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在的智慧是真正的驅(qū)動力 “叛逆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guān)鍵時期
為什么一個小孩會說不?那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他自己,并且要堅持他自己。
長期心理逆反會導(dǎo)致各種病態(tài)性格 扭曲的主見 叛逆期其實是寶寶自己的探索期
養(yǎng)育孩子,很重要的就是讓這個自我充分活出來。但是,養(yǎng)育孩子的最大問題恰恰在于,父母會太強求孩子,會壓抑孩子的這個內(nèi)在自我。社會要求的聲音太強大了,常常壓制了小孩內(nèi)在自我的聲音。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就會變得很弱,因為他的內(nèi)在自我不能夠做出判斷,不能做出選擇。
所以人與人之間要遵守原則邊界線和責(zé)任范圍,告訴他們自己要對自己負責(zé),這樣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才有可能逐漸建立起來。他們才有可能在“承擔”中,成熟起來!
當一個孩子對發(fā)生的事情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他會放棄作為一個人的權(quán)利和空間。
教育也需要做出選擇: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還是誘導(dǎo)孩子依賴?
“叛逆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guān)鍵時期
“逆反期”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dǎo),會導(dǎo)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chǎn)生多疑、偏執(zhí)、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tài)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xué)習(xí)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fā)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tài)心理轉(zhuǎn)化,從而走向極端。
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認為絕大多數(shù)規(guī)章都是不合理的,應(yīng)該廢除;如果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認為別人的話有漏洞,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和憤怒;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東,他一定往西。
“叛逆期”是怎么回事
人在生長發(fā)育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到了青春期,孩子除了身體方面的變化外,思維方式也由兒時的形象思維逐步轉(zhuǎn)變?yōu)槌橄笏季S。自我意識逐漸加強,處處要體現(xiàn)“自我”的存在,是諸多變化中的一個特殊變化,于是他們會利用多種機會來體現(xiàn)自我,如和父母對著干。其實他們反叛的對象并不只是父母親,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對抗情緒。因此,心理學(xué)家把十五六歲這段專愛和家長、老師“作對”的青少年時期稱為“叛逆期”。
“叛逆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guān)鍵時期,所以兼有兩個時期的特點: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的獨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動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覺醒的自我意識支配強烈的表現(xiàn)欲,即處處體現(xiàn)自己,通過展示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個時期的年輕人愛打扮得與別人不一樣,愛做一些引人注目、與眾不同的事,愛說一些令人吃驚的話,讓人另眼相看,這都是他們想要的效果。了解到這些,家長就不難理解孩子的表現(xiàn)了。
第一,叛逆與成長的關(guān)系。第二,孩子的叛逆與父母如何管教。第三,叛逆與心理癥狀的關(guān)系。
這三個方面,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首先,生命成長過程中需要有適當?shù)呐涯妫涯媸且粋€人自我形成的表現(xiàn),是他要成為自己的愿望的反映。
其次,作為孩子的養(yǎng)育者,父母需要正確看待和適當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情緒與行為。如果沒有處理好,過于加以控制和壓制,可能激發(fā)孩子身上過多的叛逆行為,形成一種關(guān)系性的叛逆。
其三,關(guān)系性的叛逆變得嚴重的時候,孩子會發(fā)展成為一種叛逆性的心理習(xí)慣,形成一種癥狀性叛逆,即不自覺用叛逆的態(tài)度和方式對待自己、他人和世界。
因此談到叛逆,我們把它分成三種形式:一、成長性叛逆;二、關(guān)系性叛逆;三、癥狀性叛逆。
