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讓人生成功嗎?
人生各不相同,千般道路,我無法就這一問題給出確切的答案。誰能定義成功?誰又能篤定地說,某一本書就是自己人生成功的唯一緣由?
我只能說,讀書是通往夢想的階梯,讓我們登高望遠,去開創(chuàng)各種可能,實現(xiàn)各種不可能。
讀書可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目標
我在宜蘭鄉(xiāng)下長大,年幼時,我周圍的大人沒有任何人說過一句有智慧的話,三姑六婆成天就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來吵去。
14歲時,我把我們那個小地方所有的書都看完了。我想要看更多的書,于是獨自離開了宜蘭,到臺北讀書。
那時臺北書最多的書店在重慶南路,離臺北第一女子中學非常近。據(jù)說,這所中學是全臺灣最難考的女子中學。為了看書,我努力考上了這所中學,當年,整個宜蘭只有我一個人考上了這所中學。學校不提供宿舍,于是我在牯嶺街住了3年。24歲那年,我寫出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見,我人生很多際遇都與書結(jié)了緣。
從臺大法律專業(yè)畢業(yè)后,我進了中文研究所,再后來開房地產(chǎn)公司。我們公司的座右銘叫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時期杜甫所作。他舉家逃難在外,住在一間簡陋至極的茅屋里面,每次遇到惡劣天氣就風雨飄搖。所以他提出愿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當年我做房地產(chǎn)公司的初衷,就是有感于此。
你看,就算是古詩古籍,有時候也可以幫我們找到人生事業(yè)的目標。
讀書可幫助我們提升生命的層次
美國著名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出身社會底層,9歲被強暴,14歲未婚生子,曾因吸毒兩度進入感化院,如今卻已經(jīng)是美國家喻戶曉的“脫口秀女王”。
在某季新節(jié)目的開場,她曾一口氣送出二百多輛新車。她先從全美國找到267位單親媽媽,讓她們到紐約的節(jié)目現(xiàn)場,然后告訴她們說:“你們是被甄選來的,今天我將送出這批車。”然后她深深呼吸了一下說:“每人一輛?!?/p>
看到這一幕時,我落淚了,因為這真的很感人。身為一個電視主持人,我知道,要讓社會主動捐出二百多輛車給自己的觀眾,到底有多難,又需要何等強大的影響力。
奧普拉究竟憑借什么得以翻身?要知道,美國大部分暢銷書都是奧普拉推上熱賣書架的。就算很冷門的書,只要上了奧普拉的節(jié)目就可以大賣。她強大的營銷能力,來自她富有說服力的經(jīng)歷:雖然曾是個不良少女,雖然曾一無所有,但通過讀書,就可以翻身,就可以提升生命的層次。
奧普拉是商業(yè)社會的一個成功案例。但是,她的成功并非是金錢買來的,而是完全依靠知識積累而來。
讀書的收獲,并不止于財富成功
當我們探討讀書和成功之間的關(guān)系時,需要首先說明何為成功。奧普拉曾說,財富是一個不錯的衡量成功的指標,但擁有財富并不表示你成功了。你還需要讓你的工作有意義,因為意義能帶給你真正的富足。當你的身邊圍繞著你信任、珍惜的人,而他們也以同樣的態(tài)度回報于你,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拿杜甫來說,他從小被視為天才兒童,20到30歲考試屢次不得高中,被指派留守二線,正好留下做個保全收尾的工作,做到40歲,家里越來越窮,境遇十分潦倒窘迫。當時又值國家動亂,舉家外逃,可以說一生都沒有得償所愿,十分狼狽。
但煙云聚散,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們給予他極高的評價。雖然從彼時情境下看,杜甫怎么也算不上成功,但他留下了千秋萬世的遺產(chǎn)。后世的我們,但凡要上學,就都要讀他的書、背他的詩、了解他的生平。所以,有些行業(yè)不能用一般人的眼光來看成不成功。
無書不讀
能讓我們看到更加有趣的世界
我的讀書理念就一句話:“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意思是說對善于讀書的人而言,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當作書去讀。讀書不能局限于文史類書籍,每個領(lǐng)域都有好書,能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多元和有趣的世界。
我接觸的第一本科普書是《居里夫人》。當時,一位剛從大學畢業(yè)回鄉(xiāng)下教書的老師到了我生活的村里,他送給了我一些書,《居里夫人》是其中一本。
“如果你可以是居里夫人,你為什么要做X或Y呢?”他在書的扉頁寫下了這句話。這句話后來成為了我的座右銘。
X和Y是什么?在數(shù)學上,X和Y指未知數(shù)。這是他對我的勉勵。在那個年代,想做居里夫人那樣的人著實困難,但是依然要心懷夢想,而不是做默默無名的X或者Y。我建議所有女性都去讀這本書。如果你有女兒,也請推薦她閱讀這本書,越早越好。
《小王子》也是這位老師送給我的書之一。這本書通篇都在講一個道理: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無論是房子、星星和沙漠,皆是因為藏有某種看不見的東西,才使它們看起來這么美。
《小王子》里面有一類可惡的人:大人。在書中,作者寫道:
如果你對大人們說:“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房子,它的窗戶上有天竺葵,屋頂上還有鴿子……”他們怎么也想象不出這種房子有多么好。必須對他們說:“我看見了一幢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那么他們就驚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
在作者看來,大人的價值觀是僵化呆板的,他們失去了想象力。所以,《小王子》不斷給每一代的大人以反省的空間,讓我們這些干癟枯萎的大人看到自己內(nèi)心的孩子。當自己變得俗氣的時候,你就想回到淳樸天真的狀態(tài)。若是你已為人父母,我建議你去讀一讀這本書。
書籍是連接智慧的橋梁
其實,我不是一個文藝青年。書有很多種,不是只有文學書籍才是書。
例如,《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教你如何成為經(jīng)濟學上的理性人。舉個例子,買房要五百萬元,賣方只肯降二萬元;衣服本來四千元,卻可以打五折。假設(shè)你都很需要,哪一個交易會讓你覺得自己省得多?
很多人認為是后面一筆,但是,錢要看絕對值,所以正確選擇應(yīng)該是第一筆。這本書就是在講人類的謬誤——衣服打五折,好像很優(yōu)惠,而房子才少兩萬,貌似沒有多劃算。其實并不是這樣。正常的傻瓜都有心理賬戶陷阱,他對每一枚硬幣并不是一視同仁。
在中歐念書是我收獲最多的一段經(jīng)歷。我從中歐教授那里學到了機會成本理論。何謂機會成本?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免費午餐,如果你選擇A,可能會失去B,這就是機會成本。還有一個“沉沒成本”理論:凡是已經(jīng)塵埃落定無可挽回的既成事實,都轉(zhuǎn)化為了沉沒成本。
最昂貴的沉沒成本莫過于時間。而最浪費時間的,則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人們常常為小事抓狂,卻在大事上難有定論。所以我最后推薦這本《別為小事抓狂》。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對于人生中的沉沒成本,果斷放棄才是理智的人應(yīng)該采取的做法。
我始終認為,一輩子只有一次,要努力讓它更有價值。而讀書,是連接我們與其他人的智慧的橋梁。一旦你開始讀書,無論是否真的有助于你的人生成功,你都不會覺得浪費。因為讀書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件既美妙又享受的事。
本文轉(zhuǎn)載自“中歐華南”,根據(jù)吳淡如在“2019人文中歐·博約講堂第二期——中歐校友讀書分享會”上的分享整理而成,內(nèi)容有刪改,已經(jīng)本人確認。
編輯 | 賀方泓 岳頂軍 馬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