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開啟內在被遺棄與被剝奪的創(chuàng)傷
當某個事件觸動內在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我們瞬間就會進入反彈行為。在能對自己做些重要的工作前,我們必須承諾不把憤怒丟在對方身上,不再是陷入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彈,否則我們只能讓自己的能量流失,同時持續(xù)地喂養(yǎng)著內在的情緒化小孩而已…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jīng)有過一段持續(xù)七年的親密關系。在這段期間,她常常抱怨自己沒有足夠的空間,而且她男朋友情緒上的需求也讓她很受不了,甚至覺得他沒有“在他自己的能量里”,所以無法滿足她的需求——特別是在性方面。在這期間,他有過一些短暫的外遇,那比較像是他使用來逃避她嘮叨的策略。約一年前,她也和別人有了短暫的戀情,而且知道她只是想和他扯平。但是,那似乎是摧毀這段關系的最后一次重擊,他們之間的爭吵越來越頻繁,最后終于分手了。
這次的分手將我的朋友帶入了一個很深的內在過程,觸及了她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孤寂?,F(xiàn)在,當她再回顧這段包括療傷過程的經(jīng)歷,她充滿感激;因為那個過程揭露了她在生命過程中一直很有技巧在回避的內在創(chuàng)傷。當分手的傷痛漸漸沉靜下來后,她感覺到敞開在她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敏感而充滿內在覺知的世界。
當我們進入內在被遺棄被剝奪的世界時,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小孩的世界。這個小孩對愛感到絕望,覺得很孤單、驚恐,沒有受到保護,渴望有人能照顧他。這個內在空間充滿著極度的恐慌,所以我們通常會花大半輩子的時間來逃避它。然而,當某人離開了我們,或者當我們感覺到孤立而覺得孤單時,這個空間就被打開了。大部分的人,深陷在內在情緒化小孩無意識的狀態(tài)中,而深信沒有人會真的陪伴在我們身邊。我們在關系中的行為,會映照出這樣一個很深的信念,像是嫉妒,逃避親密,害怕對方會離我們而去,想從對方身上多得到一些。當我們被孤單地留下來時,內在被遺棄創(chuàng)傷的空間就完全被打開了。
在所有讓我們感到孤單、不被尊重、被漠視的狀況中,輕微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便暴露出來了,這就是被剝奪的創(chuàng)傷,是遺棄創(chuàng)傷的另一面貌。這個創(chuàng)傷對于關系的互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被遺棄的恐懼會引起極度的恐慌,因為小時候曾經(jīng)有無數(shù)的經(jīng)驗,讓我們覺得自己可能會因此而活不下去;然而,因為我們把它掩飾了起來,所以,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經(jīng)驗。結果,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當有某些事件無意識地讓我們記起這樣的經(jīng)驗時,我們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瀕臨死亡的邊緣,整個人陷入恐慌。
生命中的失落經(jīng)驗,開啟了我們內在遺棄的創(chuàng)傷。被剝奪的創(chuàng)傷是輕微的遺棄創(chuàng)傷經(jīng)驗,任何時候的期待落空,就會引發(fā)我們內在的被剝奪創(chuàng)傷。
但是通常,我們并沒有聯(lián)結到內在這份深刻而強烈的恐懼,直到我們穿越過深沉的被遺棄的經(jīng)驗。在我和我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女友分手前,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在有這樣一個空間存在著。我大學的最后兩年和她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一直快樂地生活著,全心投入在學業(yè)和運動上,整個的生活方式使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深沉的生命層面。