關(guān)于生命成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比喻,叫“橡樹的種子”。有一些心理學(xué)家,像馬斯洛、羅杰斯、霍妮,都使用過這樣一個比喻。許多年來做心理輔導(dǎo),我也不斷重復(fù)這個比喻。這個比喻是這樣說的,一顆橡樹的種子,它內(nèi)部包含著一個渴望:我要長成一棵高大的橡樹。雖然是一個關(guān)于樹的比喻,卻向我們展現(xiàn)一個關(guān)于生命成長的基本事實,即,在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里,也被賦予了一個成長的渴望:我要長成自己。如果我們說生命的方式是成長,那么我們也可以說,生命成長的目標就是要長成自己、實現(xiàn)自己。因此,羅洛·梅說,實現(xiàn)潛能就是他充分成為一個人。
心理工作,最關(guān)心的問題是,心理困難的根源是什么,心理困難的本質(zhì)是什么。如果用最簡要的方式來作出回答,就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他遭受了壓抑、阻礙、損害,他感到害怕,他內(nèi)心有很深的不安全感,他不自覺會選擇各種方式去逃避,而不是去面對。當一個人習(xí)慣于逃避,他就不能夠,也沒有勇氣真正活出自己來。
心理咨詢的動機或目標是什么呢?在我們的理解里,就是幫助一個人去經(jīng)歷一個直面的過程。雖然他過去遭遇過壓抑和傷害,他依然能夠去面對而不是逃避,直到他最終活出真實的自己,而不是用許多的理由讓自己一直逃避下去,以致在逃避的途中迷失自我。
有一位教育家叫陶行知,他說過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xué)萬學(xué),學(xué)做真人”。心理輔導(dǎo)正是“求真”,幫助一個人成為“真人”。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反抗或叛逆,他就很難真實,很難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真實才有力量,這話是基于長期的觀察:人在逃避中變得越來越虛弱。
我們從生命的源頭來看,胎兒在母體里的時候,跟母親是一體的。當胎兒生出來,成了嬰兒,就在經(jīng)歷跟母體的分離。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嬰幼兒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分離出來,他在意識上跟母親,跟周圍的環(huán)境是混為一團的,也就是說,他還沒有發(fā)展出分明的自我。有一位心理學(xué)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個體化,或者叫自我分化,是指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最開始跟母體分離,在意識上漸漸跟母親和跟周圍的人分別開來,跟周圍的環(huán)境分別開來,他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越來越發(fā)展出一個分明的自我來。這個自我,就是羅洛·梅所說的從“原初的我們”到分離出來的“我”。
身體的分離是相對容易的,但心理的分離卻很難,而且要經(jīng)歷更長的過程。在生命早期,孩子對母親有天然的依戀,他需要從母親的照料中感受到一種安全,并且發(fā)展出一種信任,這是他經(jīng)歷分離或個體分化的基礎(chǔ)。這種依戀關(guān)系還由母親延伸到跟父親的關(guān)系,并且發(fā)展出跟周圍其他人的關(guān)系,并在關(guān)系里,他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自我意識,越來越能夠經(jīng)歷分離,從依賴走向自主的意識,在關(guān)系中發(fā)展出獨立的能力。
自我意識向我們透露的是一個存在的基本事實:人寧愿痛苦,也選擇有自我意識。
為什么一個小孩會說不?那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他自己,并且要堅持他自己。
為什么一個小孩會說不?那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他自己,并且要堅持他自己。因此,直面心理學(xué)甚至把說“不”看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發(fā)展的一種能力。在我從事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人發(fā)展出各種各樣的癥狀,許多類型的癥狀包括一個共同的本質(zhì):他們失掉了說“不”的能力。他們內(nèi)心有太多的害怕,認為世界有許多的威脅,他們不斷地依從,總是對世界說“是”,卻不能說“不”。癥狀的根源就在于,他們在過度的順從里失掉了自我。
要經(jīng)歷成長,長出自我,孩子需要有適當?shù)呐涯?。我曾?jīng)遇到一位心理學(xué)家,他把一般人稱為“叛逆”的行為叫“試翅”,就是小鳥試翅。小鳥為了能飛,要不斷練習(xí)自己的翅膀,直到翅膀硬了,可以飛出去了。這就如同小孩為了能走,他會反復(fù)練習(xí)走路,經(jīng)過蹣跚學(xué)步,最終能夠走路了。小鳥不試翅,就不能成為會飛的鳥;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經(jīng)歷適當?shù)呐涯妫蜔o法長出一個真實的自我來。羅洛·梅把人生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其中有一個階段他稱為反抗期,指的是一個人為了成為自己,他要堅守自己的獨特性,不讓自己被抹殺于眾人之中。
