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風遺骨,書畫大成——50件文物速覽京都國立博物館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位于日本京都市東山區(qū)茶屋町527,是明治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建造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博物館。本館(主樓)主要用于舉辦各種專題展覽,是典型的歐洲巴洛克式建筑。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開館于1897年,當時名稱為帝國京都博物館,1952年更名為京都博物館。

館內(nèi)噴泉

01

前世今生

京都國立博物館前身為帝國京都博物館,于1889年5月根據(jù)宮內(nèi)省官制設立,1897年5月(明治30年)開館,1900年6月改稱京都帝室博物館。1924年2月由帝室下賜京都市。1952年4月根據(jù)文物保護法修正案,改名京都國立博物館,隸屬文部省文化廳。

館內(nèi)建筑分布圖

該館占地50377平方米,主要陳列場地有舊館和新館。新館陳列日本及中國和朝鮮的考古、陶瓷、 雕塑、繪畫、書法、染織、漆器、金器等,舊館常舉辦國際展覽和特別展覽。在平成知新館,除了輪番展出精選名品以外,每年還會舉辦兩次特別展。

明治古都館(舊帝國京都博物館主館)

明治古都館于1897年(明治30年)5月1日作為“帝國京都博物館”的主館開放參觀。 建筑的設計是由當時宮內(nèi)省內(nèi)匠寮的技師片山東熊負責。片山東熊是日本建筑界的先驅,有“宮廷建筑家”之稱。由片山設計的本建筑在外觀采用了法國的新文藝復興樣式,并完美融合了日本獨有的抒情性與細膩優(yōu)美的風格。

片山東熊


在開工之際,據(jù)說曾有洋風建筑與古都京都并不相稱的反對意見,但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明治古都館已經(jīng)徹底融入了東山地區(qū)的景觀,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明治古都館的內(nèi)部,除了前廳與中央大廳之外,共10室的大小展廳與中庭呈左右對稱排列。


1969年(昭和44年),舊帝國京都博物館主館(明治古都館)、正門、售票處以及圍墻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平成知新館

平成知新館的設計師為谷口吉生,是曾經(jīng)打造過紐約近代美術館新館、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豐田市美術館的世界著名建筑家。

谷口吉生

在平成知新館中,來訪者可以在以和式的直線結構為基礎的展示空間內(nèi),欣賞展品,體驗京都文化的精粹。室外的陽光撒入具有開放感的大堂中,柔和地溫暖著來訪者。此外還有保護展廳與文物的防震裝置、配置了最尖端映像設備的講堂,以及可以眺望庭院風景的餐廳等。

02

珍寶奇饋

中國

日本文化廳對文物進行了分類和分級。文物“重要文化財” (類似我國“珍貴文物”和“文物保護單位”的綜合),由“有形文化財” (類似我國“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較為重要的部分指定而來,而“重要文化財”中重要的部分會被再指定為“國寶” (類似我國“一級文物”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綜合)。

文物體系示意圖

而“重要美術品”則大概是是“重要文化財·美術品”的簡寫。日本的“有形文化財”根據(jù)內(nèi)容分為“建筑”(類似我國“不可移動文物”) 和“美術品”(類似我國“可移動文物”)。

1.世說新書卷第六殘卷

唐 紙本

長27.1厘米 寬397.0厘米

國寶

《世說新書》是筆記小說集的一種,為中國六朝時代的南朝劉宋文學家臨川王劉義慶(403-444)所著,將東漢末年到東晉間名士的言行或逸事,以三十八個部門分別集錄,并由南朝梁的文學家劉峻(字孝標,462-521)作注。

本卷使用上等的麻紙抄成,筆致典雅且強勁有力。抄寫年代推測為唐代,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抄本。一段紙抄寫二十五行,本文的大字一行約十三字,雙行小字的注一行約十六字。由于本文中加有“白點”及“角筆”(日本古代解讀中國古文的記號,以白色粉末所寫者稱白點,木制或竹制的工具所留下的凹凸記號為角筆),可知本卷很早就被傳入日本。

此外,被截為四段后的最后一段,即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舊神田家本”的最后題有“世說新書卷第六”,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雖名為《世說新語》,但在唐代則被稱為《世說新書》。

2.寫經(jīng)斷簡(壺坂切)

