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寺塔
遼代統(tǒng)治者推崇佛教,使佛教在中國北部到了輝煌發(fā)展。大量的皇家賜予、信徒的供養(yǎng),使得寺院經(jīng)濟繁盛發(fā)展,高大的寺院建筑星羅棋布于帝國的都會州縣。通過寺院俗講、浴佛、荼毗火葬、千人邑等活動,佛教浸潤到整個社會,成為重要文化紐帶,并促進了民族融合。
遼代磚塔分布示意圖
巴林右旗慶州白塔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蜂市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位于遼代慶陵及奉陵邑慶州城遺址內(nèi)的西北隅,是一座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該塔于遼重熙十六年(1047年),二月十五日(佛祖涅槃日)開挖
建塔的地面,經(jīng)過兩個月,四月十七日地宮建成,埋葬佛舍利。這個塔的正式名稱為“釋迦佛舍利塔”,是遼興宗為其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的佛塔。1988年,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予以維修時,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批珍貴文物。
遼上京北塔
遼上京北塔遺址所在地城南、城北現(xiàn)各存留遼代古塔一座。北塔為五檐六角形,高十四米。二層以上的各層密檐間距較大,形制跟唐代密檐塔接近。因該塔毀壞嚴重,文物部門曾經(jīng)對其進行加固維修,維修時在塔的天宮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文物。
青銅凈瓶
遼上京北塔天宮出土
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藏
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小塔 | 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小塔在技法上與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大塔類似,只是體量較小。塔身外壁雕刻七佛立像,形態(tài)刻飾逼真,衣著線條簡練流暢,刀法道勁嫻熟,七佛全身貼金并勾繪有胡須。塔身彩繪以平涂勾勒為主,塔剎寶珠貼貼金。
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淡彩原木七佛法舍利塔 | 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淡彩原木七佛法舍利塔在技法上與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大塔類似,只是七佛不貼金,塔身僅施平涂淡彩。
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銀匙 | 巴林右旗遼慶州城遺址出土
匙面鏨刻“千年萬載”4字,柄細長向背略彎曲,尾端稍寬,與裝有舍利的銀瓶在一起置放,推測用以盛取舍利。
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聯(lián)珠人物紋繡經(jīng)袱 丨 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人物紋繡用紅色四經(jīng)絞羅作地,以鋪繡作為主要針法,上下各有直條聯(lián)珠帶兩條作欄,欄藍色,珠白色。中間為一團窠聯(lián)珠環(huán)。環(huán)上黑地白珠,大部分已斷落。中間為一騎馬人物,人側(cè)身騎馬,正視,戴皮棉帽,穿皮棉袍,著棕色皮靴。面形方正壯實,黃色胡須,并往兩邊翹起。兩手高擎立鷹兩只,疑為“海東青”。馬也披掛,馬尾扎成花狀。其余空隙處散布各雜寶紋樣,如犀角、雙錢、竹磬、法輪、珊瑚。整個人物由橙、黃、藍、淺棕等色塊鋪繡而成。
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藍羅繡梅花蜂蝶卷草紋巾 | 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圖案中心為一梅獨放,枝干下白上紅,有14朵五瓣梅花,其余均作花蕾狀。大干鋪銹,小枝鎖繡,兩邊有花草兩簇,14只蜂蝶圍繞樹邊。遠方有或藍或黃云狀山四處,左右下方由白色聯(lián)珠圈勾。
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綠釉凈瓶 丨 密云冶仙塔出土