人生是在獨立與依賴之間進行的一場戰(zhàn)斗,成長之所以發(fā)生,是人鼓起勇氣選擇獨立。而在許多神經(jīng)癥者那里,獨立與依賴是一場持續(xù)的沖突,他們無法做出選擇。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選擇了依賴,但又不甘于依賴;他們很想選擇獨立,卻不具備勇氣。于是,他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在那里痛苦著,掙扎著。
下面我分享一些個人的經(jīng)驗,涉及到比較具體的方面,用來說明,面對孩子叛逆的時候,我們?nèi)绾蝸響?yīng)對?我是一個咨詢師,但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會有困惑,孩子在成長,我也在成長,像任何一個父親一樣。
前面講過,我的兒子就是那個問小松鼠“你還有什么”的孩子,你們就可以想象,他不大會是一個安分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有過不少叛逆的行為。而我也是一個在處理孩子的叛逆行為的過程中經(jīng)歷著個人發(fā)展的父親。在那個時候,我會忍不住懲罰我的兒子,有時是過分的。
妻子會責(zé)怪我兩件事情:一,她說,你輔導(dǎo)別人那么有耐心,對自己的孩子卻沒有耐心。她責(zé)怪的是事實。在工作中,我把耐心給了許多家長和孩子,也的確有許多孩子通過我的輔導(dǎo)獲得了成長,甚至,他們的命運發(fā)生了變化。二,她又說,你的爸爸從來都不打你,而你卻打你的兒子。這說的也是事實。這些年來,我就是在這兩個事實中反省自己,我也是在錯誤中長成為一個父親的。
做父母的,我們只懂得自己的一套道理,卻不愿意去弄懂孩子的道理。
天一講堂:有些孩子在青春期可能對親戚或者朋友不會特別的反感,尤其是對父母特別會反感,這是什么原因?
王學(xué)富:因為父母跟孩子過于熟悉,孩子不大能夠一直感受到父母的好處,加上溝通方式不大好,甚至?xí)鸷⒆臃锤械那榫w。比如父親教兒子,兒子可能聽不大進去,同樣的話從叔叔、舅舅,父母的男性同事嘴里說出來,味道就不一般了。因此,過去有一個說法,叫“易父而教”。甚至有魯迅研究者發(fā)現(xiàn),魯迅的兒子對他爸爸有多偉大,都沒有足夠的認識。
還有一個原因,應(yīng)該涉及到父母在用怎樣的方式跟孩子溝通,方式不恰當,也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比如說,有的父母跟自己的孩子溝通有問題,而跟朋友的孩子卻有很好的溝通,這就是態(tài)度與方式的問題。比如,爸爸跟兒子說話,因為過于在意做爸爸的身份,可能一講話就太板著面孔,講一大堆生硬的道理,就可能引起兒子的反感。有一些孩子出現(xiàn)了心理困難,他們的父母以為是他們跟孩子講的道理不夠多或不夠好,就帶孩子到我這里來接受心理咨詢。他們以為,所謂心理咨詢,就是給他們的孩子講道理,讓他們明白。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孩子到這里來,往往不是來聽我講道理,而是我要聽他們講道理。有許多孩子,因為聽父母的道理聽得太多了,反而受到壓抑,跟父母沒有什么好說的了。到了我們這里,他得到了一雙可以傾聽他們的耳朵。這時,他們就會把跟父母都不會講的話跟我們講。這會讓許多父母感到很驚訝。為什么孩子有這么多話,卻不對他們的父母講述呢?原因也很簡單,父母沒有很好地傾聽他們。被父母傾聽的孩子,是不會對父母有那么多的反感和叛逆的。
怎樣的媽媽會養(yǎng)出叛逆孩子?4類媽媽容易讓孩子叛逆
叛逆的產(chǎn)生階段
叛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3歲左右是第一個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別在10歲和13歲發(fā)生,被界定為“準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
“執(zhí)拗”的3歲——3歲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這時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出現(xiàn),但他們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這一階段的寶寶非常需要秩序感,但不會表達,因此表現(xiàn)出對物品強烈的占有欲,他們會覺得“東西出去就回不來了”,所以這一時期也叫“執(zhí)拗期”。3歲的孩子非常自命不凡,也特別容易受挫,由于不會表達情緒,所以顯得脾氣很壞。
準大人期——9歲到10歲半的時候,孩子進入了第二個叛逆期:“準大人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會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表現(xiàn)為不愿意讓家長拉手、喜歡讓別人叫自己的全名。不過與此同時,孩子還會表現(xiàn)出一小段時間的“回歸嬰兒期”表現(xiàn),表現(xiàn)得非常依賴、不講道理,或者嬌氣、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當“回歸嬰兒”和“準大人期”同時出現(xiàn)的時候,家長就要留心告訴自己: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來了。10~11歲:喜愛群體,要有大人的權(quán)利但不愿承擔責(zé)任。
叛逆的產(chǎn)生原因
青少年產(chǎn)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shù)慕逃椒ㄊ菍?dǎo)致學(xué)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傳統(tǒng)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對著干”,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后,受到家長責(zé)備。許多中學(xué)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后,最反感家長的指責(zé),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tài)度生硬。