當我們分手時,我非常痛苦,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度過每天的生活。這種情況似乎一點道理也沒有,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這段關系該結束了,而且彼此都有各自的路要走。我不知道這些傷痛是從哪里來的,它持續(xù)了兩年。我那時完全不知道自己觸動了早期的原始傷痛,那時候我甚至不知道“原始的”是什么意思。但在那之后,我越來越深入地探索這個創(chuàng)傷。就某種意義而言,接下來的所有重要親密關系,都帶領我更進一步接受自己內在深切的孤寂。
遺棄與被剝奪創(chuàng)傷來自內在的空洞
這個創(chuàng)傷的形成,來自過去沒有接收到當時所需要的滋養(yǎng)的記憶。這樣的記憶并非來自特定的單一事件或某些事件,它是內在情緒化小孩拼命想要去填滿的一種深沉的負面空虛經(jīng)驗。這種傷痛被深深地掩藏于表面之下,所以如果我們不是帶著意識選擇擁抱它,我們就會自動而不自覺地進入補償行為或上癮行為,來避免感受這份傷痛,我們會變得冷酷、疏離、反依賴,或者痛苦地依賴。
這兩條路我都曾經(jīng)走過。我曾經(jīng)和一個受著嚴重憂郁之苦的女人維持了五年的婚姻,當時我無法了解她為什么就不能“讓自己跳脫出憂郁”。我也因為無法為她做任何事而感到無助,因為我還沒有接觸到自己內在和她相似的深度,因此我無法理解她當時的經(jīng)歷。對我而言,不去感受任何需要、傷痛或恐懼,是比較安全的,我那時正舒適地待在自己反依賴的空間里。
就像常常會發(fā)生的情況一樣,幾年之后,我擺蕩到另一個極端,開始和一些對我的需求比我對她們的需求還要少的女人在一起。我品嘗到了和之前女朋友同樣的苦頭,不再是充滿自信可以“搞定一切”,而是開始感受到被拒絕與內在的匱乏。這些就是在我們還沒有深入去探索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之前,它會在親密關系中呈現(xiàn)出來的一些方式。我們會以嫉妒的鬧劇、避開親密互動以及對我們的愛人和朋友過度要求和期待等方式將它呈現(xiàn)出來。無論用什么方式,我們都是在掩飾害怕遭到遺棄的強烈恐懼。
我們的補償行為可能會是強烈的沖動或者上癮。舉例來說,最近有個女人帶著一段和某個男人毀滅性關系的故事來找我。即使他持續(xù)的拒絕,她還是不斷地想要挽回他;他越是拒絕她,她就越努力乞求。我問她,是什么原因讓她持續(xù)地想挽回。她的回答是,在兩周內沒有他的日子里,她感受到極度的焦慮,甚至不知道該怎么辦。她知道那不是愛,但只是再度和他做愛的想法,就足以讓她想要去見他。
就大部分的情況來看,兩個人相遇,在表面的求愛游戲和能量場之下,是兩個饑渴的情緒化小孩,彼此都無意識地期待著對方可以填滿自己內在的黑洞。即使是最鐵石心腸的反依賴者,內在還是潛伏著情緒化小孩,帶著一籮筐未滿足的需求和欲望。
我們過去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只是暫時被擱置于覺知的后備箱中,等待著適當?shù)娜伺c時機來啟動它們;因為它們不會消失,只是受到壓抑與否定。
親密關系開啟了我們內在的遺棄創(chuàng)傷
然而,親密關系會再度地引發(fā)它們,將它們攤上臺面。在我們冒險對某人由衷敞開之前,我們可能完全不曉得自己內心是多么饑渴與充滿需求。我有一個個案,習慣在關系中同時外遇。他覺得那是讓一切持續(xù)活絡的健康方式。當我告訴他,他之所以能這么豪爽,是因為他尚未真正地相愛,他激烈地反對我這個說法。但是一年后,他深深地愛上一位女性。突然之間,他想要與其他女人做愛的欲望消失殆盡,而且允許自己感受著內在需求與不安全感。同時,他覺察到自己是多么害怕她和其他男人約會。
我們的要求和期待會出現(xiàn)在很多方面,像是在性方面,在溝通上,在兩個人共度的時光,在期待被注意和被了解上,在經(jīng)濟的供給上,以及任何我們覺得能填滿內在黑洞的方式上。我們之所以會期待和要求,是因為我們感到被剝奪;但是這些期待和要求只會導致更多的被剝奪感,因為當我們所期待時,我們也就沒有辦法去接受。
