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努爾哈赤開國,到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大清王朝一共經(jīng)歷了276個春秋,共歷12帝。但是少有人知道,清朝還有一位皇帝,在位僅僅3天就被慈禧給廢掉,甚至沒被寫入史冊,他就是“保慶帝”愛新覺羅·溥儁。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慘敗的大清王朝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面對帝國主義亡國滅種的威脅,一些有志之士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活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上書光緒皇帝,請求變法救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史稱“戊戌變法”。
不過這場變法在一開始就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利益,慈禧開始處處掣肘光緒帝的行動,維新派經(jīng)歷3次宮廷政變全部失敗,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光緒帝更是被慈禧軟禁在瀛臺。
為了永絕后患,慈禧太后開始獨攬朝政,并與心腹榮祿商議廢掉光緒帝,改立15歲的愛新覺羅·溥儁為傀儡皇帝,年號保慶。溥儁因年幼、未成年,不影響慈禧太后再度攝政的正當性,成為最優(yōu)人選。
不過溥儁的皇位還沒坐穩(wěn),就遭到了各國公使的反對,因為溥儁的父親載漪是主戰(zhàn)派,也是清朝王公大臣中極少數(shù)支持義和團者之一,而當時的義和團和帝國列強關系勢同水火,列強們擔心一旦溥儁登上皇位,載漪便順理成章掌握了皇權。
最后慈禧迫于各種壓力,不得不做出了妥協(xié),3天后便以各國公使有異議為由,將“保慶帝”溥儁拉下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