二: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xué)常識,對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jīng)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zé)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chǎn)生叛逆心理。
三: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chǎn)生思想矛盾。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shù)暮靡怅P(guān)心,就會產(chǎn)生思想上的沖突、矛盾?;蛟S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guī)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chǎn)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學(xué)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dǎo)致學(xué)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xué)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xué)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這容易激起學(xué)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shù)匿秩疽彩菍?dǎo)致叛逆心理一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對孩子人生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會導(dǎo)致青少年出現(xiàn)對人對事多疑、偏執(zhí)、冷漠、不合群等病態(tài)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學(xué)習(xí)被動、意志衰退、信念動搖、理想泯滅等。叛逆心理的進一步發(fā)展,還可能向病態(tài)心理或犯罪心理轉(zhuǎn)化。
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導(dǎo)致了他們心里的不健康,致使孩子的自閉,對社會和世界的不相信,造成懦弱,膽怯,嚴重可能引起自殺。年幼時的小型偷竊,違背良心的話和事,甚至是面對了不該面對的事,或者過早見識了悲慘死亡,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叛逆期其實是寶寶自己的探索期
“寶寶,穿衣服。”
“我不穿衣服?!?/strong>
“不穿衣服會感冒?!?/strong>
“我就要感冒?!?/strong>
“感冒要打針?!?/strong>
“我就要打針?!?/strong>
“打針會很疼?!?/strong>
“我就要疼?!?/strong>
近90%的父母不了解“第一個叛逆期”或是缺乏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和手段,60%以上的家長會對孩子采用專制性教育態(tài)度或過度限制和保護。
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家長該如何處理“無理取鬧”的孩子?
“第一個叛逆期” 出現(xiàn)在2-3歲
說反話、頂嘴、反抗是正?,F(xiàn)象
母嬰專家陳曉青說寶寶從一歲多開始就會變得有“脾氣”,在兩歲時會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心理學(xué)上稱這一時期為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將延續(xù)到3歲左右,是寶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時間最長的一個敏感期,家長需要的是無限的耐心與忍耐力。
這一時期的寶寶活動能力開始變強,活動范圍開始變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心理發(fā)展出現(xiàn)獨立的萌芽,好奇心強。一方面,他們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可另一方面,他們尚未成熟的身體無法滿足他們動作的需要,有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無法清楚地告訴大人他們到底想要怎樣。所以,一旦遭到父母的干涉和制止,就容易產(chǎn)生說反話、頂嘴、反抗等現(xiàn)象。
嬰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嬰幼兒“叛逆”并非壞事,而是開竅的可喜表現(xiàn)?!皨胗變洪_心才會開口,開口才能開竅。現(xiàn)在小孩子不僅開口早,而且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逆來順受’,這是智力發(fā)展的表現(xiàn)?!?br>
叛逆期其實是寶寶自己的探索期
處理方法不同 鑄就寶寶不同的性格