逃避面對內在的空虛會導致關系的困難
既然沒有人能滿足這樣的要求,我們的關系互動就會變得充斥著沖突與挫敗。我們會以各種策略去填補內在的黑洞,而不是去感覺那份空虛感。舉例來說,我們扮演著好爸爸的角色來讓某人可以依賴我們,卻自以為那是出于關愛?;蛘?,我們扮演體貼的媽媽,事實上我們只是想掩飾自己害怕被遺棄的恐懼。由于害怕被拒絕,我們玩著挑逗和勾引的游戲,卻從來不冒險進入深入穩(wěn)定的關系;我們可能會進入關系,但總是以微妙或是明顯的方式為自己留一條后路。
更糟糕的是,我們的期待和需求通常會觸礁。一對夫妻最近向我進行咨詢。他們吵架的原因是,女方要求男方作出長期的承諾,而男方卻擔心他會因此而失去自由。她對安全感與承諾的渴望,與他不想受到義務的羈絆有所沖突。過去,他總是放棄自己的需求,而現(xiàn)在,他正學著尊重自己個體性的需求,所以不想把自己捆綁于對將來的承諾上,即使他內心深處已經(jīng)準備好與她真心相處。然而,缺乏對未來的承諾,讓她感到不安全感。
這樣的沖突,強烈地引發(fā)了雙方各自的遺棄創(chuàng)傷。對他而言,堅持自己的需要引發(fā)了擔心會失去她的恐懼。對她而言,缺乏對未來的計劃,讓她感到十分驚慌。幸運的是,他們雙方都擁有勇氣來面對自己內在的創(chuàng)傷與成長,而不是只停留在妥協(xié)(對他而言)或是索求(對她而言)的補償行為中。
補償行為是我們用來掩飾被遺棄的恐懼的方式。當某人的表現(xiàn)不符合我們想要的樣子——沒有在那里陪伴著我們,沒有給我們當下所需要的,不了解我們,我們馬上就會覺得孤單。即使是別人所做的極小動作,都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他沒有真的和我們在一起,剎那間,所有過去生死相許的感覺與濃情蜜意頓時消失無蹤。由于充滿著恐懼,我們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進入反彈——爭吵,切斷,抱怨,攻擊,討好——任何能讓我們不舒服的感覺消失的方式。
那份對孤獨的恐慌是如此巨大和強烈,迫使我們需要立即反彈,我們陷入一個完全自動化、習慣性而不自覺的行為模式里。更糟的是,我們總是會被以某種方式觸動自己內在尚未療愈的被遺棄和被剝奪創(chuàng)傷的人所吸引。存在似乎是要我們去面對這個創(chuàng)傷。如果有五個可能的人選,其中有四個完全符合我們的期待,我們卻總是會選中那個會觸動自己被遺棄和被剝奪創(chuàng)傷按鈕的人。
生氣,暴怒,怨恨,是創(chuàng)傷的部分內涵
被遺棄創(chuàng)傷的黑暗面,這是我們內在因為感覺到被背叛而深沉憤怒。大部分的人都因為無意識地帶著早期被父親或母親背叛的記憶,而對異性有著強烈的憤怒,但是那通常是無意識的,而且只有當我們和某個相愛的人在一起一段時間后才會出現(xiàn)。雖然在內心深處,我們是想要給與并接受愛意的,而通常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報復行為。因為當愛人或朋友以各種大大小小的方式讓我們感到失望時,我們內在積累的憤怒就會一點一滴被喚醒。
當我們把無意識的憤怒反映在彼此身上時,對關系并沒有多大的幫助。在我們能對自己做些重要的工作前,我們必須承諾不把憤怒丟在對方身上。也就是說,重要的是承諾開始對自己的憤怒和傷痛做一些建設性的工作,而不是陷入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彈,否則我們只能讓自己的能量流失,同時持續(xù)地喂養(yǎng)著內在的情緒化的小孩而已。據(jù)我的經(jīng)驗,當我們尚未學會有建設性地處理自己的憤怒時,像是在個案或者工作坊中借由活動來釋放憤怒,我們將會以各種破壞性的方式來將憤怒發(fā)泄到對方身上,甚至重復借著”分享“的名義來彼此攻擊和指責。
在對自己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尚未深入了解與經(jīng)驗之前,通常,我們分享的動機是為了要得到認同、愛和注意力,或是來自責備、指控對方,堅持自己才是對的沖動。
介于觸發(fā)事件與反彈行為之間的是創(chuàng)傷
