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是中醫(yī)中常使用的中藥材,它又叫腎蕨、圓羊齒、篦子草、石黃皮等,在我國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有大量的分布。蜈蚣草在中藥材使用當(dāng)中主要功效為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解毒殺蟲等,為了大家更好的了解蜈蚣草的藥用價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蜈蚣草的形態(tài)特征
陸生中型蕨類植物,植株高30-150厘米。根莖短,斜生或橫臥,密生黃棕色條形鱗片。葉薄革質(zhì),一型,密生;葉柄長5-25厘米,禾稈色,有時帶紫色,基部被線形黃棕色鱗片;葉片闊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20-94厘米,寬5-25厘米,基部漸狹,先端尾狀,單數(shù)一回羽狀;羽片30-50對,對生或互生,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寬楔形或淺心形,先端漸尖,邊緣不育處有鈍齒,中部羽片較大,長2.5-16厘米,寬2-10毫米,背面疏生黃棕色鱗片和節(jié)狀毛;葉脈羽狀,側(cè)脈二叉狀或不分叉。孢子囊群線形,生于羽片邊緣的邊脈上,連續(xù)分布,囊群蓋同形,膜質(zhì),全緣,灰白色。
蜈蚣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解毒殺蟲。
主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感冒,痢疾,乳癰,瘡毒,疥瘡,蛔蟲癥,蛇蟲咬傷。
蜈蚣草的用法和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蜈蚣草的食用禁忌
用藥適量。
蜈蚣草有毒嗎
無毒。
蜈蚣草的附方
1、治風(fēng)濕麻木,小牛肋巴15g,小血藤9g,追風(fēng)傘(一把傘)9g,泡酒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跌打損傷,小牛肋巴、酸漿草各適量。搗敷患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癤瘡,小牛肋巴30g,野菊花15g,大蒜桿15g。煎水外洗。(《四川中藥志》1982年)
4、治無名腫毒,小牛肋巴15g,鏵頭草15g,蒲公英15g,土茯苓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5、治痢疾,蜈蚣草30-60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蜈蚣草對于風(fēng)濕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并不是可以隨意使用的,在中醫(yī)方面任何的中藥材都是需要在對癥以及標(biāo)準(zhǔn)用藥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其最大的效果,如果對于重要藥性以及用量不清楚的情況下,最好咨詢專業(yè)醫(yī)生的建議后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