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
(太陽嘟嘟書館編輯)
在我國,為書齋取名之風氣,可上溯到曹魏時期。最早見于記載的,大約是曹操之子曹袞的“遂志堂”。唐宋以后,文人和士大夫的這種風氣逐漸盛行。這些書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主人的性情與志趣,它們往往或緣于某事,或由于某因,異彩紛呈,各有寓意。這些饒有情趣的室名,常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陋室: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居室兼書房名。詩人曾專門寫下了篇膾炙人口的《陋室銘》,以描繪自己書齋的簡陋,把自己的“陋室”與三國時諸葛亮的“茅廬”以及西漢文學家楊雄的“玄亭”相提并論,表現(xiàn)了高潔的品行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桂齋:宋代名相李綱常以桂花品格自勉,親植桂花以明“蟾宮折桂”之志,他的書齋命名“桂齋”。后來,政治家林則徐在李綱祠旁筑一讀書處,也命名為“桂齋”。
夢溪: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自云晚年“棄潯陽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峽中,??M杳繚,環(huán)地之一偏者,目之夢溪。”這便是他的名著《夢溪筆談》的由來。
老學庵: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晚年的書齋名。取“師曠老而學猶秉燭夜行”之語銘齋,立志要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苦齋 :明朝文學家章溢隱居在龍泉縣一間陋室里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作,他以苦為樂,發(fā)奮用功,寫出不少著名的詩文。他曾說:“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劉基為這種精神所感動,寫了《苦齋記》一文,把章溢的書齋取名為苦齋。
七焚齋: 又名“七錄齋”。明朝文學家張溥自幼勤奮好學,他讀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完畢后,朗讀一遍即燒掉,接著再抄,再讀,再燒,如此反反復復達六七次之多。天長日久,他的右手握筆處長出了老繭。為了勉勵自己,他就把自己讀書的屋子取名為“七焚齋”。
項脊軒:明朝文學家歸有光的書齋。據(jù)說,他的遠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縣項脊涇,他以“項脊”命名,有紀念祖先之意。
聊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題書屋為“聊齋”。相傳,在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時,為搜集素材蒲松齡常設(shè)煙、茶在路邊,過路人只須到此講講故事、傳聞,或聊聊天,便可免費享用。一旦聽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齡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書屋名為“聊齋”。
兩當軒: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因家貧,所居之處“既當書齋,復當寢室,故名兩當”。居室取名“兩當軒”
傳是樓:清代學者徐乾學藏書很多,他曾指著滿樓的書對兒子說:“吾何以傳汝?所傳者唯是矣。”故名其藏書樓為“傳是樓”。
周敦商:彝秦鏡漢劍唐琴宋元明書畫墨跡長物之樓 :清代文人李盛鐸愛收集古墨,他的書齋里珍藏文物歷朝盡有,各種各樣齊全,因此他自署室名曰“周敦商彝秦鏡漢劍唐琴宋元明書畫墨跡長物之樓”,其室名之長,堪稱歷代之最。
瓶水齋:清朝詩人舒位一生涉獵極廣,知識淵博,文思敏捷,寫詩揮灑自如。他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比作從汪洋大海中汲取出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書齋為“瓶水齋”。
綠林書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支持學生運動,被反動文人誣為“學匪”。“學匪”住的房子,當然是強盜的所在,因此,魯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胡同的書齋取名為“綠林書屋”,來諷刺反動文人的誣蔑。
飲冰室:梁啟超從日本回國,見到當時的中國動蕩不定,不愿住在北京,因此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四馬路擇地建屋,還聘請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設(shè)計,建筑形式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后梁啟超此宅右側(cè)又添置了一座兩層的樓房,取名叫“飲冰室”。此名來自《莊子》: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吾其內(nèi)熱與?”意思是說,現(xiàn)在我早上接受出使之命,晚上就得吃冰,以解心中之焦灼。表現(xiàn)了他的憂國憂民之心。
北望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抗日戰(zhàn)爭中欣聞平型關(guān)大捷,看到了中國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為“北望齋”,寄托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希望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
羿樓:抗日戰(zhàn)爭期間,著名詩人柳亞子將他的書齋命名為“羿樓”,羿者為古代神話中的射日英雄,“日”指日本帝國主義,以此表現(xiàn)他的愛國精神。
靜虛村:這是作家賈平凹的居室名。他說:“我剛從山里搬到西安時,住城北新村,地方雖小,卻很安靜,我就取名‘靜虛村’。靜是心靜,虛是心寬,包容大”。
龍蟲并雕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教授著作甚豐,有浩瀚的專著、有精美的小品,拿他自己的話來說:“古人有所謂雕龍、雕蟲的說法,在這里,雕龍指專門所著,雕蟲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龍蟲并雕,兩樣都干。故將自己的書齋取名“龍蟲并雕齋”。
紅棉書屋:歷史學家杜國庠鐘情嶺南那能給人以某種啟示的紅棉,特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紅棉書屋”。
四步齋:上海作家趙麗宏1988年喜得新居,書房只有四步之長,卻也自得其樂,因而命名為“四步齋”。
此外,還有一些文人也有自己的書齋,如葉圣陶的“未厭居”、 聞一多的“何妨一下樓”、豐子愷的“緣緣堂”、張恨水的“北望齋”、 孫犁的 “耕堂”、冰心的“夢草齋”、謝國禎的“瓜蒂庵”等,形形色色,真是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