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零同情心:邪惡的根源 同理心是情商重要組成部分 七種智商能力 神入/共情

零同情心:邪惡的根源


“內(nèi)外群體之分”——他的痛,也許不是我的痛,而是我的快感




優(yōu)柔寡斷、沒有主意的人,做事情不果斷的人常常被人利用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shè)身處地思考。

同理心,是情商(EQ)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同理心要以自覺為基礎(chǔ),一個人愈能坦城面對自己的情感,愈能準確閱讀別人的感受。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shè)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于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主要體現(xiàn)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guān)的方面。


把自己放在既定已發(fā)生的事件上,想像自己因為什么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fā)這個事件。因為自己已經(jīng)接納了這種心理,所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fā)生。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出一轍。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不認同—也不能判定對方的一定是錯;嘗試反復地思考,認真從其他角度去看,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便會發(fā)現(xiàn)自己原本的定奪不一定完全正確。

因為事情發(fā)生在 "我" 身上(主觀)跟發(fā)生在 "你" / "他" / "她" / "它" 身上(客觀),分別可非常大。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總有他的原委。

同理心,是情商(EQ)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xiàn)代情商理論認為,情商有五個方面,分別是:自我情緒認知,自我情緒控制、自我激勵、同理心、人際關(guān)系處理。同理心,重要的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將心比心,這樣你就知道對方為什么會那么想,從而更能理解對方的做法,減少誤會和沖突。

智商是智力商數(shù)的簡稱(Intelligence Quotient),是通過一系列標準測試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智力發(fā)展水平。智力也叫智能,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表現(xiàn)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yīng)變能力、推理能力等。所以,智力越高,就擁有某些過人的能力。



智力由三種能力組成:短期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科學家發(fā)現(xiàn),盡管這三種能力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但它們是由大腦中的三個不同的神經(jīng)“回路”所控制的。


“與之相反的是,幾個不同的回路共同影響智力,每一個回路都具有獨特的能力。一個人或許會在其中一個領(lǐng)域表現(xiàn)很好,不過他或許很有可能在其他兩個領(lǐng)域表現(xiàn)很糟。”



七種智商能力

觀察力
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表現(xiàn)等有一個新的認識。我們可以在學習訓練中增加一些訓練內(nèi)容如觀察和想像項目,通過訓練來提高學員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如我們好的學員能全神貫注地長時間地看書和研究課題等,而對其他無關(guān)游戲、活動等的興趣大大降低,這就是注意力強的體現(xiàn)。

記憶力
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xiàn)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nèi)容和經(jīng)驗的能力。如我們到老時也還記得父親母親年輕時的形象,少年時家庭的環(huán)境等一些場景,那就是人的記憶在起作用。

思維力
思維力是通過多維立體的思考找出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zhì)的屬性和事物間內(nèi)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方法的能力,屬于理性認識。
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人們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后,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jīng)驗分類歸納,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chǔ)上,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你說起汽車,我馬上就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面的基礎(chǔ)上完成的。

分析判斷力
分析判斷能力是指人對事物進行剖析、分辨、單獨進行觀察和研究的能力?!》治雠袛嗄芰^強的人,往往學術(shù)有專攻,技能有專長,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里,有著獨到的成就和見解,并進入常人所難以達到的境界。
所以找到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更能發(fā)揮一個人的潛質(zhì)。比如魯迅先生如果只作為一名醫(yī)生,很可能會是一個普通醫(yī)生而已。但是作為作家,確實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應(yīng)變能力
應(yīng)變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發(fā)生改變時,所做出的反應(yīng),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經(jīng)過大量思考過程后,所做出的決策。


智力測驗包括十一個項目,有常識、理解、算術(shù)、類同、記憶、字詞、圖像、積木、排列、拼圖、符號分別測驗,完成整個測驗大約需要一小時,匯總分析,寫出測驗報告約需要一個小時。





富同情心易被利用



有時候并不是越是詳細了解不幸的事情,就越能夠產(chǎn)生同情心。因為有可能這個不幸的事情是對自身有利的。


這個就引申到“內(nèi)外群體之分”——他的痛,也許不是我的痛,而是我的快感。





當某人看到“自己人”遭遇到傷害時,他的大腦里頭感覺是自己遭遇到傷害似的,就能影響到他的同情心理與幫助他人的行為。如果相反是看到“外人”遭遇到傷害,大腦就不那么覺得是自己遭遇到傷害,反而感覺有快感,感覺到愉悅。因此降低了幫助“外人”的可能性。


  根據(jù)文中以上的分析,如果日后在社會上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為了提高成功率,我們需要達到兩點。一是讓對方覺得雙方是自己人,至少不是外人,從而讓對方更能“感同身受”。二是讓對方詳細了解自身的困難與原因,換一個說法就是“博得對方更多的同情”。






不久前震驚香港的虐待菲傭事件,讓我想起兩年前發(fā)生在英國的一起丑聞,魯西(Lucy Adeniji),一個福音派基督徒和兩本兒童讀物的作者,綁架了兩名兒童和一名21歲的尼日利亞姑娘,將她們囚禁在自己的西倫敦宅邸,讓她們每天干21小時的苦力活,如有不從,就施以酷刑。其中年紀最小的女孩只有11歲;又記得在德國,有人對我講起納粹軍醫(yī)把人的雙手砍下來,左右顛倒地再縫回去,其恐怖程度遠遠超過美國恐怖電影《電鋸驚魂》……魯西后來被判11年半的監(jiān)禁,法官在判決時說:“你是一個邪惡的女人。你對這三個孩子影響是毀滅性的。”邪惡,似乎是長期以來對暴行的唯一注解。然而像很多人一樣,我并不滿足于這個過于簡單化的解釋。

