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chuàng)立《五權(quán)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中華民國時期發(fā)行的孫中山郵票和美國1961年辛亥革命領(lǐng)導人孫中山郵票。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nóng)民家庭。早年因家境好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tǒng)教育。1895年2月,在香港聯(lián)合當?shù)貝蹏R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此后,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jīng)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并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chǎn)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中華民國郵政發(fā)行明信片、40年代貼孫中山像上海實寄美國封、孫中山故居(中山翠亨)、中山紀念中學及港澳實寄封。
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lǐng)。在同盟會機關(guān)報《民報》發(fā)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quán)、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原郵電部發(fā)行《孫中山誕生一百二十周年》首日封、實寄封及《孫中山誕生一百三十周年》郵政明信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紛紛響應(yīng)。孫中山辛亥革命后回國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tǒng)帝(溥儀)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統(tǒng)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由于受到帝國主義和國內(nèi)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wù),讓位于袁世凱,孫中山的設(shè)想并未成為現(xiàn)實。
原郵電部、中國及港澳郵政發(fā)行紀念辛亥革命系列首日封和實寄封。
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7月發(fā)動二次革命,失敗后再度流亡日本。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孫中山于1915年(民國四年)5月初回到國內(nèi),繼續(xù)為捍衛(wèi)共和制度而斗爭。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東京與宋慶齡結(jié)婚。從1918至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jīng)驗進行總結(jié),提出了改造和建設(shè)中國的宏偉計劃。
紀念孫中山系列實寄臺灣封。
1919年(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評價和支持學生運動。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4年(民國十三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chuàng)立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chǔ)。
南京總統(tǒng)府及紀念黃埔軍校實寄封片。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在國事遺囑中,他”發(fā)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1929年6月1日,根據(jù)其生前遺愿,移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出生地(廣東中山翠亨)、逝世地(北京)、安葬地(南京中山陵)及紀念地(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紀念封片。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后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chǎn)。
香港紀念孫中山系列《孫氏書法封》。
郵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