福建省情商研究會潛能開發(fā)工作委員會主任陳明興表示,讓嬰幼兒多體驗,是早期教育的方法之一。家長對孩子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積累經(jīng)驗,體會成功的快樂。
陳明興建議面對幼兒的“反抗”,家長要放棄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tài)度,應(yīng)該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shù)墓膭?,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以及動作技巧、能力的發(fā)展。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多年后發(fā)現(xiàn),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后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后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所以,對于兩三歲至六歲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壞毛病。如果家長能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認清孩子的反抗并不是在挑戰(zhàn)你的威嚴,抓住孩子發(fā)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引導(dǎo)孩子從叛逆走向獨立,相信一定能促進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
寶寶叛逆期 不聽話
家長應(yīng)該不妥協(xié)、不粗暴
“第一個叛逆期”是寶寶性格形成的關(guān)鍵期,小寶寶不知道如何把握,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陪著寶寶走好這第一步,在面對寶寶不乖的情況下,家長應(yīng)該尊重理解孩子,不能粗暴處理也不能過于溺愛妥協(xié)處理。以下方法從各早教中心的專家處收集,正一籌莫展的大家不妨試試。
多項選擇法。在親子間發(fā)生對抗沖突的時候,你不必急于將自己的意見堅決執(zhí)行。我們可以試試這樣的方式:“寶寶,必須睡覺了,因為明天我們還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現(xiàn)在還不想睡覺,可以選擇再聽一個故事或者玩十分鐘,你選擇哪一個?”這種多項選擇法在與寶寶打交道的過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寶寶即使兩個方案都不是他原來想要的,但是他喜歡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感覺,所以能接受,并且因為方案是自己選擇的,所以執(zhí)行起來十分利落。
反行其道法。當寶寶針對你說的話總是反行其道的時候,家長也可以效仿,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家長想先帶寶寶去動物園再去游樂場,擔心寶寶唱反調(diào),就可假裝說,先去游樂場,大部分叛逆寶寶會上當,會反對說要去動物園。
約法三章法。寶寶生來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時間及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則一個外在的規(guī)則會被寶寶視作異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參與了制訂,他便會覺得這些規(guī)則很神圣,會努力遵守。你也要認真對待你寶寶的約定,在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約定。
自然后果處罰法。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可以運用孩子行為后果本身,自然而然地懲罰他的行為。
解讀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動機
導(dǎo)讀: 很多的“叛逆”,都是源于一種對束縛的抵抗,如果你強迫孩子聽話,命令他服從你的指揮,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甚至還痛下毒手、又打又罵,那么,孩子只會在“壓迫”下“反抗”!你敢打他罵他,他必然以牙還牙,也打你罵你,“不聽話”的狀況只會愈演愈烈!
其實我最想強調(diào)的,不是暴力問題,而是心態(tài)問題。也就是說,即便你不出手、不打、不罵,你有沒有在心理上認為,孩子就應(yīng)該服從你呢?你有沒有認為,你是大人你就有權(quán)利命令和強制孩子聽話呢?你有沒有認為,只要孩子一不聽話,就是叛逆、就是和你對著干呢?
爸爸、媽媽也是“人”,偶爾控制不住情緒,言行過激,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說父母不允許犯錯,只要父母善于反思,不斷學(xué)習(xí),陪孩子一起“成長”,就能進步。
悲哀的是,仍然有很多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濫用家長的權(quán)威“仗勢欺人”,并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一個勁兒地抱怨孩子“不聽話”!教育孩子,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問題,不能只是發(fā)愁只是發(fā)怒,更要冷靜地思考背后的原因,并尋求解決的辦法。有一句話我常說,育兒跟處理生活中其他問題一模一樣。
一、什么是“叛逆”?“叛逆期”有哪些表現(xiàn)?
