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孤兒”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的突飛猛進,交通更為便捷,地球成了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zhì)的交往更加頻繁密切。但與此相對應,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人的內(nèi)心世界包裹得更緊,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一位著名的心理醫(yī)生曾謹慎地說:“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后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shù)到20,那么必定有一個心理障礙者。”作為“地球村”村民的一員——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交往的范圍更狹窄,“精神家園”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靶睦砉聝骸爆F(xiàn)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現(xiàn)象是相對社會學意義上的孤兒而言的。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guān)系冷漠,怯于交往、社會生活難于融入的特征?!靶睦砉聝骸睂嶋H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現(xiàn)象?!靶睦砉聝骸睂W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兒”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xiàn)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心理孤兒”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guān)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guān)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據(jù)中國家庭調(diào)查,每周糾紛在兩次及以上的:30歲以下組占52%,30—45歲組戰(zhàn)34%,45—60歲組占21%,60歲以上組占16%)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今天的離婚率將近22%),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jīng)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chǎn)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tài)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 父母顧了事業(yè)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nèi)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jié)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yè),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chǎn)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家長對孩子冷淡、拒絕將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困難。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民主性,方法簡單,親子關(guān)系緊張。
目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是“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的文化學習被耽誤,心理上受影響,經(jīng)過撥亂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機遇而重新走進學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彌補過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們對家庭教育科學不甚了了,對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襲長輩的傳統(tǒng)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得。一位中學生家長曾對孩子的老師說:“老師,說起來心理很慚愧,如今糊里糊涂當了家長,卻不知道怎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由于家長補償心理的影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非常心切?!拔母铩笔惯@些家長成為像錯過季節(jié)的莊稼,他們是帶著無盡的遺憾步入社會、步入中年的。他們把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節(jié)衣縮食為子女竭力提供物質(zhì)條件,把子女放在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惟恐錯過這個成長季節(jié)。他們把子女逼進書房題海,稍有不從,或用大道理壓人或“棍棒相加”(據(jù)一位全國優(yōu)秀輔導員對某小學的調(diào)查,全班48名學生,沒有挨過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長用棍子……),結(jié)果是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緊張,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二是重養(yǎng)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zhì)投入,輕精神投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營養(yǎng)狀況大為改善,中小學生的生理發(fā)育明顯提前,但中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由于家庭、學校的保守、封閉滯后于生理發(fā)育,對子女的思想、情感、內(nèi)心世界的關(guān)注更少,父母與子女的心靈溝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4、獨生、獨門獨戶,把同齡人拒之門外,缺少伙伴。
隨著城鄉(xiāng)住宅建設的發(fā)展,成千上萬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進了套房或別墅,擺脫了“老小三口一張床,煤爐、馬桶去一房,一門多戶矛盾多,三代同堂難分房”的困難境地。家庭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環(huán)境優(yōu)化了,中小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休息。但獨門獨戶的居住環(huán)境縮小了兒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圍,“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與同齡人的交往大大地減少。要么與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獨處一室。許多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結(jié)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當他們與大人在一起的時候,多少是拘謹?shù)模荒苓_到無所不言、無所不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與同齡或基本上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種高興勁頭是成人難以理解的。而孩子長期獨處,又會使他們的氣質(zhì)受到損害,養(yǎng)成一種膽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減少“心理孤兒”現(xiàn)象的對策
