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課內化:另一種閱讀空間的探索
林馥雯
北京閱讀季“閱讀+我”系列巡講活動近日邀請金牌閱讀推廣人孫慧陽走進北京市海淀區(qū),為社區(qū)的家長和孩子們講述了自己在某小學帶領一個班級每周進行的共讀實踐。本刊圍繞孫慧陽演講中提到的“課外閱讀課內化”這一主題,對她的演講進行了部分整理?!幷?br>
“課外閱讀課內化”是將以往成人對立于兒童每天在學校度過的七至八小時課本學習外的閱讀,納入班級、回歸校園之內,以“主題同步”的方式把優(yōu)秀兒童作品帶入課堂,作為語文課本閱讀之外的一種建設性地同步閱讀補充,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習慣、而非對立語文課堂的學習,通過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達成與兒童的有效溝通并培養(yǎng)他們的思考能力,助力其起步成為“終身閱讀者”。
首先,閱讀材料主題的選擇與語文單門教學主題同步,但是閱讀材料的體裁會多樣化,讓兒童閱讀到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書籍選擇上,不同年級側重不同。比如,一年級的時候我會跟學生們一起讀童詩、繪本故事;二年級的下學期開始兒童文學的章節(jié)閱讀;三年級嘗試進行了整本書的閱讀;四年級、五年級,既有圖畫書,又有文字書的整本書或者章節(jié)的閱讀。
其次,通過班內集體閱讀的形式來營造整個班級的讀書氛圍,讓孩子們覺得“做讀書人并不孤單”。在每周一節(jié)的共讀時間里,我和班上的學生們一起在共讀中從遇見書本形式上的美妙起步,漸次遇到兒童文學內核上的精彩,其中伴隨著學生們不同視角的精彩思考。當一個孩子成為一個有閱讀習慣的終身閱讀者的時候,他會發(fā)展出持續(xù)的學習、思考、交流能力。
每周閱讀課后,我會把根據(jù)這一個學期的單元教學主題選好的40多冊書帶到班上,利用午休時間免費借閱給同學們。這些書以往是我自己家里的藏書,現(xiàn)在成了班上學生們的流動圖書館。
我們班大致保持在34個左右班額,我會選擇40個品類,不設副本。后來,同學們自發(fā)養(yǎng)成了彼此溝通、協(xié)商的習慣。比如有一本書,有一位同學讀過覺得特別好,他會推薦給班上的其他同學,這本書就變成了搶手書,想讀到就需要預約。如果好幾位同學同時預約,就需要協(xié)商。對于獨生子女來講,商量誰先借、誰后借雖然不是大事,但這種集體協(xié)作和溝通的鍛煉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通過圖書漂流的方式、班級義工自助整理圖書、協(xié)助借閱的方式來讓同學們自己嘗試鍛煉,雖然沒有成人的干預,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溝通得非常好。
五年來的共讀,讓閱讀不再是一個人的形單影只,共讀培養(yǎng)起班上學生們對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建構起他們共同的精神密碼。
再者,兒童在感受故事的同時,領讀者需要學習感受兒童、讀懂兒童的閱讀反饋,學會解讀兒童閱讀的個體化差異。閱讀并不是一個核對標準答案的過程,就像品嘗這一道菜,產生的味覺會有差異;閱讀中,每一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感觸方式不一樣,每個人閱讀經驗也不同,那么對于感受與主題的這種歸結其實也會存在差異,而共讀的過程,亦是傾聽不同視角的過程。
接著,是后續(xù)資料的整理。我的新浪博客和微博叫“游走的小步點”,其中記錄了我的部分書評導讀、與學生們共讀的實踐以及部分閱讀觀點,這也是我們閱讀進課堂資料發(fā)布的一個途徑。
閱讀地圖是“閱讀進課堂”采用的形式之一。它是以世界地圖為基礎,我們讀完哪本書就把這本書的封面標注到作者所在的國家。它會有一種儀式感,我們進入故事,品味、思考故事,但最終還要從故事里面回來,回到這個現(xiàn)實進行思考。所以,學生們一年級開始跟我共讀的時候就在看世界地圖,他們知道不只有中國,不只有亞洲,還有歐洲、北美、澳大利亞等,我們就是開著故事飛船在全世界周游,品故事、品生活、看世界。孩子們是當下的中國公民,未來一定也是一個世界公民,閱讀,為兒童打開觀察的視野。
形式之外,內容是閱讀的核心,形式是為閱讀的內容來服務的。兒童究竟從里面體驗到什么,某個形式的延伸活動和閱讀材料本身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這是領讀者需要思考的。我會帶同學們去實踐書中的一些情節(jié),比如二年級下學期的科普主題單元的課堂共讀后,我?guī)瑢W們親自做實驗——書外驗證綠藻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每位同學輪流做一天試驗品的觀察記錄員,形成綠藻生成的日記。相對于記住一個知識性的結論,體驗好奇、質疑、探究、求證的科學精神更為重要。
我在班上還開展耕植活動,每年冬天種蒜苗、春天會用可樂瓶子種植蔬菜,因為蔬菜兩個月就可以看見它成長的全過程。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同學們真的開始放開了,他們把蔬菜種得非常好,會寫上一張小標簽說:發(fā)芽,請勿觸碰,謝謝。同學們有了自己對于生命的這種感覺和尊重。近一個月的時候,窗臺的自留地已經變得很可觀了,同學們會驚奇地在課下的時候去給它澆水,然后發(fā)現(xiàn)澆水多了根會爛。所以,雖說澆水也是愛,但是愛不能太多,太多了會成為溺愛,起反作用。后來開花,同學們一直看到了這個蔬菜生長的全過程。所有這些體驗,當我們四年級跟同學們面對“成長”主題的閱讀時,說到成長,說到呵護、說到你需要陪伴、你要耕耘,你有付出才有收獲等這些抽象概念的時候,他們已經擁有豐富而具體的生活經驗奠基,溝通、理解起概念來沒那么困難,也不必再去背誦這些概念,因為所有抽象的概念我們在用事實說話,我們在用體驗作答。
在同學們一、二年級的時候,不只是我把自家的書帶到班里,班上一些同學也會帶來家里的好書參與圖書漂流活動。我在學期末的時候,把所有參與圖書漂流孩子的名字和他提供借閱的書,列了一個感謝信,準備了大概是16份禮物。把感謝信用大紅紙打印下來,把獎狀拿給班主任請校長簽名,并邀請校長到班里來完成對這些參與圖書漂流的同學的表彰。同學們發(fā)現(xiàn):校長來過我們班里兩次,兩次都是因為閱讀。我希望讓同學們知道,在考試和分數(shù)之外,還有一些事情同樣重要。
(實習生?林馥雯整理)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