是什么導致邪惡呢?英國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發(fā)展精神病理學的教授西蒙(Simon Baron-Cohen),在其近年出版的《零同情心:重新闡釋人類暴行(Zero Degrees of Empathy: A New Theory of Human Cruelty)》一書中,試圖用科學和心理學闡釋邪惡的成因,通過十年的臨床研究,他得到了一個初步的成果:“即零同情心是邪惡的根源。”在他的研究里,同情心的成因有不少先天的因素:“胎兒在子宮生成過程中的睪丸素含量越多,其誕生后所具備的同情心就少。換句話說,荷爾蒙的分泌會影響大腦發(fā)展中激發(fā)同情心的元素;此外,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同情心同時也受遺傳基因的影響,且女性比男性普遍來說要更具備同情心?!?br>
但這并不等于說遺傳基因是唯一的罪魁禍首,要為所有缺乏同情心的暴行買單。西蒙認為,幼年經(jīng)驗,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都會對同情心形成造成重要影響。

西蒙教授把同情心分為從零到六共七級。根據(jù)他的理論,零同情心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成為希特勒不可,他們很可能是出類拔萃的牙醫(yī),但是那些連環(huán)殺手和性虐待狂卻通常只有零同情心。零同情心的人在童年時代常常有過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體驗,比如希特勒就曾遭受父親的鞭打,一邊被鞭打,一邊數(shù)皮鞭落下的次數(shù),是他童年時代的家常便飯;崇尚“絕對權(quán)威”的教育模式亦會培養(yǎng)零同情心。比如在著名的Milgram 實驗里,參與者分成A組和B組,A組向B組成員發(fā)問,如果B組答錯問題,A組就要對其進行“電擊懲罰”。 很多A組成員不顧B組成員慘叫,把電擊施加到最大極限,只因他們堅信“實驗的組織者將為此負全責”。A組成員不知道,為B組成員施行的電擊是聲音模擬電擊,是虛假的。但在納粹德國時代,那些用人油制造的肥皂卻是真實存在的,是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更是絕對權(quán)威這種教育模式的結(jié)果。

此外,對權(quán)力的迷戀和追逐也容易讓人喪失同情心,斯坦福監(jiān)獄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便是個絕佳的例子: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普利普(Philip Zimbardo)在斯坦福大學的地下室里建立了一間模擬監(jiān)獄。扮演獄長,守衛(wèi)和囚犯的人都是學生。他們飛快適應(yīng)了自己的角色,1/3的“看守”逐漸顯露出虐待狂傾向,很多“囚犯”因此在情感上受到攻擊,不得不提前退出。盡管30多年后,那些“獄警”們接受BBC紀錄片欄目《死亡監(jiān)獄》的采訪,都說他們當年那樣做是“無意識的”或者是純粹地為了“獻身于心理學研究?!?br>
在焦躁狀態(tài)下,同情心指數(shù)會自然降低——這點不難證明。在英國,為了配合極右派政府大力削減移民政策的宣傳,關(guān)于非法移民如何被裝進集裝箱缺氧而死,亦或到達英國后找不到工作交不起房租而面臨凍死街頭的新聞,占據(jù)了很多主流媒體的版面。觀眾的反應(yīng)是多種多樣的,同情心指數(shù)高的人,也許會思考非法移民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苦衷,比如貧困,戰(zhàn)爭或宗教迫害,會為這種非自然的遷移和死亡而默哀;同情心指數(shù)低的人,則會發(fā)出“死了活該!自作自受!”這類無動于衷的論調(diào)。西蒙教授認為,通常持這種觀點的人,很有可能正處在一個焦躁的情緒中心。經(jīng)濟蕭條年代,認定移民是入侵者,來搶奪福利和飯碗,這種唯恐失去生存資源而產(chǎn)生的不安全感是其焦躁情緒的根源。西蒙教授指出,通常持類似言論的人,其同情心指數(shù)約在2到3左右,屬于偏低。這類人遇事往往喜歡抱怨,總是先找出他人的不是,對公共問題也多持男權(quán)立場和成見。他們很可能是武力解決問題和死刑的終極支持者。

像“魯西”那樣大惡之人畢竟是少數(shù)。然而,一個同情心指數(shù)只有2到3級的社會卻絕對值得警醒。西蒙教授的“同情心”理論,為揭開資本主義晚期社會的暴行之謎,從各個成面提供了堅實的線索。







 同情心的起源


  人類的同情心是客觀存在的。亞當·斯密說:“最大的惡棍,極其嚴重地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全然喪失同情心?!保▉啴敗に姑埽骸兜赖虑椴僬摗返?頁,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11月第1版)

  同情心是道德的起點和根源。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亞當·斯密說,由同情可產(chǎn)生兩種基本美德,即正義和仁慈

。在生命與生命的互動中,沒有同情,就沒有愛,也就沒有道德,或不會產(chǎn)生真正的道德。有一位同志說: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同情心如何產(chǎn)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叔本華認為,對于同情心的起源論證是最困難的問題。他認為,同情心的本質(zhì)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所以,同情心產(chǎn)生的基石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之間的無差異性。

  休謨認為,同情是一種人們用以傳達并分享感情的基礎(chǔ),正面和負面的感情都包含在內(nèi)。從這個角度來看同情也就類似于現(xiàn)代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所謂的“移情”(empathy)。