作為父母要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并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guī)律來處理事情。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誠的朋友。據(jù)調(diào)查分析,中小學生喜歡“朋友式”的父母親,而不喜歡“牧師式”、“師徒式”的父母親。家長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伙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放學路上少接送,讓子女與其他小朋友結(jié)伴而行;周末和節(jié)假日讓子女邀請小伙伴來家玩,鼓勵子女利用空閑時間與同學小伙伴進行電話交流。通過串門,擴大交往的范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jīng)驗,消除一個人獨處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yè)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顧。經(jīng)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于應酬的應盡可能早點回家,經(jīng)濟不寬裕的也盡量不要犧牲養(yǎng)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即使是分道揚鑣的也要計劃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說聲“再見”。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guān)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guān)心孩子的內(nèi)心和精神世界。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脈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梢郧倨鍟?,可以種花、吟詩、聽音樂、集郵、旅游、登山。
另外,學校應與家庭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聯(lián)系薄”,聘請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心理咨詢室”,并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構(gòu)建“學生心理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人際關(guān)系、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zhì)一一記載下來,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個別心理輔導。
影響快樂寶寶快樂童年的5個“關(guān)鍵事件”
大人和孩子都會遇到挫折,只不過善于渲染心事的成人會把自己的困難描述為“風風雨雨的波折”,而不善于傳達心情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難常常被成人忽略為“雞毛蒜皮的瑣事”。其實將心比心,成人的心已經(jīng)被歲月磨出了老繭,孩子的心是迎春萌發(fā)的蓓蕾,怎么禁得起秋風、夏雨和冬寒呢?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挫敗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情緒低落,心里痛苦,甚至悲觀失望。下面一些孩提之事都足以摧殘脆弱的童心,需要父母給予溫情的關(guān)注和理性的教育。
1.由身體素質(zhì)帶來的挫折
長期體弱多病的孩子總是被疾病困擾著,許多游戲和快樂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參與,孩子會很有挫敗感。因此,加強營養(yǎng)保健、生活照顧、鍛煉身體,是孩子抵抗挫折、建立樂觀的基本保證。
2.由父母帶來的挫折
父母不經(jīng)意間也會讓孩子品嘗挫折感:為了安全起見,限制孩子活動的自由;為了訓練孩子乖巧聽話,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孩子做錯了事,過于嚴厲地批評他;當著眾人的面否定孩子,傷了他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使他無力企及;因孩子做事不成功而責備他;表揚其他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冷落;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對孩子莫名其妙地發(fā)火等等。
3.由同伴帶來的挫折
同伴掌握某種技能而自己沒有掌握;想與同伴交往卻遭到拒絕;與同伴發(fā)生爭執(zhí)而處于下風;同伴之間“拉幫結(jié)派”而自己被排斥;被攻擊性較強的同伴欺負;同伴無意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侵犯等等。
4.由老師帶來的挫折
老師關(guān)注個別孩子的特殊需要,而自己沒有得到這種特殊待遇;老師不公正的批評和責備;老師表揚了其他孩子而自己沒有得到肯定;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忽冷忽熱;想與老師交流,老師卻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煩等等。
5.由玩具和游戲等個人生活帶來的挫折
孩子的求知欲很強,遇到新奇的事物和活動就想探個究竟,卻無奈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生活經(jīng)驗不足,不能熟練地操作玩具和游戲,于是產(chǎn)生挫折感;在生活照顧上,孩子很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有時是父母不讓做,有時是自己做不好,于是沮喪、灰心在所難免。
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孩子遇到的所有困難和挫折,但如果父母能帶領(lǐng)孩子順利地認識和解決諸如上述的一個又一個“關(guān)鍵事件”,孩子的樂觀品質(zhì)就會慢慢建立起來。
警惕家長5種言行極度"污染"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長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父母親的談話舉止決定著家庭氛圍的好壞。好的家庭環(huán)境造就優(yōu)秀積極的孩子,反之則會讓孩子復制父母的缺點或是被不良環(huán)境影響成身心不健康的人。所以,要營造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先檢查自身是否存在這5種言行習慣。
一、消極的政治態(tài)度
一些父母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談論目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不正之風、分配不公、道德淪喪、貪污腐化等社會陰暗面,發(fā)牢騷、講怪話、怨氣連天;有的父母甚至還把反映社會陰暗面的“順口溜”說給孩子聽;向孩子宣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消極人生觀。長期耳濡目染,孩子就會缺少社會責任感和遠大志向,看問題偏激、情緒不穩(wěn)定、自私自利、任性蠻橫,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享樂的生活方式
有的家庭有相當?shù)膬?yōu)越條件,生活富裕,但他們?nèi)鄙僖环N艱苦樸素、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只滿足于小市民的安樂生活,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經(jīng)常沉湎于吃喝玩樂中。這種環(huán)境可能給孩子帶來目光短淺,不求上進,養(yǎng)尊處優(yōu),玩世不恭。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在內(nèi)心酬賞自己?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在補償愧疚之情?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替孩子思考?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愛我們自己的夢想?對孩子的愛,如何給,給多少,都是應該細致討論的問題。
三、不和睦的家庭關(guān)系
家庭主要成員不能和睦相處,經(jīng)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種狀況不僅給家庭生活罩上了陰影,而且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的心理創(chuàng)傷。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強、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并有可能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流浪街頭、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有時,父母也會像個孩子。因為一件小事,在孩子面前忍不住吵架了。而后呢?你怎么讓自己從憤怒的情緒里解脫出來?怎么和他和好?還有,怎么和孩子說?
