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明定陵的文物遭到巨大損壞之后,我國考古界就有一則不成文的規(guī)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但是自兵馬俑出土后,是否發(fā)掘秦皇陵爭論不斷,有專家贊同挖掘,也有人反對,因為以現(xiàn)代科技來講,似乎還不足以保護里面的文物。
從1962 年開始就已經(jīng)展開了勘探秦皇陵的任務,在第一次全面考古勘察當中,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千米,相當于78個故宮大,秦始皇陵也成了世界第一大陵墓,隨著科技發(fā)展,陵園的勘探任務也是變得更加簡單。
2010年,考古工作者通過鉆探秦始皇陵,發(fā)現(xiàn)了陵園西北部有一座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筑群,總面積達到了17萬平方米,其中就有三組大型宮殿建筑群遺址,較為大型的遺址都分布在一條直線上,從東到西逐漸增大。
根據(jù)一些文獻記載,這些宮殿遺址應該是寢宮,在《獨斷》當中記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寢殿。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陵墓當中建造規(guī)模龐大的寢宮是從秦始皇時代開始的。
2016年,又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陪葬坑,大大小小的陪葬坑有400余座,陪葬品都以陶制品為主,而陪葬坑的面積甚至達到了幾千平方米,目前位置發(fā)現(xiàn)的兵馬俑只是陵墓外圍軍隊,在陵墓當中應該還有更加龐大的軍隊群。
秦始皇陵在設計上是按照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秦始皇繼位之后,親率千軍萬馬南征北戰(zhàn),一統(tǒng)天下,為了彰顯他的功績,軍隊陪葬是必要的,在兩千多年當中,秦始皇從未被盜。
但在宋代《永樂大典》提起過秦始皇陵被盜,但只有寥寥幾十字的記載,在最新鉆探資料表明,地宮外圍有近4米厚的宮墻,宮墻外還有封土層,雖然找到了一個近9米深的盜洞,但遠離皇陵內部。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陵還有大量的水銀,若是被盜,水銀會揮發(fā),但地宮內的水銀并沒有減少,至于水銀有多少2000年都是謎團,但地宮的汞反應是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按照江海分布來看,水銀河跟中國渤海、黃河的位置相符。
至于水銀有多少,專家根據(jù)秦始皇陵山上的石榴樹作了一個推斷,理當來說,有水銀的地方難以存活植物,既然能夠活下來,肯定是吸收了不少水銀,目前推測可能在100噸以上,當時能夠提供這么多水銀的人只有巴寡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