宋 紙本

長32cm 寬6.1cm

國寶

3.漢書·楊雄傳

唐 紙本

寬27.5cm 長1385.4cm

國寶

班固編纂的西漢史書,字高而有力的歐陽體風姿優(yōu)美。這是唐代的抄本,不寫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的最后一畫,是筆者為了向太宗表示敬意。卷末記載了表示讀法的記號(訓點)附在天歷二年(九四八)。反映了中國唐代文字之美和日本平安中期日本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

4.維摩居士像

宋 李公麟 絹本墨筆

長91.5cm  寬51.3cm

重要文化財

維摩詰是居住在印度毘耶離城的智者,以辯才無礙而聞名,雖然是在俗之身,但深諳佛法。某一日,文殊菩薩來探訪病眾生之病的維摩詰,兩人之間就大乘佛教的妙理展開問答。

本作描繪了《維摩詰經(jīng)》中所述的這一戲劇化場面,畫中的維摩詰被表現(xiàn)為初至老境的居士形象,坐在床上,斜倚在憑幾,微微張口。在床的后側,站立著《維摩詰經(jīng)?觀眾生品》中所述的天女,呈散花的姿勢。

維摩詰嘴邊胡須與右手所持拂塵的飄逸線條,體現(xiàn)了毛的柔軟質感,與此同時,床座上的獅子紋樣、憑幾上的雕花,皆用稠密細膩的線條表現(xiàn)。如此精致優(yōu)美的線描仍保留了宋代繪畫的特質,也顯示了喜愛維摩詰像的北宋畫家李公麟(號龍眠居士,1049-1106)的白描畫傳統(tǒng)。本作原傳世于日本舊福岡藩的藩主黑田一族,畫盒上有江戶時代初期日本狩野派畫師狩野安信(1614-1685)的鑒定墨書“李龍眠筆”。

5.遠浦歸帆圖

南宋 紙本墨筆 傳牧溪繪

長32.5cm 寬112.3cm

重要文化財

中國湖南省的瀟水與湘水合流后注入洞庭湖的一帶,是因唐代李白、杜甫的詩作而膾炙人口、文人會集的勝地。據(jù)傳,從瀟湘風光中選出“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等八景、并以“瀟湘八景”為主題作畫一事,始于北宋中期的文人畫家宋迪。


自此以后,有許多畫家都以瀟湘八景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其中,擅畫水墨的南宋禪僧牧溪筆“瀟湘八景”圖卷被改裝成以一景為單位的掛軸,本作就是其中一幅。行游江上的船只與帆影是通過有著濕潤空氣感的淡墨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畫法在中國只是流行一時,而在日本則廣受歡迎。


本作也是堪稱日本足利家中國文物收藏最高峰的“東山御物”之一,卷末處鈐有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的鑒藏印“道有”(朱文方印),相傳是他將本作改為掛軸的。后來,本作又成為織田信長的收藏品,作為“大名物”而備受矚目。?

6.寒林歸樵圖

元 絹本墨筆

縱92.6cm  寬48.9cm

重要文化財

一位樵夫穿過落葉后的枯樹林,走在回家的路上。遠處的高山巖壁平緩,但仍險峻。畫心的上部題有畫贊:“秋草黃花覆古阡,隔林何處起人煙。山深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凈慈 平山叟”。引用了唐代詩人劉長卿的《尋盛禪師蘭若》,但將“山僧”寫為“山深”,與原詩有些許差別。詩與畫融為一體,仿佛能從畫中感受到山中飄蕩的凜冽之氣。

詩句的題者是晚年在凈慈寺?lián)巫〕值脑笃诙U僧——平山處林(1279-1361)。筆致頗為粗放,由此可以看出從宋代表現(xiàn)雄偉自然的工筆山水到描繪心中丘壑的寫意山水的轉變。鈐于畫心右上方的白文方印“王叔明”是后人為假托元代后期文人畫家王蒙(1308-1385)之筆而偽造的。

7.白衣觀音圖

元 正悟繪 絹本墨筆

長125.5cm  寬 53.9cm

重要文化財

本作描繪了端坐在聳于水面的蘑菇巖之上的白衣觀音,巖座的左下側隱藏著畫者的落款“正悟”,是元代禪林水墨畫的珍貴遺存。


白衣觀音的圖像通常表現(xiàn)為披覆頭巾、身穿白衣,在普陀落山的巖窟中閑坐。造形簡潔而又清新,與羅漢像一同是極受禪僧喜愛的畫題。本作中觀音的衣物以肥瘦有致的濃墨線條表現(xiàn),巖石則以枯筆描繪,對比明顯。