有了孩子,夫妻吵架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往往事情不大,但誰都想說出自己的理,可當著孩子的面好多話又沒法說出來,因為不知道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其實,吵架會不會給夫妻之間、給孩子帶來影響,取決于你們吵架以后解決矛盾的方式。
四、打罵的教育方法
孩子經(jīng)常處在被打罵責難的環(huán)境中,是對孩子幼小心靈和肉體的一種摧殘,會使孩子意志脆弱、膽小怕事、精神恍惚、情緒低落、缺乏自信,易使孩子患精神憂郁癥和精神封閉癥。
中國政法大學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針對“家庭體罰子女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jīng)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diào)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jīng)歷過家長的體罰,高達被體罰總數(shù)的71.38%。體罰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腳踹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帶、衣架等實施暴力的占1.6%。從體罰的種類看,辱罵占25.28%,罰跪占16.36%,罰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門的占4.09%。心理學家指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濫用體罰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五、缺乏修養(yǎng)的講話方式
有些父母由于缺乏文化修養(yǎng),平時臟話、粗話不離口,甚至當著孩子的面講低級趣味的話,長期如此會使孩子從小講話就沒有禮貌,不講理,粗魯蠻橫,使人討厭,不易被社會所接受和容納。
好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其實有時并不是孩子不肯聽父母的話,而是父母沒掌握和孩子說話的技巧。現(xiàn)在我就把我的一些小經(jīng)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幫助。
小小年紀心理負擔過重
華夏心理咨詢師導讀:在六月初網(wǎng)上非常流行一個段子,內(nèi)容如下 “醫(yī)生,我最近睡不著心情壞,吃不下飯,我腫么了?”“你今年多大了?”“11歲?!薄澳阕鳂I(yè)沒做完吧?!焙芏嗳酥皇前阉斪鲆粋€笑話看,而實際情況是,這種苦惱在孩子心中確實存在。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別看小學生們年紀小,但“心事”還真不少,學業(yè)負擔重、家庭暴力、過度溺愛、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的問題讓孩子們過早地有了心理負擔。
心事—八成孩子因成績煩惱
“我真想學習好,像有些同學一樣快快樂樂的??墒俏业膶W習總上不去,我該怎么辦呢?”一名四年級學生的心里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愿望,家長把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承擔了不能承受之重。負責心理輔導的老師說,學校的“知心姐姐信箱”每個學期都能收到上百封孩子寫來的“心里話”,反映的都是他們成長中遇到的煩惱?!爸慕憬悖瑸槭裁次液芘?,可是考試成績卻不好?”“每天都有這么多的課外輔導要參加,我快煩死了?!爆F(xiàn)在孩子心眼多了,懂事早了,但也讓他們過早地感受到了來自父母、老師、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
大約80%孩子的煩惱來自學習成績不好。背負著幾輩人的“理想”,孩子們的負擔是比較重的,很多學生有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憂愁?!拔艺嫦雽W習好,像有些同學一樣快快樂樂的??墒俏业膶W習總上不去,我該怎么辦呢?”一名4年級學生寫給“知心姐姐”的信中充滿了焦急的語氣。
溺愛讓她被同學孤立
“這個孩子特別敏感,即使同學不小心碰她一下,她也會向老師、家長告狀說同學打她。”老師對一名六年級女生的評價
“不懂感恩、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很多人形容獨生子女的詞匯,長輩、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已經(jīng)影響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認為自己在家里被照顧,在學校里也得有人照顧自己;他們認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對的,別的同學都得讓著自己;就連別人玩具也得給自己玩。
“這個孩子特別敏感,即使同學不小心碰她一下,她也會向老師、家長告狀說同學打她?!边@名女生現(xiàn)在是6年級,來自單親家庭。從低年級起,學校老師就觀察到她與其他同學似乎不大一樣?!昂孟窨偸菓阎氖拢苌倥c其他同學在一起玩兒?!焙髞砝蠋煱l(fā)現(xiàn)她會污蔑同學偷她的文具,而且隨著年級的增加,這名女生的“心事”越來越重,與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學生不同,她總是獨來獨往,甚至有意排斥身邊的同學。
“我們跟家長溝通過幾次,但家長根本就不聽我們的,堅稱自己的孩子很聽話,是同學故意刁難她?!边@名老師無奈地說,這位母親因為想彌補家庭缺失給女兒造成的遺憾,對孩子有求必應,無條件相信孩子說的任何話,在與老師的溝通中也一直強調(diào) “我家孩子是最好的,不可能有這些問題”。
“父母溺愛和單親家庭父母角色的缺失,已成為影響孩子心理的重要原因。”多名小學老師坦言,這兩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心理特別脆弱、敏感,要么不愿意跟別人交流、沉默寡言、自我封閉;要么過分張揚,以欺負弱小同學為樂。
爸爸揍他他就打同學
“我沒有這個臭爸爸,他打我的腿和臉,還打我的頭,我不想在這個家,我想離家出走?!币幻昙墝W生的心里話
“家長不當?shù)墓芙谭绞秸媸前堰@個孩子給毀了。”幾名老師一起討論學校一名男生的表現(xiàn),這名6年級的男生一直是學校老師重點關(guān)注的對象。
老師們對這個孩子既可憐又可氣,可憐的是他在家里經(jīng)常遭到父親的毒打,“真的是毒打,經(jīng)常是身上帶著傷來學校。”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這個孩子確實比較調(diào)皮,但調(diào)皮是男孩子的天性,老師們平常大都以鼓勵為主,并給他“委以重任”以培養(yǎng)他的自我約束力,但家長的管教方式則比較粗魯,只要他不聽話就是一頓打,導致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別強,甚至離家出走。
