習(xí)文王的仁(有仁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學(xué)習(xí)太伯、虞仲的智(自助者天助),學(xué)習(xí)比干的忠,學(xué)習(xí)箕子的的禮,但千萬不要學(xué)習(xí)紂王的昏庸。否則,即使是能暫時升上高位,也終將走向滅亡。作者選取他們的事例是有其深意的,因為他們都出生于王門,都是王子,都是以受教的王子們一樣的人,而且都是政界的顯赫人物。以他們的事跡來教導(dǎo)王子們,更有可比性、親切感,也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