8.蓮池白鷺圖

元 絹本墨筆

長104.8cm 寬55.1cm

重要文化財

本作是對幅,描繪在盛開的蓮花下正在瞄準獵物的白鷺。中國古代畫畫講究好意頭,“蓮”與“連”、“鷺”與“路”的發(fā)音相同,因此有著“一路連科”的好寓意。


作為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畫題的蓮池水禽圖,到了宋代后期不論是主題還是構圖都已定型,而本作使用不施輪廓的沒骨法,亦是其中的典型。然而,本作中,蓮葉的邊緣停著蜻蜓,水中除了小魚之外,還有小蝦,隨處可見江南地區(qū)流行的藻魚圖、草蟲圖等畫題中出現(xiàn)的細節(jié)。

9.玄沙接物利生圖

元 絹本墨筆

縱103.0cm  寬46.0cm

重要文化財

本作描繪了唐末五代時期禪僧玄沙師備(835-908)的問答場景。在玄沙的問答之中,與接引化導一切眾生并給予利益的“接物利生”有關的一則公案十分有名,本作的題名就來源于此,不過對此還有探討的余地。

題贊者是活躍于南宋末期到元代初期的臨濟僧愚極智慧,乃鐮倉時代末期渡日的清拙正澄(1274-1339)之師,曾擔任杭州凈慈寺的住持。

本作的畫者傳為南宋末期擔任杭州六通寺住持的畫僧牧溪。然而,畫中二人面部缺乏粗細變化的線條是晚于牧溪的元代道釋人物畫的特質之一。同為愚極智慧題贊的《馬祖龐居士問答圖》或許與本作出于同一畫者之筆。

10.豐干寒山拾得圖

元 紙本水墨

30.5×30.9cm

重要文化財

11.草蟲圖 2幅

元 絹本設色

長97.2cm 寬40.8cm

重要文化財

在本圖的右幅,蝴蝶拼命地緊緊抱住被白天的強風吹動的芍藥花。從左幅看,在菊花上添加了合上翅膀的蝴蝶和蟋蟀,蝙蝠在上面飛來飛去。這是蝴蝶沉睡、螽斯鳴叫的傍晚野外情景。仔細一看,蝙蝠周圍豎立著蚊柱,蚊子的頭部從蝙蝠的嘴里窺視著。

這是一幅勾勒草蟲的杰作,其季節(jié)和時間對比的裝飾構成和寫實描寫恰到好處地保持了均衡。如此精密的草蟲圖,從中國的元朝到明朝時代,在江蘇省的常州(毘陵)被大量描繪,因此被統(tǒng)稱為“毘陵草蟲圖”。

12.花塢夕陽圖

清 惲壽平

紙本淡彩

長24.2cm  寬 106.1cm

重要文化財

畫者惲壽平(1633-1690)名格,以其字“壽平”與號“南田”而為人所知,江蘇常州人,乃是清初六大家“四王吳惲”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擅畫花鳥的畫家。據(jù)傳惲壽平在年輕時結識王翚(字石谷、“四王”之一),感佩其山水畫之成就,自以居天下第二為恥,因此從山水畫轉向花鳥畫。然而,他仍舊留有優(yōu)秀的山水作品,本作即是其中的翹楚。無論是構圖、線條、賦色皆十分溫雅,畫中湖畔邊美麗的村莊沉浸在夕陽的溫柔光芒之下。


依據(jù)畫家在卷末的跋文可知,本作乃是康熙10年(1671)畫家三十九歲時的作品,模仿了北宋初的詩畫僧、小景山水的名手——惠崇的畫風。本作的題目“花塢夕陽”中的“塢”意為土堤,依據(jù)的是盛唐詩人嚴維給劉長卿的贈詩《酬劉員外見寄》中的一句“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本作是在宣統(tǒng)3年(1911)的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的羅振玉從中國帶去的名品之一,后來成為了大阪朝日新聞社(現(xiàn)在的朝日新聞社)社長上野理一的收藏品。

