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座落于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qū)外雙溪,建于1962年,1965年落成開放,占地16公頃,是臺灣規(guī)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zhèn)。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共約70萬余件,院內(nèi)藏品多是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還有沈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國子監(jiān)等多處皇家舊藏里精選的珍寶。有“北京故宮看建筑,臺北故宮看文物”這一說法。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為保護中華文明免遭日本侵略軍洗劫,1933年初,故宮博物院精選出大批珍貴文物裝箱,分五批裝載啟運至南京朝天宮故宮分院(民國中央博物院)存儲。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隨著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在日本即將進逼南京的時候,故宮文物再次緊急啟運。
抗戰(zhàn)勝利后直到1948年5月,所有西遷文物終于全部運回南京。然而隨著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下令原“西遷”文物轉移到臺灣。于是從1948年12月到1949年12月,國民政府動用大批軍艦先后五次將5606箱珍貴文物運往臺灣。
整個20世紀50年代,這些從大陸轉移的文物一直棲身于臺中霧峰北溝山洞充當?shù)膸旆恐小?span>1959年,國民黨高層決議在臺北外雙溪興建“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中央園林與步道、博物館正館建筑、文物儲藏山洞與廊橋三個部分所組成,其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筑的宮殿式建筑,設計者稱之為“北平午門”意象。
建筑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建筑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huán)繞在青石基臺之上,屋頂則采用綠色飾金黃色收邊之琉璃瓦“盈頂”形制,風格清麗典雅。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墻,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色彩。
商末周初 銅亞醜方觚
西周早期 祖乙尊
周早中期 銅服方尊
方尊口徑19.7 c厘米,高22.6 厘米 ,底徑11.2 X 10.8 c厘米,腹圍50.3 厘米 ,腹深17.5 厘米。此方尊原藏于清宮內(nèi)府,制作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時期。和傳統(tǒng)方尊的形制相比,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器腹兩側有向上延伸彎轉的象鼻形雙耳,是相當罕見的設計。鑄銘三行十四字:“服肇夙夕明享,作文考日辛寶尊彝。”大意是說本器主人“服”為了紀念先父“日辛”而鑄做此件宗朝禮器,用以早晚向先祖獻祭酒食。
西周中期 夷曰匜
西周晚期 銅人足獸鋬匜
銅人足獸鋬匜高24.5 厘米,器身寬廣如水瓢,一側有流以便倒水,另一側有獸形柄方便持握。器身口沿下飾以變形獸紋組成鉤曲紋,腹飾瓦紋。四足作立人形,立人交臂,以頭頂接于器腹側底,觀其裝扮,似為異族為仆役者。巨獸兩只前足搭在口沿上,似入器內(nèi)飲水狀,四足攀附器身形象生動自然。敞流口曲線優(yōu)美,極為精雅。
西周晚期 銅散氏盤
銅散氏盤口徑55.4厘米,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底徑41.4厘米。
散氏盤于清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散氏盤是貢入宮中的壽禮,從此成為內(nèi)府重器。盤內(nèi)共鑄銘文350字,記述西周時矢國向散氏轉讓田地的過程。起因是矢國侵犯了散邑,所以用田地來賠償散,銘文詳細記述踏勘田界的路線。此銘是《周禮·秋官·司寇》中“書于宗彝”的“治地之約”之實例,是考察西周土地契約制度的珍貴材料。
西周晚期 銅宗周鐘
銅宗周鐘高65.6厘米,為清宮舊藏,見于《西清古鑒》之中,是西周晚期歷王自作用器。器身鑄有17行共123字的銘文,記載了歷王親征南國,令南夷、東夷等二十六國俱皆臣服,功業(yè)非凡,于是鑄鐘銘記,祈求福澤子孫,江山永存。本鐘在鼓部正中和側邊可以敲出兩個不同頻率的聲音,故可稱為雙音鐘。
西周 追簋
春秋 鉤獸形紋簋
春秋 鏤空蟠夔紋鋪
戰(zhàn)國早期 菱形紋劍
戰(zhàn)國中期 嵌孔雀石綠松石金屬絲犧尊
秦漢時期扁壺
漢 連枝燈
西漢 “新莽銅嘉量”
新莽銅嘉量為公元9年王莽立號為“新”朝時制造的標準量器,由王莽國師劉歆等人設計制造。器通高25.6厘米,口徑34厘米,以侖、合、升、斗、斛五量具備,故名嘉量。正中的圓柱體的上部為斛,下部為斗,左耳為升,右耳上截為合,下截為禽。器外有漢代金文216字,分別說明各部分的量值及容積計算方法。
