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結核病曾被稱為白色瘟疫,在歐洲有一段時間有人以得此病為時尚。那么,肺結核是怎樣一種病,竟然會催生這樣一種社會心理?在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上,有哪些值得書寫的成就?作為文學藝術作品經常呈現的主題,結核病究竟有怎樣的隱喻?慕景強老師從醫(yī)史和文學的角度進行了一番解讀。
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認識疾病、抗爭疾病的歷史。在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上,有一種病曾經是不治之癥,當時被稱為白色瘟疫,但歐洲人有一段時間卻以得此病為時尚,甚至有些人主動去感染得病。這是怎樣一種???竟然會催生這樣一種社會心理?這種病就是結核。
在結核病歷史的早期,西方的一些科學家在解剖中發(fā)現這類患者的肺內有一個個堅實的團塊,摸上去好象土豆或花生這類植物的根上塊莖,就將這種病稱之為Tuberculous,翻譯為“結核”,即腫脹的小瘤。令人恐懼的是,結核病菌會感染人體任何一個部分,比如導致骨結核、腎結核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結核病菌總是侵犯人的肺部。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提高或聽到的都是肺結核。本文所談的主要是肺結核。
結核病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脊艑W家通過對古人遺骸的研究發(fā)現了結核的蹤跡,Bartheles證明,在德國的Heideberg石器時代,人的第四、第五胸椎有典型的結核性病變。這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古代已經有結核性疾病。我國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掘出的女尸(2100年前埋葬的古尸)上也發(fā)現左肺上部肺門處有結核病的鈣化灶。
最早的有關結核病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古希臘醫(yī)學家希波格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他第一次詳細記載了肺結核,且認為結核病是傳染性疾病。
我國最早的醫(yī)書《黃帝內經素問》(公元前403-公元前211年)上就有類似肺結核病癥狀的記載。宋代以前,結核病的名稱有很多,諸如勞疰、蟲疰、毒疰、肺瘺疾、勞嗽、急癆等。從宋代開始用癆瘵(癆?。┳鳛榻y(tǒng)稱,代替了其他名稱,從晚清至今,中醫(yī)稱肺結核為肺癆。西醫(yī)傳入我國后,一般稱之為肺結核。
人類早在幾年千年就發(fā)現了結核病的存在,對結核病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入,但防和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到了18世界中葉,情況發(fā)生了改變。
工業(yè)革命之后,伴隨著近代工業(yè)的產生和迅猛發(fā)展,城市化運動加速,各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城市人口以空前的規(guī)模急劇增加,但他們的生活、生存條件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19世紀,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布到社會各個階層,貧苦人群成為主要入侵對象。
結核病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據統(tǒng)計,從滑鐵盧戰(zhàn)役(18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914年)前的近100年間,20歲~60歲的成年人中,肺結核病人的死亡率是97%。由于結核病人的面色多是蒼白的,只是在午后才出現特有的潮紅,所以人們把結核病稱為“白色瘟疫”。
在所有傳染病中,結核病在人類歷史中存在最長久,危害最嚴重。在人類在與結核病斗爭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有一些值得記載與慶賀的事件。
01
1882年德國細菌學家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發(fā)明了一種新的染色方法——抗酸染色法,這種染色方法可使隱身的結核桿菌在顯微鏡下暴露原形。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學大會上科赫鄭重宣布他找到了結核病的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結核病病原體的發(fā)現,被稱為全球控制結核病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02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W. K. R?ntgen,1845~1923)發(fā)現新的放射線,1895年12月28日,物理醫(yī)學會命名為X線。1910年開始將X線用于臨床,為肺結核病早期診斷推進了一大步。當然,X線也為以后整個臨床醫(yī)學的影像學診斷打下了基礎。