  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認為:“旁觀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產(chǎn)生于這樣一種想象,即如果自己處于上述悲慘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斷力去思考(這是不可能的),自己會是什么感覺?!保▉啴敗に姑埽骸兜赖虑椴僬摗返?頁,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11月第1版)另外,亞當·斯密將同情心看成是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fā)點,而他研究經(jīng)濟世界的出發(fā)點則是經(jīng)濟人,由此引發(fā)了人們對斯密悖論的爭論。

  喬治·H·米德在《心靈、自我與社會》中寫道:“'同情’這個詞是個含糊的詞,一個難以解釋的詞。”“要同情某人,必須有與另一人的態(tài)度相應(yīng)的一種反映。如果沒有這樣一種相應(yīng)的一種反映,人就不能在他自身喚起同情。不僅如此,如果那個同情者要在他自身喚起這種態(tài)度的話,還必須有合作,有被同情者的應(yīng)答?!薄胺e極的同情意味著該個體的確在另一個人身上喚起由他的援助所引起的反映并在他自身喚起同樣的反映。如果沒有這種反映,人不可能對他同情。這表現(xiàn)了同情本身的局限性;它只能出現(xiàn)在一種合作過程中。”(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第233頁,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筆者認為,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結(jié)合體,所以,同情心的產(chǎn)生既有自然屬性的原因,也有社會屬性的原因。

  從自然屬性看,同情心的產(chǎn)生有著一定的生理基礎(chǔ)。研究表明,同情心在兒童早期就出現(xiàn)萌芽。有關(guān)研究也表明,如果一個人對他人很有同情心,則意味著他的大腦前額葉的功能非常健康。倫敦大學心理學系的邁克爾·巴尼西認為:“實驗表明,觸覺系統(tǒng)和同情的某些特定方面存在著聯(lián)系?!保▏H在線獨家資訊 Apple)另外,近年來科研人員也發(fā)現(xiàn),除了人以外,黑猩猩、海豚和大象等動物也能夠?qū)ν愃勒弑硎就椤?br>
  從社會屬性看,同情心也是一種個人社會化的產(chǎn)物。一是教育。同情心是教育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通過反復不斷的教育強化,可增加人們的同情心偏好。二是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情心具有感染力,有同情心的人對周圍人的行為也具有重要影響。三是理性。人類是理性的動物。類比是理性能力的一種基本表現(xiàn)。相似性是產(chǎn)生類比的前提?!凹核挥鹗┯谌恕?,就與類比有關(guān)。因為人與人之間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對別人的行為可以反推到自己身上,通過自己的感受也可體驗別人的感受。四是制度。好的制度對同情心總是鼓勵的。鼓勵可增大同情心的收益,減少同情心的成本,這客觀上有利于同情心的產(chǎn)生。這里收益與成本既包括物質(zhì)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五是家庭。家庭是產(chǎn)生同情心的溫床,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富有同情心的家庭對子女同情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六是自我防御的需要。心理學家認為,同情心不僅僅是人的一種情感,它還是人的一種自我心理防御機制。因為,如果一個人懂得同情別人的不幸和苦難,那么,這個人就會得到一種心理暗示,讓他日后能夠自覺地預(yù)防、避免同樣的不幸在自己的身上發(fā)生。





  什么是同情心?
    同,動詞。同什么。同“情”。
    情,名詞。情景、情況、情緒的情。
    同情者,與觀察者情況、情景、情緒相同的感情。
    比如看到乞討的殘疾人,產(chǎn)生了同情心。這是因為他的可憐觸動了觀察者的你,你設(shè)身處地地想到了這種情況的確悲慘,因為你同了他的情,所以產(chǎn)生對他的同情心。
    培養(yǎng)同情心,就是要做到與周圍的事物的情況、與周圍的人的情緒相吻合。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并不是以個人主觀的心去看待周圍的世界。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并不是說真的圣人就無情無義了。而是圣人不以他自己的情來對待周遭,而是以回歸自然,順乎社會的方式來考慮問題。那一瞬間超越了公私的概念,所以是“無情”。這樣想問題,就不會因為私心而做出不益于人類的事。
    然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心學說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遵從你內(nèi)心的想法。
    舉個例子,小孩子聽到打雷害怕地哭泣,而大人通常是不會的。因為大人知道這沒什么,即使響聲嚇人,也不至于會哭。然而小孩子沒有那么多知識,聽到了莫名響動,順從自己害怕的心情就自然而然地哭泣。這個哭泣是最自然的,對自己的害怕情緒沒有來進一步的思考,做了出來。這就是最好的,即致良知。
    這并不是鼓勵大家聽到打雷就必須要哭。而是要告訴人們在做一件事情時遵從那一瞬間想到的第一個念頭。如果聽見打雷連害怕這個念頭都沒有,那就是沒有良知。
   “初念是圣賢,轉(zhuǎn)念是禽獸”這話說得極端,但也是有道理的。那個不加修飾的念頭,是最真誠的念頭,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個念頭。然而當你開始思考時,就或多或許加上了私念,或許私念是為了無私。但是這個有“私”已經(jīng)確立了下來。已經(jīng)不是最真誠的想法了??吹叫『⒆幽缢?,第一反應(yīng)是要救,然而轉(zhuǎn)念想會不會是仇家的孩子?這一遲疑就失掉良知。如果依照救人的第一反應(yīng)跳下水,這就是“知行合一”。
    就像上一篇說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最真誠的想法是要做到把這些看淡,沒什么大不了的。而不是說要主觀地克制對于富貴、貧賤、威武的看法。
   “剛毅木訥,近仁”這剛毅木訥,就是本性的想法,對于修飾自己的情緒,或是投機取巧來迎合別人,裝聰明、裝糊涂,這種剛毅木訥更加值得欣賞。
    依然強調(diào),遵從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自然就是“達”,遵從你的心,你就是“達人”。而那些不是自己的流露,或是模仿別人的方式,叫“作達”,不是真正的達人。不信看看中國達人秀,第一名絕對不可能是個表演模仿秀的。
     對外物最真實的感知,就是同情心,也是良知。