此嘉量銘文為工整垂腳的方正小篆,結構上緊下松,舒展挺拔,風格典雅俏麗,特別是下部夸張的拖長極具裝飾性,與秦權量文字一脈相傳。這種篆字韻味對后世書風影響頗大,可視為魏晉時期官、私印中懸針篆字體的濫觴。不僅如此,新莽嘉量設計巧妙,數(shù)據(jù)精確,體現(xiàn)了當時科學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它造型獨特,鑄藝精良,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高度發(fā)達的具體體現(xiàn)。作為王莽進行度量衡改革時頒行的標準器之一,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實物見證,在中國度量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視為度量衡制作的楷模。又因為新莽時期頒布天下郡國的嘉量僅此一完整器存世,海內(nèi)孤品,當之無愧的國寶。
西周早期 雙龍紋簋
雙龍紋簋圓腹圈足,縮口以上承器蓋,器身側出雙半環(huán)耳,雙耳下有垂珥,腹底有銘文“作寶簋”三字。本件器物造型十分特殊,蓋與器的紋飾連成一體,為雙龍蟠繞。器蓋為兩龍首,分別為柱狀角與錐狀角,裝飾著菱格紋的身軀則蟠繞于碗形器身,顯現(xiàn)出商末周初的創(chuàng)新與巧思。足部則以夔紋裝飾。
西周晚期 頌壺
此壺為盛酒之器,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頌壺腹呈橢方形,頸部兩側有獸首銜環(huán),此類形制碩大的方壺流行於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紋以環(huán)帶紋、蛟龍紋為飾,圈足與壺蓋則飾垂鱗紋及竊曲紋。西周晚期青銅器上的花紋一反主軸中線、兩兩對稱的鋪排,而喜用連續(xù)環(huán)接的紋飾。頌壺口沿內(nèi)環(huán)壁上及蓋口外壁四周鑄銘151字,兩處銘文的內(nèi)容相同,記錄著“頌”接受周王冊命掌管成周洛陽倉庫此一職務的過程。而這件壺則是典禮完成后,“頌”為頌揚天子的美意,及榮耀先父母龔叔、龔姒,表達未盡的孝思,并祈求家國康樂大福、周王萬年長命而作。
頌壺銘文對西周的冊命典禮記載詳備,可以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等文獻上所敘,互相印證;“頌”紀念父母,這種慎終追遠、父母同祀的情況,亦可以和《禮記·祭義》所言互相印證,所以頌壺為研究西周禮制的重要史料。
西周早期 素勺召卣
春秋中期 子犯和鐘
這套編鐘成組八件,各有刻銘,連讀共132字,記載的就是著名的春秋故事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返晉掌權,及晉楚城濮之戰(zhàn)等重要史實。作器者是子犯,即晉文公之舅父狐偃。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2500年)白陶鬶
白陶鬶(guī)高29.5厘米,高21.6厘米,最寬16.9厘米。白陶是用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藝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頸鳴啼的鳥兒。然而,它卻是可以盛裝美酒的容器。
北魏 太和元年 銅鎏金釋迦摩尼佛坐像
此器原為日本三井財閥益田孝收藏,196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華僑彭楷棟手中購回。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雙層臺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衹支,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
背光內(nèi)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 U 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益增雄渾氣勢。
背光后面布局錯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層。
上層中央一塔,釋迦和多寶佛并坐其間,塔外左右兩側文殊持如意與手握塵尾的維摩相對而談,表現(xiàn)《維摩詰經(jīng).文殊問疾品》的場面。
中層中央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兩側各兩比丘跪坐、菩薩脅侍。下層中央誕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側摩耶夫人攀樹而立,太子自右脅誕生,右側龍王浴佛,帝釋天和梵天跪坐兩旁。
臺座背面銘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愿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xiàn)世安隱,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愿如是,故記之耳。
本尊造像保存完整,臺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紀年清晰,內(nèi)容深刻,兼具藝術性、歷史性與宗教性,是世界上現(xiàn)存重要的金銅佛教造像。
五代 越窯秘色青瓷洗
秘色青瓷洗高10.3厘米, 口徑30.7厘米,撇口、平折沿,弧形深腹,平底,外底心微向內(nèi)凹陷。全器滿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灰,底緣環(huán)繞一圈不規(guī)整的支燒痕,透過支痕,可見顯露而出的灰色胎。出土此類青瓷洗的墓葬,墓主多數(shù)為吳越國王室成員,且至少皆陪葬一件青瓷洗。
從器內(nèi)存在由清室善后委員會專家以墨書標記的“汝窯撇口果洗一件”一行字可知,這件作品曾被當作汝窯。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
唐 三彩馬球仕女俑