13.大方廣傳華巖經(jīng)卷第八

唐 紙本

高26.7cm 長644.7cm

重要文化財

14.太上業(yè)報因緣經(jīng) 卷第八

唐 紙本

高25.5cm 長349.0cm

重要文化財

道教經(jīng)典《太上業(yè)報因緣經(jīng)》全十卷之第八卷。根據(jù)卷末題記可知,這是天寶12年(753)于道教寺院白鶴觀為玄宗皇帝所書。本卷一行十七字、一紙二十八行,也是唐代寫經(jīng)的格式。卷末有如硬筆書寫風格的墨書,以及藏文墨書。

15.內(nèi)典隨函音疏卷第三百七

北宋 絹本

高31.9cm 長638.1cm

重要文化財

16.癡絕道沖墨跡(淳佑辛丑良月己未)

南宋

高29.2cm 長39.5cm

重要文化財

17.越窯青釉執(zhí)壺

五代-北宋 越窯青瓷

高21.7cm 、底面直徑8cm 、口沿直徑9.6cm

重要文化財

這件執(zhí)壺據(jù)傳是在昭和12年(1937)出土于京都宇治地區(qū)的茶田。從胎土質感、釉色,以及器形等諸特征來看,這件執(zhí)壺應是在五代(907-960)或北宋(960-1127)初期,燒造于中國浙江省越窯。


從奈良時代(710-794)至平安時代(794-1185)初期,遣唐使是推動中日交流的關鍵角色,但后來由于菅原道真的建議,日本朝廷于寬平6年(894)廢止了遣唐使制度。此后,中國與新羅的商人頻繁來日,貴族們也爭相求取商人運載而來的舶來器物。

陶瓷器之中,越窯產(chǎn)的青瓷尤受喜愛,除了在貴族宅邸的遺址中經(jīng)??梢姵鐾林?,在《源氏物語》、《宇津保物語》等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意指越窯青瓷的“秘色”字眼。然而,日本出土的越窯青瓷多半是小型的碗、盤之類,像本品這樣的大型執(zhí)壺并不多見。

細節(jié)圖

18.袈裟(應夢衣)

最晚不超過南宋 絲綢

長103.6 寬236.4cm

重要文化財

這件由二十五條絲布所縫制而成的袈裟,有個有趣的傳承故事。南禪寺龍湫周澤,某夜夢見得到無準和尚的衣服,沒想到隔天果真獲贈袈裟一件。同寺的長老為了祝賀此事,將此衣名為“應夢衣”,據(jù)傳這件袈裟就是這個故事中所說的應夢衣。

但是,實際上是否為無準的衣物已經(jīng)無法證實,不過從其染織的特色,具有活力的牡丹唐草紋樣,以及印金技法等等,可以認為這件袈裟的制作最晚不超過南宋時期。當時袈裟是僧侶進宮時必須著用的服飾,這也可以說明這件袈裟華麗風格的原由。

19.仿元四大家山水圖

清 水墨紙本

103.0 x 48.2 cm(各)

20.梅花繪本

清 李方杰 紙本水墨

22.8×37.0 cm

21.幽篁枯木圖

元 郭熙賓 絹本水墨

33.0×106.6 cm

22.孔雀明王像

北宋 絹本

167.1×102.6cm

國寶

23.秋景、冬景山水圖

南宋 絹本 宋徽宗

各128.2×55.2 cm

國寶

鐵拐全圖

駝峰全圖

24.駝峰鐵拐圖

元 顏輝 絹本

各161.3×79.7 cm

重要文化財

25.唐三彩馬俑

唐 三彩俑

白:高71.2cm 長82.5cm

黑:高70.0cm 長76.5cm

重美

26.加彩婦女立俑

唐 立俑

高49.2cm

27.織天目鷺鷥紋碗

宋 岐州瓷

高5.1cm 直徑15.3cm

28.青瓷花牡丹蔓藤花紋葫蘆瓶

南宋-元 龍泉瓷

高度 27.0 口徑 3.9 底部直徑 9.1

29.花鳥圖

清 陳桐 絹本

長103.9cm 寬52.4cm

30.觀音坐像

宋 木造彩

31.瑞圖八花鏡

唐 直徑21.8cm

重美

日本

32.山水屏風

平安時代(8世紀末-12世紀末)

六扇一組 每扇長146.4厘米 寬42.7厘米

國寶

本作描寫中國的風物,即所謂“唐繪”的山水屏風(到鐮倉時代為止,以日本事物為題材的繪畫稱大和繪,采中國題材者則稱唐繪),曾為東寺所藏,原來可能是作為宮中或貴族宅邸的室內(nèi)器具。本作是平安時代屏風畫的唯一傳世品。