給“叛逆”打上引號,是因為我非常不喜歡用這個詞形容孩子。一說叛逆,我怎么就聯(lián)想到電視劇里那些大逆不道、忤逆反叛的事兒?小小的孩子到底犯了什么錯惹了什么禍,要背上“叛逆”的罪名?無非是他“不聽話”,他的言行沒有遵從大人的安排罷了。
心理學(xué)上認為,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叛逆期”:第一個階段是3歲左右,第二個階段是青春期。
相信以下的場景,是媽媽們都遇到過而且非常頭疼的——
唱反調(diào),你指東,孩子偏偏朝西;
你越是不讓干的事,孩子偏要干;
孩子突然什么都要自己做,不允許你幫忙,誰幫跟誰急;
孩子不愛搭理人,不聽勸不講理,就認為他自己是對的;
……
絕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并非存心找茬,并非故意搗亂,他的“叛逆”往往源于一些發(fā)自內(nèi)心的動機,就看我們家長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去了解。
二、實例分析:解讀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動機
1、獨立宣言,我長大啦!我要自己做決定!
外出游玩之前,我們在家換衣服,整裝待發(fā)。因為急著趕車,我匆忙給笑笑拿出一件襯衫,往他脖子上套。誰知笑笑忽然大哭起來:“我不要~我不要~”家人以為孩子故意耍賴:“怎么回事啊你?越趕時間越磨蹭?快穿上!”然而事與愿違,你越催,孩子越是抗拒,還一生氣把衣服扔掉了。媽媽:“笑笑,告訴媽媽,你為什么哭?你想怎么樣?”笑笑:“嗚嗚嗚嗚,我我我不要穿這件!”媽媽領(lǐng)著笑笑來到衣柜前:“那你自己說,你想穿哪件呢?”笑笑翻來翻去,隨便拿出另外一件:“我要穿這個!”行,由孩子自己決定!笑笑很快就破涕為笑。
孩子是故意磨蹭、故意反抗、故意拒絕嗎?傾聽孩子的心聲:他只是不想服從大人的安排,他想自己做決定!
【解讀】叛逆的感覺真好,是一種“長大了”的興奮,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不必再聽從父母發(fā)號施令、指手劃腳,不必再永遠跟在大人身后,孩子因為可以自己做決定而得到充分的心理滿足。這不是“執(zhí)拗”,這是不是“任性”,而是孩子的獨立宣言。
2、誰說我是小屁孩?你們大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哼,不信你們瞧瞧!
笑笑看見大人做飯之前切菜,覺得很有意思,也想玩菜刀。但是大人會說:“小孩子怎么能玩刀啊?會切到手的!千萬不能動?。 比欢m得其反,你越是說不能動,孩子越想去動,哼,瞧不起小孩?
有一天笑笑居然趁人不備,偷偷溜進廚房,幸好被逮了個正著。阻止,有用嗎?勸說,有用嗎?
媽媽拿起刀:“笑笑你看啊,這個刀太尖了,一不小心就會割到手,太危險了,對不對?不如我給你另外一個刀,你來玩,好不好?”笑笑的注意力被轉(zhuǎn)移了,很好奇:“哈哈,什么刀?”媽媽拿出一把生日蛋糕里搭配的切蛋糕的塑料小刀:“你看!”笑笑樂了:“切蛋糕?”再拿出一些西紅柿:“來,今天這些菜都歸你切了!”笑笑哇地一下張大嘴,很興奮:“啊?都歸我切了?”媽媽:“是啊,一會我們要用你切的西紅柿做湯哦!”笑笑點點頭:“行!”然后很認真地開始干活。切好后,再拿出一些豆芽:“笑笑,你能幫我們摘豆芽嗎?”笑笑信心十足:“能,沒問題!”
孩子是故意跟大人唱反調(diào)、故意對著干嗎?傾聽孩子的心聲:他只是想證明,你們大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
【解讀】有很多事情,大人出于保護,不允許孩子去做,但是孩子并不理解大人的好心,并不接受這樣的“保護”,當你說“不”的時候,只會增加他非要去做不可的欲望。排斥、抵抗、反方向的行為,能帶來一種“成就感”,意味著他也能做大人的事,并且希望得到肯定。所以大人不妨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證明他的能力。
3、我忙著呢,我玩的可開心呢,討厭,別打擾我!