我們不自覺地在尋找一個將自己內在憤怒與不信任感合理化的機會,以便進行報復和反彈的舉動。當某個事件觸動內在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我們在瞬間就會進入反彈行為,這樣的機械化反應是很迅速而強烈的。我們工作的一個方法就是拉長從被觸動到反彈之間的時間,這樣當創(chuàng)傷被觸動時,我們才有時間和空間去感覺并且和它待在一起。它意味著拉長兩個事件之間的距離,來騰出一些可以感覺的時間。事實上創(chuàng)傷一直存在著,只是因為我們通常很快就進入了反彈狀態(tài),以至于沒有時間去感受到它。
在我們尚未了解自己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之前,是不可能不陷入反彈或者上癮行為的。試著以意志力去停止這些行為,只會導致自己更緊繃以及自我批判,因為我們還是會重蹈覆轍。潛伏于被遺棄創(chuàng)傷背后的恐懼是如此的強大,甚至超越了我們的意志力;然而,當我們開始重視被遺棄的恐慌的深度與強度時,我們就會開始明白自己的關系受到這些力量多么深遠的影響。借由這樣的了解,逐漸地在我們與不自覺及機械化的反應之間,創(chuàng)造出一些空間。
通過留意生活中每個大大小被觸動的片刻,我們越來越能覺知自己被遺棄與被剝奪的創(chuàng)傷。比較重大的片刻 ,像是被拒絕、失去或是結束關系,通常會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它們是多么地令人感覺到傷痛。然而通常我們會迷失在恐懼里,而沒有一個觀照者在那里觀照。我們被嚇壞了,而任何失去或者遭到拒絕,又強化了我們內在的不信任感與放棄感。然而當我們開始帶著更多的了解去觀照時,我們便開始能夠明白現(xiàn)在只是創(chuàng)傷被觸動罷了。事實上它一直都存在著,只是現(xiàn)在我們可以借由感受這份傷痛的過程,來讓自己變得更強壯。
至于比較細微的片刻,通常會被我們忽略,甚至絲毫沒有覺知到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已經(jīng)被觸動了。這些片刻像是,因為事情沒如我們所愿而感到煩躁或憤怒,期待落空,在愛、注意力、尊重、敏感度或碰觸方面感到被剝奪。在這些時候,我們通常是很快地進入反彈(常常因此引發(fā)對方的反彈),或是進入上癮行為。
某些引發(fā)被遺棄創(chuàng)傷的情境
當我們談論被剝奪和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時,三角戀愛關系是特別需要被提出來討論的。當一個人一腳踏入三角關系,而他的愛人也涉入別人的關系時,那就像是持續(xù)地在這個創(chuàng)傷上撒鹽巴;那簡直就是持續(xù)地打著被遺棄的點滴,不斷地強化著它。但這并不表示我們能夠或者應該避免這樣的情形。有時候基于某些原因,存在讓這些情況發(fā)生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我們需要去體驗它,所以它就發(fā)生了。然而,它也有可能是重演受虐的情境,或者再度強化小時候羞愧與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當愛人無法真心與我們在一起時,我們也可能會經(jīng)歷類似的情境。
有時候,由于過往羞愧與被遺棄的經(jīng)驗,我們會把自己完全擺在一份沒有滋養(yǎng)的關系中。如果我們從理性與平衡的角度來評估自己的關系,結論是缺乏滋養(yǎng),同時重復著破壞的模式,那也就是關系應該結束的時候了。
瑪?shù)铝赵诠ぷ鞣恢蟹窒碚f,她對已經(jīng)相處了15年的先生感到不滿。
“他總是下班一回家,就埋頭看電視。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在一起,即使有,也只是談論家庭瑣事與小孩?!?
我們提出來:“你們準備進行夫妻咨詢嗎?”
她回答:“是的,我確定。只是他不愿意。他只是說,是我企圖控制他。我的確是對他嘮叨,但那是因為我很不快樂?!?
我們問:“是什么讓你們持續(xù)在一起?”
她回答:“我一直認為情況會改善。然而,如果我誠實面對,我想我是害怕孤單?!?
“你現(xiàn)在似乎面臨一個關鍵時刻,需要直接對他表達說,你非常需要和他一起面對你們的問題,因為你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狀況,同時也要做好關系有可能會結束的準備?!?
“是的,我可以感受到這一點,但是我還沒有準備好?!?
“那沒關系。重要的是,對你將要因此而付出的代價保持察覺?!?