受家庭暴力的影響,這名男生也習慣了比較粗魯?shù)奶幨路绞剑┝A向特別明顯,“他現(xiàn)在基本不會與同學交流,他如果想和誰親近,惟一的方式就是上去搗別人兩拳,搞得同學們都對他敬而遠之?!睂W校校長出面跟男生的父母談了三四次,現(xiàn)在父親基本克制住了,但孩子心理已經(jīng)留下了陰影,“現(xiàn)在知道父母不打他了,他更無法無天了?!?br>
因為父母的家庭暴力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不在少數(shù),“我沒有這個臭爸爸,他打我的腿和臉,還打我的頭,我不想在這個家,我想離家出走,到別的地方住,但是我還要上學。知心姐姐,你可不可以懲罰我媽媽和爸爸?”這是香港路小學二年級學生寫給知心姐姐的信。
孩子有心事根源在父母
良好的家教環(huán)境是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小學階段學習過程中,孩子遇到什么事都愿意和父母說,如果父母對犯錯誤的學生一味指責、打罵,學生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他們就會慢慢地封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拒人于千里之外。
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較小,心理上出現(xiàn)問題,家長和老師沒必要過度緊張,但也不能不聞不問,應該多注意、多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看到孩子的表現(xiàn)與平常不一樣,或者和其他孩子有明顯不同的時候,要向?qū)I(yè)人士咨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受父母影響,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父母要自我成長和改變?!贝蟛糠值募彝ケ┝Χ紩⒆赢a(chǎn)生特別大的影響,小時候,孩子往往表現(xiàn)為害怕、孤單,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學校常常表現(xiàn)為有暴力傾向,脾氣暴躁,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很難融入群體,不大擅長處理人際關(guān)系。對于父母過分溺愛孩子,這樣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他們,容易給孩子養(yǎng)成嬌生慣養(yǎng)、自私自利的性格,“長此以往,這些孩子眼高手低,不能正確對待困難,難以在社會上立足?!?br>
兒童心理健康-和睦的家庭孩子智商高
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很多80后新為人父母的,自己也是獨生子女。在現(xiàn)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是第一位重要的,誰不喜歡自家的孩子長的聰明又漂亮,于是很多家庭在孩子成長上都不惜工本的投入。但殊不知,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更關(guān)鍵,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對4000名獨生兒童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家庭氣氛和睦,常有笑聲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的孩子要高?!?br>
孩子必須在充分社會化的環(huán)境中才能健康成長
人是社會性的高等智能生物,社會化是孩子優(yōu)先學習的一個過程。而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里,孩子過著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幸福生活。父母常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郊游、逛公園、聽音樂等,這些都有利于孩子接受多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之父母在生活上的悉心照料,這樣氛圍中的孩子一定健康又聰明。
反之,若因為害怕社會化的環(huán)境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而特地營造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期望孩子能純凈的成長,這樣做的結(jié)果多半是一廂情愿的,反而會害了孩子,讓一個接近成年的人再重頭來學習社會化的過程,那將是一個更為痛苦的過程。
和諧的環(huán)境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尤為重要
總的來說,新生兒智力條件差別不是非常大,后天的環(huán)境對孩子智力的發(fā)展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么城市里長大的孩子一般顯得比農(nóng)村里長大的孩子要聰明一點?一個方面是因為城市環(huán)境提供的新鮮刺激遠比單純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要更多。從小接受各類刺激是孩子智力發(fā)育和成長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但如果是一個動蕩的外部環(huán)境,例如夫妻感情不和,經(jīng)常吵嘴打架,甚至鬧離婚,家庭氣氛緊張,父母無心照料孩子,使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受壓抑,變得憂郁、惶恐、膽小、自卑,天真活潑的天性黯然失色,造成個性孤僻、缺乏積極性。處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的孩子,其智力和健康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孩子的心靈更像是含羞草一樣,張開花蕊渴望獲得外部的陽光和雨水,但若是受到不明刺激——很多成人之間的紛爭和刺激在孩子眼中是不能理解的,但他會知道這不是好事。則為了避免受到刺激的影響,孩子會選擇封閉自己。患有自閉癥的兒童大多數(shù)都和家庭環(huán)境不和諧有關(guān)。因此,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guān)重要。愿年輕的父母們,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睦、文明的家庭環(huán)境,使兒童健康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