要吃飯了,笑笑還在聚精會神地搭積木。媽媽喊到:“笑笑,洗手吃飯嘍!”笑笑反感地搖搖頭:“嗯~我還在搭積木呢!”媽媽繼續(xù)嚷嚷:“現(xiàn)在應(yīng)該吃飯了,等會再玩!”然而無濟于事,你越是命令他,他越是堅持。
換一種態(tài)度:“笑笑,你是不是玩的很開心?。客?,這么高!”笑笑:“當然嘍,這是高空城堡,哈哈!”一旦跟孩子站在了同一條戰(zhàn)線上,勸說起來就容易多了。媽媽靈機一動:“城堡現(xiàn)在要舉辦晚會,王子公主一起來參加!”笑笑興奮地笑起來:“啊哈哈,還有晚會?什么晚會?”媽媽:“晚會就是大家先吃一點東西,然后再跳舞!”笑笑:“吃飽了才有勁跳舞,對嗎,媽媽?”媽媽順著竿子就爬:“對,對啊?,F(xiàn)在,哪個王子要吃東西啦?”笑笑一邊笑著,一邊高高舉起手!媽媽:“好~笑笑王子,你來吃東西,吃完了就可以跳舞!”笑笑乖乖地坐到桌邊。
【解讀】在最早的時候,孩子還不能區(qū)分自己的意愿和別人的意愿。漸漸地,孩子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當他陶醉于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大人強迫他結(jié)束,他肯定會反抗,會抵觸,或者根本不搭理大人。這個時候,大人只能用巧妙的辦法去引導(dǎo)他,而不是命令。
4、為什么沒人注意我?咦,我一唱反調(diào),媽媽就理我了!
某日,笑笑在畫畫,媽媽在埋頭看一份重要的資料。笑笑:“媽媽,我喜歡藍色,我畫了一棵藍色的樹。”媽媽隨口應(yīng)和:“呵呵,藍色的樹?好有趣啊?!毙πΓ骸敖Y(jié)什么果子呢?綠色的吧?哦不,還是咖啡色的吧!”媽媽敷衍了事:“呵呵,咖啡色的是什么果子?。俊?/strong>
你有沒有用心,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來,顯然我當時搭話心不在焉。笑笑忽然跑過來,拿水彩筆,在我的資料上猛畫一通。媽媽措手不及:“啊?你干什么?。窟@是有用的東西,別亂畫!”笑笑才不聽勸,你越是制止,他越是亂畫。
媽媽這才引起重視:“寶貝,你想干什么?我們到紙上去畫,這是媽媽要用的資料,畫的這么亂,就沒法看了,對不對?”笑笑陰謀得逞,竊笑,拉著媽媽的手一起去畫畫。
【解讀】渴望被關(guān)注,這是每一個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因為自己的工作,而忽視了孩子,冷淡了孩子,這個時候,他只能通過一些“反常行為”,來引起你的注意!實際上當你給予足夠的關(guān)注,他并非蠻不講理。
5、嘿,有意思,我很好奇,如果……會怎么樣呢?我要試試看!
在公園里,笑笑看見湖邊有一些怪異的石頭,想要上去爬。大人阻止:“不行不行,太危險,如果你爬上去,會掉湖里的!”你越是阻止,孩子越想去試一試:嘿,是嗎?如果爬上去,會怎么樣?不如拉著孩子的手,讓他勇敢地去嘗試,感覺很刺激哦。
再說一個例子,浴室有很多水,地上很滑,笑笑偏要進去玩。大人阻止:“不行不行,地上太滑了,如果你進去,會滑倒的!”你越是阻止,孩子越想去試一試:嘿,是嗎?如果走進去,會怎么樣?不如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去嘗試,只需要提醒他小心一點而已。
【解讀】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什么都要試試,常會惹怒大人,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更渴望擴大自己的活動空間,不斷獨立地去嘗試一些新鮮事情,尤其是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如果大人只是盲目地橫加阻攔和限制,勢必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在保護安全的前提下,試一試,又何妨?
膽大而心細,就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孩子會懂得自我保護,會明白冒險精神與安全意識,必不可少。
6、什么都不行,嘮嘮叨叨真煩人,我偏不照你們說的做!