面對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是通往真愛之路
生命中的失去與失望,是所有人一生中必須穿越的經(jīng)驗。當我們越有能力去觀照,我們就越能接受生命中的這些片刻。感覺著這股傷痛,不論它是多么痛,然后全盤地繼續(xù)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在創(chuàng)傷被觸動的每個片刻,與那份恐懼與驚慌的感受待在一起,它就會被療愈,同時發(fā)展出更多的內在空間來面對每一次新的觸動。經(jīng)由在恐懼或傷痛出現(xiàn)時穿越它們,我們會慢慢變得不再那么容易受到內在情緒化小孩的主導,內在情緒化小孩將越來越不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及感覺當下的發(fā)生,同時我們的觀感也漸漸的不再那么受到過往創(chuàng)傷的污染。
我發(fā)現(xiàn),穿越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是讓自己能夠創(chuàng)造出愛的生活的基本要素。當然,一方面是覺知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就是去感受它,然后就能大略知道它是如何產(chǎn)生的。同時,我也留意到對方只能是他們本然的樣子,我們不能期待他們發(fā)生改變。另外就是,我們內在的情緒化小孩總會有覺得被剝奪的時候,因為對方總是會有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人格特質,當這個狀況發(fā)生時,我可能會覺得很孤單、挫敗和失望;同時,在任何一份關系中,總會有些時候,雙方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并且,如果我們對某人由衷地敞開,我們就必須面對隨時會在各種情況下失去對方的可能性。
我常常聽到我的師父談及孤單和孤獨之間的不同。他向我們說明。孤單是一個黑洞,一個令人害怕的空間;然而孤獨是我們的本性,他描述這個現(xiàn)象是靜心空間的圣母峰。在我探索自己被遺棄的創(chuàng)傷之前,我對他的描述完全無法理解。
現(xiàn)在明白了被剝奪和空虛的感覺是內在情緒化小孩的感覺和想法,而且可能一直會存在。它可能隨時被觸動,但是我已經(jīng)擁有足夠正面的孤獨經(jīng)驗,來支持我明白那個孤單的感覺終會過去。孤獨,就我的經(jīng)驗,可以是極度的喜悅,同時帶點苦味的甜美,然而它沒有孤單那種恐慌或者絕望感,它只不過是純粹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成長練習:
一、將覺知帶入被剝奪的創(chuàng)傷
回答這個問題,“當……我感覺到被剝奪(受到傷害或者憤怒)”
1.在親密關系中,什么特別的行為會讓你覺得被背叛或被剝奪,特別是對方做了什么或者沒做什么,說了什么或沒說什么?
2.在這些情況下你有什么樣的期待?
3.你內在有什么樣的信念是和這樣的情況有關的?
二、追溯這個創(chuàng)傷的根源
1.小時候,你是在什么樣類似的情況下感覺到被剝奪?覺得沒有人為你待在那里?覺得被侵犯?覺得被誤解?覺得沒有人愿意傾聽你?
2.你學會如何面對被剝奪的經(jīng)驗?你因此在生活上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信念?
三、感覺著創(chuàng)傷
1.身體有什么樣的感覺?
2.有什么樣的想法出現(xiàn)?你在害怕什么?
3.你的能量想做什么?
當有罪疚、憤怒、生氣、被遺棄等負面情緒,而我們又習慣性地想要逃避時,回到身體里,去感受此刻身體的感覺。
用你的呼吸輕輕地去撫慰你最不舒服的地方,告訴它:“在這里,陪著你。沒關系,你可以痛,你可以緊繃,你可以不舒服,我允許你如實地存在。”就這樣跟你的身體待在一起,療愈就會發(fā)生。
如何療愈被遺棄的感受
張德芬
人、事、物來到生命當中,是來教導我們一些功課的。
被遺棄的感受從何而來?