本作雖由加邊框的六扇所構成,但其整體為一個連續(xù)的橫寬構圖。近景畫得略大,表現(xiàn)出人物、周遭的景致、以及盛開花的藤蔓和樹木。中景和遠景除了繪有緩丘和橫向伸展的水面以外,還配置遠山,呈現(xiàn)出舒適恬靜的春天景致。畫面的中心是面向屏風從右邊算來第三和第四扇下方的茅廬,畫中富有詩意地描繪出一位老隱士手拿紙筆作吟詠的姿態(tài),正迎接年輕貴公子來訪山中。

庭院和屋頂上停著一些可愛的小鳥。第一扇和第六扇分別配有似乎已結束訪問的騎馬人物,以統(tǒng)合整個畫面。關于茅廬的老隱士,有一說法認為他是深受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喜歡的唐代詩人白居易。

33.釋迦金棺出現(xiàn)圖

平安時代

長160.0cm 寬229.5cm

國寶

本圖描繪釋迦牟尼佛橫臥金棺入涅盤時,為了自天上趕來、但未及相見的母親之故,以大神力復活,并為母說法的情景。這個情景是根據(jù)曇景所譯《摩訶摩耶經(jīng)》而來的。用單一畫面描繪此主題的作品僅見本圖,此外,做為平安時代大畫面佛畫的存世作品而言,本圖也極為珍貴。

畫面上使用了各式各樣的中間色調,并以包括金銀彩在內(nèi)的豐麗色調來加以著色。衣服上使用了局部暈染及漸層暈染等暈色方法,并在其上加以白色照暈(加上白色暈染使其呈現(xiàn)反光效果,類似高光法),使顏色組合看來更顯得柔和。

此外,衣服輪廓使用彩色線條的手法,可見于十一世紀后半的天臺佛畫。另外,需要特別強調的佛衣及佛缽的輪廓線則使用了肥瘦線(指具有粗細變化的線條表現(xiàn)),這種方式作為一個新的傾向格外引人注目。釋迦牟尼佛及摩耶夫人的衣服以截金紋樣加以裝飾(截金指將金、銀箔切成小片,用于繪畫或雕刻作品上的技法),產(chǎn)生了一種把光集合到畫面中央的效果。目睹此奇跡的在場會眾亦驚亦喜的情感流露,經(jīng)由精巧的線條描寫及向心式的構圖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34.山越阿彌陀圖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14世紀初)

長120.6厘米 寬80.3厘米

國寶

本圖描繪即將臨終的信徒面前,阿彌陀佛與眾菩薩從西方極樂世界前來迎接信徒往生的場景。這種主題的佛畫被稱為“來迎圖”。一般的來迎圖描繪的都是阿彌陀佛與眾菩薩乘云飛降,然而本圖描繪的是阿彌陀佛與眾菩薩從山的另一側露出上半身,因此,這類作品又被稱為“山越阿彌陀圖”。


阿彌陀佛于山谷間顯現(xiàn)出格外大的上半身,頂戴頭光兩手結成接引手印。在阿彌陀佛的兩側,雙手捧著蓮臺的是觀音菩薩,而合掌而立的是勢至菩薩,蓮臺是為了拯救往生者的靈魂并引導其通往極樂世界的道具。畫面的右側有手持寶珠、錫杖的地藏菩薩及持幡的菩薩。


除了作僧人形象的地藏菩薩以外,其余的佛菩薩的身軀均涂以金泥,衣袍則以金泥為底,且整體為“截金”紋飾(截金是指將金箔細切用來裝飾的技法)所覆蓋。這種全身呈金色的表現(xiàn)方式稱為“皆金色”,是鐮倉時代佛畫具有代表性的佛像表現(xiàn)手法。前方的山運用平穩(wěn)的“大和繪”表現(xiàn)手法(到鐮倉時代為止,采中國式題材的繪畫稱唐繪,采日本題材者則稱大和繪),柔和的霧氣及樹木的描繪并沒有特別形式化。從風格來看,本圖的制作年代應不晚于十三世紀后半。

35.白描繪料紙金光明經(jīng) 卷第三

鐮倉時代 紙本

長25.0厘米 寬827.0厘米

國寶

36.天橋立圖

室町時代(14世紀-16世紀) 雪舟等楊 (せっしゅうとうよう)