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為的動機都出于利己、惡毒、同情這三者,所以一個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則一個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華認為這三者的比例在一個人的性格中無法改變,他對這個觀點的論證是從人類的普遍態(tài)度出發(fā)的。對于一個過去犯過錯的壞人,人們就對他永遠不抱有信任的態(tài)度;一個被認為是好人的人,無論做了什么錯事總能受到人們信任;攻擊對方時,我們都攻擊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為性格被認為是無法改變的東西,例如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叔本華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質(zhì),再有本質(zhì)的發(fā)揮,所以一切行為都是出自我們個人的自由被他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華認為對于道德基礎(chǔ),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論證是最困難的問題。由于同情心的本質(zhì)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認為人,我其實本無差異。在利己和痛苦主義者看來,他人和自我之間存在一種絕對的差別,這是他們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間的無差異性,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開而去,就是認識到萬物間的無差異性,這里叔本華對道德起源的論證存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萬物一體),和中國的莊子的齊物思想本質(zhì)上有共同之處。







同情心來自于想象和移情
劉鋒

2歲的娜娜聽到隔壁房間里傳來媽媽的哭聲。原來爸爸剛和媽媽吵完架出去了。娜娜看了看獨自啜泣的媽媽,跑回自己的房間,把心愛的玩具娃娃抱出來。她輕輕地走到媽媽身邊,把玩具娃娃遞給媽媽……

在幼兒園里,5歲的小強怎么也系不好鞋帶,旁邊的莉莉看見了,就主動走上前幫他系好了鞋帶。

這里娜娜和莉莉都主動向別人表示了關(guān)心和友善的感情,即同情心。娜娜以自己的體驗安慰正在傷心的媽媽,而莉莉則伸出雙手幫助了處于困境中的伙伴。

這種同情心是極為珍貴的。兒童的各項社會性發(fā)展都需要有同情和友善的品質(zhì)相伴隨,如果孩子不會關(guān)心別人,那么他的其他社會能力便得不到正常的發(fā)展,兒童會因此成長為冷漠、自私、不人道的人。

同情心在兒童早期就出現(xiàn)萌芽,據(jù)調(diào)查,1~2歲的兒童已能對周圍人的情緒做出直接反應(yīng),如看到別人哭時,有的孩子出現(xiàn)關(guān)注的神情,有的孩子則像受到傳染似的也跟著哭起來。

隨著兒童心理的不斷發(fā)展,3~5歲的孩子逐漸意識到別人與自己是不同的,并開始注意按照別人的需要,對自己的同情行為加以調(diào)整。比如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在小妹妹哭鬧的時候,會拿玩具來哄妹妹高興,當聽媽媽說她很累時,則會拿來畫報給媽媽看。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學習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世界,不再那么以自我為中心了。

6~7歲的兒童不僅能對他人的情緒、情感有更多的覺察和體驗,而且會出現(xiàn)大量的助人行為。有人曾對3~7歲的兒童進行觀察后發(fā)現(xiàn):當看到一個同伴在操場上大哭時,只有7%的兒童毫無反應(yīng),一半兒童呈現(xiàn)同情的面部表情,17%的兒童直接去安慰大哭者,10%的兒童會去尋找成人幫助。

知道了兒童同情心的大概發(fā)展階段之后,就該探討一下如何培養(yǎng)孩子同情心的問題了。

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就必須讓孩子具有豐富的情感。同情心是諸多情感的一種。情緒穩(wěn)定,情感豐富的人,自然能夠深深感受到他人的喜悅和痛苦;而情緒易變,情感貧乏的人,一般很難感受他人的心情,也產(chǎn)生不了對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的產(chǎn)生基于兩個條件:一是對各種事物的經(jīng)驗,二是豐富的想象。大人看見一個肢體殘疾的小孩時會對他產(chǎn)生一種憐憫的心情,這完全是從自己設(shè)身處地的想象中產(chǎn)生出來的。孩子們則可以在接觸各種環(huán)境事物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想象力。比如:讓孩子參加飼養(yǎng)小動物和栽培花草植物的活動。通過飼養(yǎng)、栽培活動,使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對具有生命的動植物賦予同情的愛心。比如,孩子們看到初生動物毛茸茸的,挺可愛,自然就會很喜歡,要給它喂食;看到植物嫩芽從土壤中露頭,就會興奮異常。當動植物不幸死去或枯萎時,孩子會在遺憾和悲傷的情緒中懂得生命的重要。

另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同情心的產(chǎn)生還在于移情作用。比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腿流出血來,小朋友疼得直哭。這時大人可以先引起孩子的注意“你看那位小朋友跌破了腿,多痛呀!”然后問孩子:“要不要幫幫他?”“要!”“怎樣幫他呢?”孩子體驗到小朋友的情感,產(chǎn)生同情心理,很可能去安慰他并跑回家去,拿出“創(chuàng)可貼”給小朋友貼上。在其他的場合,父母也應(yīng)鼓勵孩子拿出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別的小朋友分享,孩子很容易感受到與人分享東西的快樂。另一辦法是讓孩子做一定的家務(wù)勞動。有的家長過分寵愛孩子,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為父母為自己服務(wù)是理所當然的,有了這種想法,孩子就很難產(chǎn)生同情心。讓孩子做適當?shù)募覄?wù),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為別人服務(wù)的喜悅,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責任感,又能使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產(chǎn)生同情心理。