很多人從小有被遺棄的感受,為什么?父母照顧不過來,或者父母不在一個城市跟你居住的,父母就會把你送到姥姥姥爺家、送爺爺奶奶家,或者送全托幼兒園。也許當時父母跟你說得很清楚:“爸爸媽媽忙,沒有辦法照顧你,爺爺奶奶也很愛你。我們一個禮拜回來看你一次。”但是你小小的心里還是覺得自己被遺棄了——“一定是我有什么問題,父母才會遺棄我?!边@是一個傷痛,而且對小時候的我們來說,是很大的一個痛。我們把它藏得好好的,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長大后,我們變成了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事業(yè)、感情、生活各方面都很好。而被遺棄的傷痛早就被我們塞到角落去了??墒悄切﹤磿肋h在那里,而且時不時地冒出頭來提醒你,有這么多的傷痛沒有療愈。
培養(yǎng)自己的覺察能力
那我們要怎樣才能讓自己得到療愈?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自己內在那些從小而來的羞愧和恐懼。第一是要有覺知、覺察能力。比如你有三個好朋友,他們三個出去看電影,沒有找你,你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打電話跟他們說:“你們什么意思?怎么這樣對我,我在家里,一個人沒事兒干。你們三個去看電影,都不打電話給我?!蹦愕呐笥崖犕曛蠖嗌俣紩幸稽c兒不高興的,說:“你這個人脾氣怎么那么大,我們只是三個人不小心湊在一塊兒去看電影,沒想那么多啊!”我們內心的一些想法很可能就會造成關系的緊張??墒侨绻阍敢飧@種被遺棄的感覺在一起,能意識到他們就是不小心湊在一起去看電影,其實他們都是你的好朋友,都對你很好,很愛你。然后再去跟他們說:“哎呦,你們三個看電影都不找我?!边@時的能量就跟之前那種理直氣壯,好像去討回公道的那種能量完全不一樣,當然,產(chǎn)生的結果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
感受、接納自己被遺棄的感覺
我三歲多的時候,很多創(chuàng)傷都在那個時候發(fā)生。那時我父母的感情不太好,常常吵架,家里也不富裕。父母又年輕、愛玩兒,我們一家四個人很少有溫馨的場景。至少在我的記憶中,就沒有四個坐在一起吃飯或者聊天過。有一天早上,突然很奇怪,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床上,開始聊天了。爸爸媽媽說一些笑話,對童年的我來說,那是太溫馨的一個場面了。可問題是,我那時候憋了一泡尿,我知道,如果我起來去廁所小便,媽媽一定去廚房,爸爸一定去忙他的事兒,這樣溫馨的場景就會散了。
我不想看到這一幕,所以我就憋著。但三歲的小孩子能憋多久?。〗Y果尿在床上,被我爸看見了。然后我爸就把我給拎起來,拉到我家大門口,關上門說:“這么大了還尿床,我不要你這個女兒了?!蔽以跇堑览锟薜煤軕K,也非常的恐懼。那時的我知道爸爸會開門讓我進去嗎?不知道,對我而言,那就等于死亡一樣。這件事情在我心里刻下了一個很深的烙痕,所以我很怕男人遺棄我,我找對象的時候,也都是找那種非常愛我的。
后來碰上我愛人,他也很愛我,不會遺棄我,而且符合我的標準。可是,每次我跟他有爭執(zhí)、吵架的時候,他就躲到他的洞穴里,對我施以冷暴力,完全不聞不問。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就會生氣。他躲到洞里,我就拿“桿子”去戳他,用各種方法逼他出洞。他說,這是他吵架的方式,他必須一個人冷靜一下。我就說:“不行,你要跟我把話說清楚。”為什么我都這么大年紀了,讀了那么多書,上了那么多課,還是所謂的心靈作家,反應還這么激烈?