紙本墨畫

長89.4cm 寬168.5cm

國寶

37.手鑒《藻鹽草》

奈良時代(8世紀)-室町時代 共242頁

長39.7厘米 寬34.8厘米

國寶

本書帖是江戶時代以書跡鑒定為家業(yè)的“古筆家”所收藏的“手鑒”,為連頁的經(jīng)折裝,收錄了各種“古筆切”(指古書跡的斷片,因收藏的相關地名或持有人等而各有稱呼)。表帖以傳日本圣武天皇御筆“大和切”(《賢愚經(jīng)》斷片)為首共一百一十七頁,里帖以傳日本圣德太子筆“戶隱切”(《法華經(jīng)》斷片)為首共一百二十五頁,共集錄了古筆切二百四十二頁。

38.秋田藤四郎

鐮倉時代 粟田口吉光 鐵 短刀

重要文化財

39.金銅錫杖頭

鐮倉時代 銅 鍍金

高19.8cm 輪徑8.6cm

重要文化財

40.伎樂面

奈良時代 木造彩

長37.6cm 寬23.2cm

重要文化財

41.鐵釣燈籠

鐮倉時代 鐵

總高 69.8cm 笠徑 54.0cm

重要文化財

42.古今和歌集卷第十二殘卷(本阿彌切本)

平安時代 唐紙(唐紙指傳自中國、以云母粉或胡粉刷印花紋的紙張)

長16.7cm 寬317.0cm

國寶

43.一品經(jīng)懷紙(西行、寂蓮等14件)

平安時代

國寶

本帖由寂蓮、西行等平安時代末期的代表歌人與書法名筆,以法華經(jīng)28品一品一詩的方式所寫成的懷紙,共14紙。從書寫者的官階來判斷,應該作于治承4年(1180)到壽永2年(1183)之間。由于匯集了當時著名歌人的筆跡,具有相當?shù)闹匾浴,F(xiàn)在,由于西行所書的懷紙已經(jīng)剝離而另行裱裝為掛軸。本帖還附有土佐光起(1617~91)所作的紅葉圖,原本畫于封面內(nèi)側,因此,這些和歌懷紙被裝裱成帖的時間也可以上推到此時。

44.山茶花小禽圖

室町時代 長86.5cm 寬31.7cm

重要文化財

45.胴服 染分練貫地桐矢襖文様辻花

桃山時代(16世紀70年代-17世紀初) 丈115.2cm 裄57.9cm

重要文化財

所謂的胴服即今天所稱的日本羽織的原型,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大名所喜愛的上衣。這件胴服在肩膀部位為紫地壺垂紋,衣擺的部份是萌蔥色加上矢襖紋樣,中央的身軀部分則保留了白色布料原有的光澤感與美感,再以萌蔥、紫與淺蔥三色染成的桐紋紋樣裝飾它,是一件頗具設計感的胴服。

衣服上所有的紋樣都是由絞染及稱為辻花染的技法所處理,完全不使用折箔或者是描繪的技法。所謂辻花染的技法,是要用非常細膩的縫制手法來控制染色時紋樣的呈現(xiàn),因此在這種白色的衣料上要染出有清晰輪廓的紋樣,需要相當高度的技術??梢哉f這件胴服將辻花染最高峰時期的技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據(jù)說這件胴服是天正18年(1590)豐臣秀吉攻打北條氏的小田原合戰(zhàn)時,為了答謝南部信直相贈戰(zhàn)馬與刀劍所回贈的衣服。

46.古寺春云圖

室町時代

重要文化財

47.琴高群仙圖

室町時代 雪村周繼

重要文化財

48.漁樂圖

江戶時代(17世紀-19世紀) 紙本墨筆 池大雅

長149.5cm 寬53.8cm

重要文化財

49.色繪釘隱

江戶時代 燒造陶器 傳為野村仁清

重要文化財

50.大唐西域記(抄本)

平安時代

長25.6cm 寬884cm

重要文化財

03

結語

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閃回,沉溺于盛唐風雅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大唐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不,也不僅僅是時代。是古老的中國在漫長的沉睡中,短暫地夢見了鳥語花香和九天仙境——這就是大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東渡的國寶——日本四大國立博物館藏五代宋元名繪
“同時代人”中國水墨藝術邀請展藝術家作品(上)
「學而有述」周建朋山水畫作品(云展)
工筆人體200張,窒息
流落日本的中國國寶級書畫
明.仇英 青綠山水畫,絕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