03
1921年,法國醫(yī)生卡美特(A. Calmette)和獸醫(yī)介云(C. Guerin)將經過多年培育的減毒牛結核菌活菌苗接種于嬰兒身上,此即“卡介苗”。其后經數十年的臨床應用和流行病學觀察,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全球各地逐漸被推廣應用。至今卡介苗接種仍是一種預防結核病的主要手段,這被稱為全球控制結核病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04
1952年,美國和德國報告異煙肼為極有效的抗結核藥物。異煙肼的問世為有效地治愈結核病開辟了新的紀元。這是全球結核病發(fā)展史中的第三個里程碑。在此之前,1944年發(fā)現鏈霉素,那是第一個治療結核病有效的藥物。
05
20世紀70年代后期,WHO結核病專家委員會提出并創(chuàng)導了“國家控制結核病規(guī)劃”的組織形式,把結核病控制工作納入國家衛(wèi)生規(guī)劃中,依靠政府的衛(wèi)生機構和資源來控制結核病。全球控制結核病工作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這被稱為全球控制結核病發(fā)展史中的第四個里程碑。
疾病不僅是醫(yī)學界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結核病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呈現在一段時期內極為盛行,其表現方式、隱喻內容,甚至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就個人的觀影經驗而言,在觀看反映18、19世紀的影視作品時,只要劇情中出現人物突然的莫名咳嗽,有些還轉過身去用手帕捂住嘴,咳嗽后白色手帕上出現血跡,我馬上就判斷出這個人物染上了結核,且命不長久。事實上,不僅是影視劇,18、19世紀的小說,經常會發(fā)現其中有一個患結核病的角色,且無一例外都是蒼白虛弱,咳血,慢慢地消瘦。
結核病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隱喻以1882年科赫發(fā)現結核病菌為界限,大體上可以分成前后兩個階段:浪漫階段和現實階段。
01
關于結核病的浪漫想象,源于對結核病本質的不了解。18世紀時,歐洲人有一段時間以得肺結核為時尚,有些人甚至主動去得肺結核。那時候流行大裙撐緊身衣,為了美,節(jié)食挨凍,導致得肺炎、肺結核。那個時期歐洲人的平均壽命35歲,在他們的審美觀中,白色為最佳。
作品中的結核病
在1944年特效藥鏈霉素等重要藥物發(fā)明之前,肺結核病這一不治之癥帶給了藝術家們無盡的藝術靈感。在作家的筆下,肺結核病人往往多愁善感、才華橫溢。這一方面歸功于當時“崇尚”肺結核的社會風氣,一方面更是和肺結核它自身特殊的病癥表現分不開的。
肺結核病有大量可見的癥狀,如發(fā)熱,伴著顏面潮紅、易激惹、心悸等,還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因此,肺結核常常被看做欲望的象征,大多數的創(chuàng)作家們把結核病看作是一種能使患者變得性感起來的疾病。從西方浪漫派文學開始,肺結核病被想象成一種愛情病,肺結核病人往往被描寫成浪漫、溫情、執(zhí)著、優(yōu)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東西方文學作品中病態(tài)“結核美”的典型代表分別為: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體現了一種頹廢美;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低熱而緋紅的雙頰亦反映出結核病患者病態(tài)的柔美。
為什么肺結核被賦予了一種浪漫的想象,并成為了一種時尚?有人分析主要是因為,當時醫(yī)學尚不發(fā)達,人們無法確定肺結核的基本病理,這為人們提供了想象空間,18世紀的浪漫派文學為結核病進行很多浪漫的想象加工。結核病還和經濟層面階級的變動緊密關聯,這種流行的審美主要來自逐步喪失了經濟、政治地位的貴族們,所以人們經常借助結核病的文化表達來寄托自己日常經常被壓抑的欲念。而在中國古代,最高一個層面的審美則為“病態(tài)的美”,如被扭曲了的盆景等。
結核病之所以受到文學家、藝術家的垂青,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種疾病的確古老,其危害的范圍廣,受害人數多,對人類的威脅大,因此才有眾多作家將敏銳的目光聚焦到結核病,以此為線索展開作家對生活的觀察和對社會的思考。
藝術家中的結核病