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并自覺地轉(zhuǎn)變?yōu)橹诵袆?,最終要取決于父母的榜樣作用。有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替媽媽買食油,回來的路上不小心打碎了油瓶,孩子不安地等著母親的懲罰。然而,媽媽首先想到的不是沒油吃怎么辦,而是碎玻璃片扎著行人的腳沒有。于是媽媽領(lǐng)著他把路上的玻璃片全部打掃干凈。媽媽的品德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同情心是無能為力的愛






一個人面對問題和痛苦時,同情他會有用嗎?從實際效益的角度來看,幾乎一點用處都沒有。我知道有些人聽了這段話,會覺得我冷酷無情。其實這種父母并不是無情,只不過他們的感情是見地、遠見和智慧的升華,所以他們的行為會與眾不同。華人說「慈母多敗兒」,那么是否慈母策略完全無用呢?非也,有見地的人就要掌控慈母和嚴父的策略,而什么時候要展現(xiàn)慈愛,什么時候又要施加殘忍,成了最難把握的關(guān)鍵。




殘忍的爸爸,出色的孩子

在股票界里,有位非常成功的投資家,很多記者都會問他:「你認為你的投資和你所擁有的企業(yè)會這么成功,其關(guān)鍵是什么?」投資家的答案,在許多人意料之外。他說:「因為我

有位非常殘忍的父親。」記者覺得非常奇怪,就問:「你父親到底有多殘忍?為什么要感謝你那位很殘忍的父親?」股票奇才回答:「我十歲那年,我的父親把我放在一個很高的地方,然后就跟我說:寶寶乖,跳下來,跳下來,爸爸接你?!巩敃r他以為父親在跟他玩游戲,正當他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準備擁抱父親的那一刻,他的父親突然退后兩步,攤開雙手,看著兒子--這位未來的股票商業(yè)奇才跌在地上,痛得一直在哭。

完全信賴的代價

結(jié)果這位父親不但沒過來扶他,抱他,還這樣跟他說:「你永遠要記得,今天是我給你上的人生第一堂課,這堂課就是要教你學會怎樣懷疑。今天跌下來,不過是痛數(shù)天;但是,假如你長大后沒有抱著懷疑的心就進入社會,你隨時會給別人騙到傾家蕩產(chǎn),到時候你可能會痛足一輩子?!?br>
權(quán)術(shù)的創(chuàng)辦人RichardBandler曾經(jīng)參加過一個潛能開發(fā)的激勵課程。課程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要你站在你的伙伴背后,當他向后傾倒,你就得接住他,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要人們學會互相相信(這是一般激勵課程里都有的一個游戲,通常他們都沒跟你講解相信他人的代價)。可是當Richard的伙伴向后倒下時,他卻閃開,讓他的伙伴呼一聲倒在地上。那位當了犧牲品的家伙自然責問Richard,Richard回應(yīng)說:「要相信一個人,就要接受相信一個人后所附帶的風險。來!‥‥你再傾倒一次,這次我一定會接著你的。相信我,來!」

權(quán)術(shù)法則

相信一個人,就要坦然的接受被出賣的可能性。想要有博大寬容的氣度,首先你必須是強者,并看透和想通人性的陰暗,明白當中的游戲規(guī)則。那樣的話,即使有一天你被出賣了,被陷害了,你還能坦然一笑,就當作輸了一場游戲一樣。

股票和商業(yè)奇才緊緊的記住了父親的教誨,每當他在股票市場聽到一個消息時,或聽到某個商機時,不管它有多大的吸引力或擁有多有力的證據(jù),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懷疑!而凡事懷疑的心態(tài),幫他渡過了幾次很大的危機!

另一個名人很好的例子:克林頓的太太希拉莉。狠毒的媽媽,強壯的女兒在美國政治界里,希拉莉是民主黨很大的希望,她也是所有女人的典范,扮演著偉大女性的角色。希拉莉為什么這么了不起?那是因為她有一位非常特別的母親。她的母親對她的愛,是一種無情但理性的愛。她透過一個狠方法來訓練希拉莉成才,那是一般母親都不敢用的手法。

故事從她們搬到新環(huán)境說起。某天,希拉莉到外面玩耍,她很想結(jié)識鄰居的小孩??墒?,因為她是新來的陌生人,鄰居小孩不但不接受她,還狠狠的欺負她。希拉莉當時受到很大的打擊,覺得很委屈,便傷心的哭著跑回家找她的母親訴苦。當她告訴母親時,母親只是點了一下頭,完全沒有給她任何的反應(yīng)。第二次,她又被欺負。希拉莉再一次哭著跑回家,這一次,她跑到家門前,見到她的母親用整個身體擋著門口,不讓她進去。當希拉莉想從左邊躦進去時,她母親用手擋著左邊,當她想從右邊躦進去時,她母親又用手擋著右邊。希拉莉感到很奇怪,就問母親:「媽,為什么你不讓我進去?」