有一次打坐的時候,我聯(lián)想到這件事情,才意思到:當他背向我,不理我、躲到洞里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又回到在樓道里哭泣的小女孩角色,完全不能忍受那種被遺棄的感覺。認識、覺知到這一點之后,我就知道自己當時的舉動很可笑。人家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來安靜一下,你不用理他,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墒钱敇堑览锏男∨⒊鰜?,在那哭泣、尖叫的時候,我是沒有辦法忍受的,我必須要抓他出來。我覺察到這一點后,每當那個女小孩出來的時候,我就去安慰她、照顧她——“沒有關系,他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其實他沒有要丟棄你,你要哭就哭,你可以待在這里,什么都不做,只是去感受、接納那種感覺?!?br>
所有的豐盛都源自我們的內心
其實,害怕被遺棄的感受每一個人到現(xiàn)在都有。為什么?因為小時候我們是如此的無能為力。在所有的動物里,人類是從生下來到之后的好幾年時間里,都沒有自主能力的一種。什么叫自主能力?就是自己擁有謀生能力的人,像小動物一生下來,你把它丟在一邊,它自己就可以活下來??扇耸墙^對不行的,可能到兩三歲都沒有能力自己獨自活下來。那這個人生設計是為了什么?為了讓我們去尊敬父母。我們的照顧者就是掌握我們生命的人,所以我們從小就習慣看父母的臉色。父母只要一不認同你,覺得你不好,你就覺得他們生氣了,會不要你,對當時的你來講,被遺棄就等同于死亡。
所以我們會特別在乎父母的感受,他們吵架,我們會很難過;他們罵我們,我們也很難過,更別說打我們了。我們又恐懼、又羞愧、又難過、又痛苦,又覺得被侮辱、被欺騙。所以小時候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點兒在乞討,像乞丐一樣去乞討父母的愛,跟兄弟姐妹去競爭父母的注意力,就是為了求生存。無疑,伴隨著這種心念行為長大后的我們,依然還是一個“乞丐”。只不過,這一次我們“乞討”的對象變成了朋友、愛人、同事、上司,甚至時你出門時碰到的一個服務員。因為你習慣于要去討好所有的人、要取得所有人的認同,這就像一只搖尾乞憐的狗,像個乞丐一樣,到處在求愛。但我們沒意識到其實所有的愛,所有的豐盛都源自我們的內心。
感受此刻你身體的感覺
所以,當某個人說的話、投射過來的眼神讓你感覺到不舒服,或是你要做的某件事情讓感覺不舒服,尤其這是一件對的事情,我們應該培養(yǎng)內在強大的力量,讓自己變成真正的成人,而不是用小孩的模式去應對生命中的人、事、物。怎么做?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當罪疚、憤怒、生氣、被侮辱、被遺棄等這些負面情緒來了,而我們又習慣性地想要逃避時,回到你的身體里,去感受此刻你身體的感覺。
負面情緒其實都會反映在我們的身體上。生氣的時候,我們手會抖,心跳會加速,呼吸會急促,有的人甚至會胃痛、肩膀緊繃、拳頭握起來、雙腿抖、手心冒冷汗。那什么叫“感知身體的感覺”?我們來做個實驗:把眼睛閉起來,回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去感覺一下自己的左腿在哪里。此刻你的眼睛是閉著的,你怎么知道左腳的存在?怎樣才能感受到左腳在哪里?它的姿勢是什么?先跟你的左腳打個招呼。然后深吸氣,呼出來,感受一下氣息在你身體里流動的感覺。再深吸氣、呼吸。感受一下,當你深吸氣時,氣流在你的身體里是怎樣流動的。接下來,找一個自己感覺最不舒服的部位,也許是你的肩膀,也許是你的頸部、頭部、肋部、腰或者是你的背。
跟你的身體待在一起
每天24小時,你的身體都在無休無止地為你服務。那什么時候你會真的去幫助它、感受它、聆聽它?現(xiàn)在,把你的呼吸帶到這個最不舒服的部位,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呼氣,像輕柔的手一樣,用你的呼吸輕輕地去撫慰你最不舒服的地方,跟身體里最不舒服的地方待在一起,告訴它:“在這里,陪著你。沒關系,你可以痛,你可以緊繃,你可以不舒服,我允許你如實地存在。”就這樣跟你的身體待在一起。
回到以前,回到你內心的最深處,那里就是一個安靜的臺風點,所有混亂的中心點,在那里,外面的狂風暴雨都進不來,只有你和你自己靜靜地待著。然后再一次去感受你身體不舒服的部位,看看那感受有沒有離開。如果在你的注目之下,它還是不舒服。沒有關系,把你的微笑送給它,告訴它:“你可以存在,允許你存在?!比缓舐厝ジ惺芩?,一點一滴地放下。當你準備好的時候,可以慢慢地打開你的眼睛,回到現(xiàn)實的空間來,回到此時此地,記住剛剛的感受。當你心亂如麻、很煩燥的時候,去感受一下。每天早上起來,或是晚上睡覺之前,靜坐10~15分鐘,跟自己在一起。
命運所有的顛簸,都是為了花開見佛
當你一旦愛上了行走,便無法停下腳步。
當你一旦擁抱過微風,便無法再忽略自由。
出離是為了更好的回歸,回歸是為了下一次更遠的出離。
這是旅行的意義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