吃飯的時候,笑笑想把飲料倒進菜湯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先后阻止:“不準調(diào)皮搗蛋!不能倒在一起!”人多未必力量大,大人們越是集中火力炮轟,孩子越是一意孤行。
還有一個網(wǎng)友給我講的例子,媽媽不讓孩子趴在地上,反復(fù)跟孩子講:“太涼了,太臟了,不準趴著哦,聽話!”但是孩子根本無動于衷,好像外星人一樣完全聽不懂媽媽的話。當媽媽把孩子抱起來,孩子還固執(zhí)地跑到原來的位置,繼續(xù)趴著。
【解讀】我們大人最經(jīng)常跟孩子說的一個字就是:“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不行,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并非不知道大人所說的道理,當孩子已經(jīng)習(xí)慣了大人們阻止他,他就會厭煩,并努力打破常規(guī)。
7、我倒要看看,媽媽會不會生氣?挑戰(zhàn)媽媽的底線!
外出前,媽媽給笑笑抹防曬霜,笑笑不好好呆著,拿著防曬霜的瓶子哧溜一下跑掉了。媽媽喊:“喂,去哪兒???趕緊擦好,我們就出發(fā)了!”笑笑不聽,擠出一些防曬霜,抹在了鏡子上。媽媽制止:“啊呀,別亂抹,別浪費!”笑笑得寸進尺,又擠出一些,抹在了門上、沙發(fā)上。媽媽繼續(xù)制止:“怎么回事啊你?擦臉的東西擦哪兒了?”笑笑激情澎湃,又擠出一些,居然抹在了電視機上。媽媽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笑笑?。?!”
跟孩子斗智斗勇,無時無處不在。媽媽:“笑笑,你來,告訴媽媽,防曬霜是干什么用的?”笑笑不以為然:“擦臉唄!”媽媽:“防曬霜,就是防曬,你出門的時候,曬不曬???”笑笑咪起眼睛看著天,好像很曬的樣子:“嗯,太曬了!”媽媽:“所以啊,擦上這個,咱們就不怕曬了?!毙πc點頭。媽媽:“那你看這些鏡子、門、沙發(fā)、電視機,它們怕曬嗎?”笑笑想了想:“我覺得,應(yīng)該不怕曬吧?”媽媽:“為什么呢?”笑笑:“因為它們沒有出去,沒有看到太陽?!眿寢專骸昂呛?,對!那咱們還是別給它們擦了,留著我們下次出去再擦?!?/strong>
就這么一邊說著,一邊已經(jīng)給笑笑擦好了,看你往哪兒躲?
【解讀】孩子經(jīng)常會試探性地去挑戰(zhàn)父母的底線,看見你吹胡子瞪眼,他就特別高興。該堅持的原則,就要堅持;該生氣的時候,就要生氣;當然,除了斗勇,更需要斗智。
8、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哼,憑什么我就要聽你的?
孩子想在外面玩,不愿回家,這是父母們經(jīng)常碰到的問題。
媽媽命令,孩子不聽;媽媽動手,孩子還手,進而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母子對打。媽媽怒斥孩子:“你不聽話還敢打我???”
實際上,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還手是一種本能。無奈,孩子在大人面前總是弱者,最后在權(quán)威面前不得不屈服求饒。
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情,玩在興頭上不愿回家是正常的,一旦跟孩子站在了同一條戰(zhàn)線上,勸說起來就容易多了。
【解讀】很多的“叛逆”,都是源于一種對束縛的抵抗,如果你強迫孩子聽話,命令他服從你的指揮,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甚至還痛下毒手、又打又罵,那么,孩子只會在“壓迫”下“反抗”!你敢打他罵他,他必然以牙還牙,也打你罵你,“不聽話”的狀況只會愈演愈烈!
【結(jié)束語】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為什么“叛逆”?
因為長大了,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因為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大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
因為渴望被大人關(guān)注,被大人重視,被大人認可;
因為好奇心和探索欲,想去嘗試一切新鮮的東西;
因為不想被大人安排,不愿服從大人的命令和指揮。
……
“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
孩子不是我們隨便操縱的“棋子”,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應(yīng)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抱怨孩子不聽話。
請放下權(quán)威,去傾聽孩子們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