偉大的暴力媽媽

她的母親說:「我不要看到我的女兒因為被鄰居欺負就跑回家,以為躲在溫暖的家庭,就可以受到保護。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保護你。假如這些人不接受你,不接受你成為他們的朋友,你就要想盡辦法去使他們接受你;假如他們欺負你,只要不是你的錯,哪怕你是女生,也要和他們打架,而且一定要打贏,直至他們不敢再欺負你為止,這樣才是我的好女兒!」你可能會想,為什么女兒在外面受了傷害,她的母親不但不安慰女兒,還把她擋在門外?為什么會有教唆孩子跟人打架的母親?她的母親用的絕對不是充滿感情的「愛」來教育她,她用的正是看似無情,實則有情的「愛」。同情心滋生弱者如果希拉莉面對問題時,就會覺得很悲哀、傷心、難過,然后就跑回家去找母親,母親又給她關(guān)懷的話,她就會覺得很溫暖,不會思考怎樣去獨自面對問題。當她踏入社會時,她的競爭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弱。這也就好像心地善良的人不斷給錢乞丐,無形中也把他們行乞的習氣強化,使他們有更多的理由可以繼續(xù)行乞。最后,希拉莉惟有獨自的面對問題,應(yīng)付難關(guān),和鄰居小孩從打架變成友好。她在看似殘暴的無情愛心下被教育訓練,終于成為真正的強者!

愛兒心切的危機

有另一類型的父母,他們擁有更極端的同情心,以自己愛兒心切的出發(fā)點,執(zhí)行嚴厲管理。他們執(zhí)著的愛完全不讓孩子犯一點錯,他們忘記了犯錯其實就是學習和成長的一部份。他們控制孩子交朋友的選擇,不讓孩子有自由交朋友的權(quán)利。你的孩子可能會和好孩子在一起,犯錯的機會較少,但你因為同情心切的保護孩子,將會抹殺你孩子對選擇朋友的辨別能力。這也是為什么一些成功的家族生意有「富不過三代」的詛咒,因為第一代的爸爸插手影響孩子的決定,不想讓孩子犯錯。如果你不斷幫你的孩子作決定,他長大后必定是個沒辦法自己作決定、優(yōu)柔寡斷的人。

有見地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有些時候還要給他犯錯。一個人犯過了錯,就學會如何為自己的決定負上責任。有智慧的父母,就需要殘忍的讓孩子有機會犯過了屬于自己的錯,他才會擁有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和智慧。





愛要可以殘忍

如果你和孩子在森林中露營,他不小心從高處跌下而折斷了前臂,你緊急的是需要把他折斷的骨頭,用硬物夾直,再把他帶到附近的醫(yī)療所。不過當你嘗試要把骨頭弄直時,他會叫得比之前更加凄慘,不斷的喊痛,哭著說不。這個時候,假如你真的愛他,就不能讓同情心介入。你要很殘忍的看著你那叫苦連天的孩子,完全不理會他的哀求,而且要盡快給他一個最大的痛苦,把他的手骨拉直,以硬物夾著,才背著他去求救。如果在嘗試要把他的手骨拉直時,因看到他的痛苦哀求而下不了手,那不是愛。可以為所愛而殘忍的人,才有可能發(fā)出大愛。

當一個人痛苦的時候,你同情他時就會感同身受,當你在感受著他的痛苦情緒時,你就不能完全的理智了。當你不夠理智的時候,你所能看到的各種解決方案,范圍就會狹小了。比如你看到了某國的戰(zhàn)爭,堆積如山的尸體使你淚流八個小時,如果你之后沒有作出任何有助世界和平的行動,你的同情心和哭泣只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慰。請問這種同情心有用嗎?所以在2004年南亞海嘯大災(zāi)難后,我看到本國許多好心人做出許多可笑的事情,卻又不能怪他。富同情心的人難行善大災(zāi)難是垃圾再循環(huán)的良機當時很多馬來西亞的團體聽聞南亞海嘯報導后,就呼吁大眾捐獻賑災(zāi)。有很多富「同情心」的善心人士,立即把家里的舊衣服、舊褲子、舊鞋子和舊內(nèi)褲,一舉送去賑災(zāi)。(講得難聽一點,這些善心人只不過是終于有了一個很偉大的借口,把家里面的垃圾送給別人。)當我去捐獻時,因為太多善心人駕車到該團體,我被逼把車停在一里以外。走到辦事處,然后開了一張支票就離開。剛巧這時候有一位上過我課程的學生認出我而和我打招呼。(很欣慰這個世界上起碼有一個人知道我這位教人如何奸詐的老師,至少做過一件善事)但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我所做的善事,可能是一件傻事。我之后從朋友處打聽到,該團體所收到的舊衣褲已經(jīng)供過于求了,同時還發(fā)出聲明,叫群眾不要再捐舊衣褲了,他們最需要的是干糧。我后來還打聽到,群眾所捐獻的錢,包括我那四個數(shù)字的美金捐款,可能會在某些管道被過濾掉一部份。如果捐干糧被過濾的可能性就小多了。經(jīng)過那一次后,我覺得就算那筆捐款完全可以到達災(zāi)民身上,但我所行的善是沒遠見的,我對行善的定義因此而改變了。


原則編輯
1.我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3.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并據(jù)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
5.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

4等級
A-1:很少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很少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溝通時講客套話,無法引起對方的共鳴,對方也不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不愿意傾聽;安排事務(wù)幾乎不考慮下屬的需要。
A-0: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與人溝通比較真誠,愿意將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來;能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學會傾聽,工作中盡量考慮對方的需要。
A+1: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能夠使人不知不覺地將內(nèi)心的想法,感受說出來;能夠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夠用心傾聽;在安排事務(wù)時,盡量照顧到對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調(diào)整。
A+2: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別人,并以此作為工作依據(jù)。有優(yōu)秀的洞察力與心理分析能力,能從別人的表情、語氣判斷他人的情緒。投其所好,真誠,說到聽者想聽,聽到說者想說;以對方適應(yīng)的形式溝通。