在19世紀及其以前的文學中,有很多肺結核的描寫,而且很多作家他們自己就是肺病患者。大多數人都曾被這種緩慢而無情的疾病奪去親人或朋友。在體力勞動者中,患結核病的多為居住環(huán)境和經濟條件都比較惡劣的城市貧民,而在腦力勞動者中,患結核病的多數是生活沒有規(guī)律,精神壓抑、心情憂郁的浪漫藝術家。因此有人說,肺結核是藝術家的疾病。如19世紀享譽英國文壇的三姐妹,著有《簡·愛》的姐姐夏洛蒂,著有《呼嘯山莊》的妹妹艾米麗,代表作《艾格尼斯·格雷》的小妹妹安妮。這三姐妹都因結核病而英年早逝。歷史上,還有濟慈、肖邦、契訶夫、拜倫、卡夫卡、勞倫斯、雪萊、席勒等很多名人都因結核病而早亡。
我國現代作家郁達夫20多歲患上肺結核,這一病歷不僅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屢有描述,而且還對其小說中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代受結核病影響而早逝的文化名人還有蕭紅等。
02
通過結核病思考、觀照社會現實,則是因為結核病的病理原因已大白于天下。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科赫發(fā)現結核病菌,但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尚未找到。19世紀及以前對肺結核的美化和各種浪漫詩意的聯想逐漸隱去,文學作品中的結核病有了新的隱喻。這在我國現代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尤為顯著——作家們都不約而同地賦予這種病癥一種更為強烈的社會文化思想的本質性內涵,更加凸顯了這種病的壓抑、絕望和死亡氣息與社會現實的隱喻觀照。
縱觀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文學作品,不難發(fā)現其中有很多主人公都是肺病患者,如魯迅《藥》中的華小栓,茅盾《追求》中的史循,巴金《家》中的錢梅芬,曹禺《日出》中的陳白露、黃省三,林語堂《京華煙云》中的曾平亞、紅云,張恨水《春明外史》中的楊杏園,郁達夫筆下的于質夫,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記》中的沙菲,沈從文《三三》中的來鄉(xiāng)下養(yǎng)病的年輕人,蕭紅《小城三月》中的翠姨,等等。在我國這些作家的筆下,肺結核患者大都帶有相當明顯的恐懼感、絕望感和死亡氣息。作品中對結核病自然主義的描寫仍然是一種隱喻化的過程——得了肺結核實際上就是宣布了死亡,呈現了當時人們患結核病的真實圖景。
從1944年鏈霉素發(fā)明開始,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療藥物的問世使得人類在與肺結核抗爭史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勝利,全球患肺結核的患者大為減少。文學作品中的肺結核也逐漸改變或失去了它原有的象征意義,反映當代現實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已經鮮少看見結核病患者的形象。
1982年3月24日,在科赫發(fā)現結核桿菌100周年的日子里,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世界結核病紀念日”,目的是引起公眾對結核病的重視,呼吁各國政府加強對結核病防治的支持。1995年底世界衛(wèi)生組織決定把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1996年開展了第一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宣傳教育活動。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療藥物的問世是人類與肺結核抗爭史上里程碑式的勝利,為此,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甚至認為20世紀末即可消滅結核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曾提出目標:希望到2000年,結核病不再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種。
事實上,人類過于樂觀了。近些年,結核病大有死灰復燃之勢,世界許多地區(qū)的肺結核防治系統(tǒng)遭到破壞;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增多,艾滋病人感染肺結核的幾率是正常人的30倍;多種抗藥性結核菌株產生,增加了肺結核防治的難度等。
結核病向人類發(fā)起了新一輪的挑戰(zhàn)。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官網介紹,2016年,全世界有170萬人因該病死亡。我們也可以從2017年第22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宣傳主題“社會共同努力,消除結核危害”中讀出:防治結核病我們仍須努力,徹底消滅的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