凈瓶瓶頸中部出檐,檐上飾六瓣蓮花葉及十二道弦紋,下部為竹節(jié)狀,共4節(jié)。瓶體上層飾七瓣蓮花葉瓣,中間及下部交錯飾瓔珞瑞草垂紋。罐狀注口,注口下方有“杜家”二字。釉色翠綠,間或綠中泛蔥白,有細碎開片。竹節(jié)及十二道弦紋的凸棱處釉色為黑色。胎質(zhì)致密,色白微褐。瓶底閣足,無釉,有旋痕及3個支釘印痕。密云冶仙塔位于密云縣城東北2.5公里的冶山上。1988年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密云縣文管所對該塔基殘址進行了清理發(fā)掘。
首都博物館藏
石雕觀音立像 | 舊藏
遼代兵部尚書、興中尹趙庭睦曾經(jīng)寫詩歌稱:“觀音神力不思議,舉世皈依頗異哉。人各爭奇金作像,工多炫巧木為胎,積年棄石嗟誰顧,今日逢師入用來。但蘊貞堅潔白德,宏材未見作遺材”。這不僅說明了遼代觀音信仰與造像之風的盛行,而且也指出石質(zhì)能表現(xiàn)出神靈貞堅潔白的德行。
首都博物館藏
北鄭塔基出銀佛幡 | 房山嶇北鄭村遼塔出土
幡是佛教供養(yǎng)具?!堕L阿含經(jīng)·卷四·游行經(jīng)》載:“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擎持繙蓋,燒香散華,伎樂供養(yǎng)?!蓖暾尼σ话阌扇切吾︻^、矩形幡身、幡頭下部及幡身左右垂飾的垂手、長條狀的幡足構(gòu)成。制作幡的材質(zhì)有絲、麻、銀、銅、玉、木、紙等。
1977年6月,房山縣北鄭村遼塔因年久失修,塔基近又挖渠取土,致使該塔倒塌。文物部門對殘塔和“地宮”及出土遺物進行了全面清理。
首都博物館藏
綠釉迦陵頻伽 | 永定河引水工程工地出七
迦陵頻伽,意譯作好聲鳥、美音鳥、妙音鳥。其形象為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鳥,身體類似仙鶴,兩腿修長,雙翅,頭部或為童子,或為菩薩形象。手中常持各種樂器,或作演奏狀,有反彈琵琶、吹奏篳篥、笛子等樂器,或手捧花束。迦陵頻伽在佛教經(jīng)典中,一般在兩種場合出現(xiàn):一是彌勒佛或釋迦摩尼佛對諸菩薩或眾生說法之時,迦陵頻伽與諸神鳥出妙音,聞?wù)邆?cè)耳傾心;另一場合,迦陵頻伽則出現(xiàn)在西方極樂凈土,其具有“佛音”的象征意義。
首都博物館藏
長頸曲流銅凈瓶 | 新民遼濱塔中宮出土
銅凈瓶平唇,直口,長頸,橢圓腹,圈足外撇。在口下部和肩部有凸弦紋,頸中部為扁圓半凸輪。腹上部為折流嘴,流嘴上有扣蓋。
北宋釋道誠集《釋氏要覽》中記載說:“凈瓶,梵語軍遲,此云瓶,常貯水,隨身用以凈手”。據(jù)此可知,在宋遼時期,人們認為凈瓶即軍遲。唐代以前的凈瓶式樣不可考證。唐代早期的凈瓶肩部沒有汲水口,中晚期的凈瓶肩部出現(xiàn)汲水口。宋遼時期,凈瓶大多肩部帶有水口。但是與唐代凈瓶相比,原來的飲水口變成大汲水口。肩部的汲水口反而變成飲水口。兩口的形制和用途完全顛倒。而且,凈瓶也開始從實用器向供養(yǎng)器轉(zhuǎn)變。到元代時期,凈瓶成為與香爐、燭臺一并出現(xiàn)的五供器。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銅鎏金胡人跪像 | 沈陽小北崇壽寺釋迦佛生天舍利塔宮出土
銅鎏金胡人跪像出土于崇壽寺釋迦佛生天舍利塔。該塔原位于沈陽市大東區(qū)白塔小學院內(nèi)。它是一座八角十一級密檐塔,高約25.9米,始建于遼天祚帝1107年(乾統(tǒng)七年),歷時一年完工。該塔因破損嚴重,經(jīng)市人民委員會批準于1956年拆除。拆除時出土各類文物92組件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三重套銅、銀金函 | 新民遼濱塔中宮出土
舍利函為新濱塔中宮出土物品,原有木、銅、銀、金四重,外包黃綢。這里展示銅、銀、金三重函。蓋罐形銅函,大口,尖唇,廣肩,斜腹,平底。蓋為四蒂葉上卷,葉枝回繞成柄,葉上刻有紋脈。銀函形制與銅函相同,唯有蓋子為五瓣。金函為外扣蓋,平頂,上劃一周弦紋。內(nèi)原有舍利五顆。三重罐式套置的舍利函形式,為遼代晚期舍利裝藏形式與制度增添了新證。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葫蘆鈕三足銅香爐 | 新民遼濱塔中宮出土
銅熏爐半圓形蓋子,葫蘆立鈕。蓋上葫蘆形與三葉形孔各三組。鈕與蓋子鉚合連接。爐身直腹,三仿獸足。足上部與腹下部釘鉚合。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獅鈕蓮花三足銅熏爐 | 新民遼濱塔地宮出土
銅熏爐平蓋,獅紐。獅體中空,端坐,昂首,張口,雙耳直立,目圓瞪,前胸有鈴、帶。前肢直撐,后腿屈坐,利爪分張,披卷鬃,尾上翹于背。毛發(fā)均為刀刻而成,造型生動逼真。爐身為蓮花式,蓮花瓣三層,每層八瓣,瓣為雙層。邊刻凹線,花為四蕊。束腰部分為鏤孔,墩形,鏤空四分格,以如意云紋為格界,下部為菩提葉。其上下端均有凸管狀空柱,上承爐,下連支座。支座為六瓣如意紋,以三長瓣為足。出土時爐內(nèi)滿盛香灰。在爐底部中孔上蓋有孔銅片,以隔阻香灰并可通氣。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銅風鈴
1970年代從遼陽市廢品公司揀選
遼陽市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