同理心的培養(yǎng)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步驟:
1.先收聽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的起始是先收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lǐng)域?qū)δ銇碚f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diào)整到可以發(fā)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
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
3.收聽他人的感覺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干擾你傾聽別人后,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
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最后,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fā)出某種反應(yīng),并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收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并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fā)生的四個過程。



7指導實踐
將心比心:能夠?qū)斒氯藫Q成自己,設(shè)身處地去感受和體諒他人,并以此作為處理工作中人際關(guān)系、解決溝通問題的基礎(chǔ)。
感覺敏感度:具備較高的體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緒、感受的能力,能夠通過表情、語氣和肢體等非言語信息,準確判斷和體認他人的情緒與情感狀態(tài)。
同理心溝通:聽到說者想說,說到聽者想聽。
同理心處事:以對方有興趣的方式,做對方認為重要的事情。

  

同理心是個心理學概念。

它的基本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提到的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做法。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無論在人際交往中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只要你堅持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盡量了解并重視他人的想法,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在發(fā)生沖突和誤解時,當事人如果能夠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想一想,也許就可以了解到對方的立場和初衷,進而求同存異、消除誤會。


其實同理心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就是同理心所說的,要做到“推己及有”:一方面自己不喜歡或不愿意接受的東西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另一方面,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東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盡量與他人分享這些事物和待遇。西方文化同樣也有強調(diào)和推崇同理心的傳統(tǒng),基督教中的“黃金法則”說:“你們愿意人怎樣對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逼鋵嵾@就是同理心原則的體現(xiàn)。




現(xiàn)實生活中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睆娬{(diào)的也是同理心。無論在日常工作還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體察他人意愿、樂于理解和幫助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不管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道德標準,而沒有從個人發(fā)展與成功的角度去闡述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實上,同理心既是人際交往的基礎(chǔ),也是個人發(fā)展與成功的基石。社會學家發(fā)現(xiàn),同理心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社會化則是一個人發(fā)展與成功的前提。


人與人之間沖突的來源,通常起源于對彼此的誤解,或是一方態(tài)度咄咄逼人,或是一方拉不下臉來,或是情緒過于激動,或是過于固執(zhí)己見……其實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于此。簡單來說,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的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shè)身處地去感受、體諒他人。人與人的關(guān)系沒有公式可言,只能以關(guān)心為出發(fā)點,為雙方都留下空間,設(shè)想他們所想要、所需求的東西,他們能做的事,及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只是關(guān)心仍是不夠的!還需要愛,需要對于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們將不會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便也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贊賞、鼓勵、諒解、扶持。這樣一來,人與人的相處便變得愉快、和諧。



同理心對于個人的發(fā)展極為重要。它體現(xiàn)在一個人一旦具備了同理心,就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際關(guān)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chǔ)上的。注意這里所談的“信任”不是指對個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讓別人相信我能把某項工作做好),而是指對人格、態(tài)度或價值觀方面的信任(例如,讓別人相信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設(shè)防或掩蓋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同理心就沒有彼此之間的信任,沒有信任也就沒有順利的人際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協(xié)作的現(xiàn)代化社會中取得成功。

有人可能會問:“在人際交往中,信任真的那么重要嗎?”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生活中,當你無意中沖撞別人時,如果對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數(shù)情況下對方會不會一笑了之?如果你們沒有建立良好的信任關(guān)系,一次小小的沖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煩。所以英國作家麥克唐納說:“信任是比愛更好的贊美?!?br>
信任關(guān)系來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關(guān)系,就要在人際交往中逐步體現(xiàn)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證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深化的過程——你對別人越真誠,越善于傾聽、體諒、尊重或?qū)捜輨e人,別人也就會越真誠和信任。如此繼續(xù)下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后,人與人的交往就非常順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僅是為了理解別人,也是讓別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要你迎合別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夠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情,希望你在處理問題或做出決定時,充分考慮到別人的感情以及這種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擁有同理心,親密關(guān)系才得以建立,反之,傳送與接收同理心的神經(jīng)線路會短路。直到某天,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世界是不斷地虧待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不聞不問時,他(她)將不再努力與嘗試跟其他人建立關(guān)系,并讓自己同理的情緒關(guān)機??上攵?,其后果將是他(她)開始去傷害別人,以生氣或暴力做為情緒的出口。不曾接受過同理之人,其腦部也對同理心毫無記憶可言,更惶讓其他人能有同理的經(jīng)驗。

因此當我們要對他人表達同理心,必須以「理解」為核心,拒絕「同情」。并且要拋開對他人的成見與判斷,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拒絕速成的答案。阿瑟透過書中他與當事人的會談,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同理心的精髓,以及同理心所釋放出來的療愈能力。

