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刻意》
故曰: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所以說,恬淡寂寞,虛靜無為,這是天地的準(zhǔn)則和道的本質(zhì)。所以說,圣人息心于恬淡虛無的境界,遇到艱難險阻能夠化險為夷,然后就能心境恬淡。平和恬淡,那么憂患不能進(jìn)入內(nèi)心,邪氣不能侵襲肌體,因而他們的德行完備而精神不受虧損。
天地的準(zhǔn)則,道德的本質(zhì)是什么?道家認(rèn)為就是“恬淡寂寞,虛靜無為”?!兜赖陆?jīng)》第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老子探查到天地之根,都在虛無當(dāng)中。宇宙至深之處一定是寂靜虛空的。
所以“恬惔寂漠,虛靜無為”便是得道之人的心境,它順應(yīng)自然之道而行,并非刻意追求或完成什么善德。只是將生命之德,身體的功能順應(yīng)“道”的規(guī)律釋放出來,并貫穿于整個生命過程,就能體會道的本質(zhì)。
所以圣人息心去念,歸于無為,才會與物同化。因為他擁有清靜恬淡的特性,凡事都能做到心平氣和,所以平易近人。所謂的憂愁,禍患都不能動其心,所謂的陰邪之氣也不能入其體。所以他能夠超然物外,保留圓滿自然的本性,精神一直保持充盈沒有虧損。
莊子所說的圣人,他活著依照天地自然之理而行,死后沒有任何牽累,跟隨萬物蛻變轉(zhuǎn)化而無掛念。所以生死絲毫不能擾其性;他明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彼愿5溡膊荒軄y其心。游心于恬淡虛無之境,所以遇到艱難險阻,就能輕易化解。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真正的德行從來不是刻意而為,因此道家所謂“全德之人”凡事順道、循道而行,一切都順其自然。
無法可修,無道可行,無眾生可度,才是最高、最真、最純的境界,達(dá)到真正的解脫,才能“德全而神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