阿瑟為表達同理心提出七個步驟:
(1)問開放式的問句
(2)放慢腳步
(3)避免太快下判斷
(4)注意你的身體反應(yīng)
(5)了解過去
(6)讓故事說出來
(7)設(shè)定界限
這七個步驟,看似簡單,卻有其不容易之處。當朋友遇上困難,帶來自己陷入外遇的困境習題,人們都會很快地說趕快拋開外遇這不正?;麘?,免得傷人傷己。「不正?;麘佟挂呀?jīng)是為朋友貼上標簽與判斷,很難讓同理心有運作的機會,因此面對這樣的朋友,不妨靜聽對方娓娓道來故事的源頭。
「問開放式的問句」意欲讓對話可以持續(xù),不讓談話只停留在0與1、黑與白、對與錯的二元選項。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可以擁有一個暫時的空間,不被批判,只有接納。因此,面對前述的例子,我們可以試著詢問朋友:「這段感情,想必對你(你)很重要,不妨說出來你(你)們倆是如何認識的?」
朋友帶來問題求助于自己,雖然期待建議,但更希望得到溫暖的擁抱。因此,面對朋友外遇難解的習題,建議雖然可以給,但卻需要留待最后當所有的故事都攤在陽光下,這時給的中肯建議才有可能被朋友聽進去。
「放慢腳步」意味著給朋友時間整理思緒,同時也是讓自己能更準確地理解對方,也讓同理心可以安撫對方。
進入到同理心第三步驟「別太快下判斷」時,對于朋友的外遇,我們心里會怎樣想:「原來他(她)也是這種人,真是可悲!」還是我們認為朋友:「可惜他(她)一表人才(美如天仙),竟也逃不過外遇的陷阱?!鼓俏覀兙蜁嬋肱u與判斷的深淵,同理心的力量也就無法展現(xiàn)。除非,我們伴隨著朋友一探其心靈深處,接納他(她)光明與陰暗的那一面。
當表達同理心時,最忌諱身體的行為出賣我們的語言。曾經(jīng)遇過當事人與精神科醫(yī)師會談時,他發(fā)現(xiàn)醫(yī)師在打瞌睡,感覺自己所述說的人生故事讓醫(yī)師覺得無聊。因此,當事人的信心備受打擊,就再也不去看這位醫(yī)師了。對朋友表達同理心時,一個不經(jīng)意的手勢與表情都可能讓對方感覺自己被輕蔑因而失去信任感?!噶粢鈧€人身體反應(yīng)」,使心口如一將同理心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
自己,脫離不了過去的背景?!噶私膺^去」是希望對人有統(tǒng)整性的理解,面對朋友的外遇,可能自己的父母有任一方也曾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或者是因過往欠缺愛的關(guān)懷,而朋友今次從外遇的對象中找到溫暖的所在,以至于陷入三角關(guān)系中。理解過往與現(xiàn)今的關(guān)聯(lián),將更可以為朋友找尋到問題的解藥。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當「故事說出來」時,我們對一個人的理解將從表面的五官進入到內(nèi)在的心情世界。

同理心的最后步驟是「設(shè)定界限」。在我腦海中依然記得一個很精采的故事是,兩個迎面而來的人,踏上了同一座橋,對面的來者手里拿著一根繩子,當兩人交會時,來者將繩子的一端交給了另一個人,隨即跳下橋,對橋上之人說:「我是你的責任,你要將繩子抓牢!」橋上之人對此突兀之舉深感錯愕,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半晌,橋上之人對橋下之人說:「這是你的選擇,我將繩子系在橋柱上,你自己爬上來吧!」面對朋友外遇的問題,終究得他(她)自己面對此一困境,免得到時不僅朋友受苦,連陪伴者也一起陷入泥淖中。







神入/共情



李孟潮 精神分析的態(tài)度


所謂神入,或者說共情理解,其實是如此的過程:
第一,來訪者存在身心苦痛,他通過言語和非言語行為表達這種痛苦;
第二,(1)治療師以鏡像神經(jīng)元為基礎(chǔ)的“共振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通路”捕捉到來訪者的表達的信息,在治療師身體內(nèi)制造出類似來訪者的痛苦體驗;(2)治療師通過傾聽來訪者言語信息,從自己的記憶系統(tǒng)中提取類似痛苦記憶;(3)治療師把(1)和(2)的體驗合成一體,對此體驗進行象征符號化。
第三,治療師把上述象征符號化的體驗通過語言表述,并把這種體驗指稱為來訪者的體驗?!澳愦丝陶杏X到……,你希望……”
第四,來訪者對治療師的語言表述表示語言和非言語性的贊同和共鳴。
第五,治療師把上述1-4的步驟描述為治療師“神入”了來訪者,或者“共情理解”了來訪者。
所以,所謂神入或者共情理解,其實是指來訪者-治療師象征符號化的一致性,或者說言語的一致性。

神入或者共情理解的基礎(chǔ)是:
(1)所有系統(tǒng)中都普遍存在的共振(共鳴)現(xiàn)象;
(2)雙方對此共振(共鳴)信息的象征符號化(語言化);
(3)符號系統(tǒng)的不充足性和一致性追求。符號(語言)少而體驗多,符號和體驗間總是存在能指-所指的分裂。但是符號系統(tǒng)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人與人之間達成一致(理解)
(4)治療師和來訪者對符號系統(tǒng)內(nèi)在的追求一致性欲望的合謀性認同。

所以說,所謂理解,就是我們倆共同或者有一方同意,這里說的一些話表明了一個人理解了一個人。
符號系統(tǒng)之所以發(fā)明出來,就是為了制造理解和一體感。
所謂理解,就是誤解,你誤以為你理解了他,他也如此以為。
精神分析的終極目標,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了解到誤解的無所不在,并且接受這個象征符號界的本質(zhì)。
精神分析的終極目標,在于放棄對于理解的執(zhí)著和依戀。
而在達到此目標前,你必須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足夠量的“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qū)別
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安慰人是個技術(shù)活……
怎樣安慰一個人
關(guān)于共情講得最好的小視頻,看完這個,你還不會安慰人嗎?
心理學:民政部都在號召的同理心到底是什么?
如何建立同理心~~“親愛的,你的感覺,我真的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