宋宣祖后坐像
宋宣祖趙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之母。
宋仁宗后坐像
宋佚名,立軸絹本設色172.1x165.3厘米。
宋仁宗先后曾立兩位皇后,其一為郭皇后,另一為慈圣光獻曹皇后。由于郭后被廢,故此像應系后者。
南宋《仙館秋花圖》
南宋佚名,冊頁絹本設色26.4x27.2厘米。
永樂大典
明成祖 永樂皇帝
明 青花山水鹿紋盤
明 青花綠彩刻花波濤龍紋梨形壺
明洪武 青花番蓮紋玉壺春瓶
瓶高32.2c厘米,口徑8.7厘米,足徑11.9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
外壁通體青花裝飾,內(nèi)口邊繪青花卷草紋,頸部自上而下繪蕉葉紋、回紋、卷草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上下分別以下垂如意云頭紋和變形蓮瓣紋做邊飾,圈足外墻繪卷草紋。
玉壺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這件洪武玉壺春瓶紋飾層次分明,布局疏朗,青花色澤沉靜,青料聚集處有凝滯的黑斑。
洪武官窯青花主要使用含鐵量低、含錳量高且淘煉欠精的國產(chǎn)青料,呈色青中帶有灰色調(diào),偏淺灰色,有部分鐵銹斑深入胎骨,這是由于鈷料中含有金屬錳、鐵等雜質的緣故。一部分呈現(xiàn)淡藍色,色澤穩(wěn)定,無暈散,色澤濃密處常能見到散布著一些小雜質點,反倒表現(xiàn)出青花的層次。還有一部分是淺淡色中含深藍點,有少量暈散。
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花卉紋碗
明永樂 翠青釉三繁蓋罐
明永樂 甜白云龍高足碗
明永樂 青花描金卷草蓮紋碗
明永樂 青花花卉紋玉壺春瓶
明永樂 青花花卉紋龍耳花澆
明永樂 青花波濤花卉紋折沿洗
明永樂 青花波濤龍紋爵杯、爵、托盤
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盤首見于明代永樂時期。爵杯仿青銅爵器形,前有橢圓流,后帶尖形,左右有雙柱立于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盤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盤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間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稱“歇爵山盤”。
瓷爵外壁兩側各畫一條五爪云龍,其下畫海水江崖紋,三足各飾如意云紋及雙線,器底有澀胎一圈,中央施釉并畫蓮花一朵,器內(nèi)純白無紋飾。盤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週繪飾雙龍紋以及海水波濤紋,口唇上畫勾云卷草紋、盤外畫折枝番蓮花二層,四足各有如意云及番蓮一朵,盤底中心露出繳密潔白胎體。
瓷爵的燒製始于元代。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談論太廟祭器時,說:'共設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東西',可以看出瓷爵在明初已是重要祭器。明英宗時,禮部尚書蔣守約也曾提到'大祀天地、社稷,舊制皆用瓷爵',可以推想帶有五爪云龍紋和海水江崖紋組合的瓷爵和爵盤,應該是永樂時期重要的家國重器。
明永樂至宣德 青花云龍紋天球瓶
明宣德 天藍釉碗
明宣德 寶石紅釉雙龍紋盤
明宣德 祭紅釉僧帽壺
通蓋高19.2厘米 口徑長16.1厘米 口徑寬11.2厘米 足徑7.6厘米 深16.6厘米 重880克。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尖流,扁把,把兩端刻如意形飾,一端貼于腹間,一端貼于帽沿并有突棱豎起與口沿平立。直頸,碩腹,圈足,附寶珠鈕蓋,蓋面三層呈傘狀,一邊有系孔,一邊凸出與流口密合。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并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筋處,呈現(xiàn)白邊,內(nèi)部及底白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制詩“宣德年中制,大和齋里藏。撫摩欽手澤,吟詠識心傷。潤透朱砂釉,盛宜沆瀣漿。如云僧帽式,真幻定誰常。”“乾隆乙未仲春御題”鈐印二:“古香太璞”。另僧帽壺座上亦刻有“雍邸清玩”款識,可見其受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賞愛。
宣德寶石紅為世所稱,口、足或轉折棱邊常見留一道“燈草邊”白邊,為紅釉普見現(xiàn)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后喜愛。
明宣德 霽青與紅釉刻花蓮瓣紋油壺
明宣德 青花花卉紋燈
明宣德 青花龍鳳紋葵式洗
明成化 青花秋葵紋碗
秋葵又名黃蜀葵,早在宋代秋葵花就已經(jīng)被用在了瓷器裝飾上。古人曾說:“葵之為物,傾心向陽。”寓意秋葵向陽,隱喻日出東方,向陽而生。而秋葵作為瓷器紋飾,最為經(jīng)典就是明成化御窯青花秋葵紋宮碗。從青花藝術層面來看,成化窯的青花宮碗,堪稱青花瓷靜雅的極致。
成化官窯瓷的瓷胎、白釉、成型、青料、畫工,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雪白細膩的瓷胎經(jīng)過反復凝練,顯得輕盈純潔,釉汁溫潤透亮,其?;潭纫颜橥昝?,微閃蠟質光,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親切的觸感,如羊脂美玉,甜美甘醇。
釉料采用國產(chǎn)的“平等青”鈷料,或單獨或配合進口鈷料,創(chuàng)制出清麗淡雅、爛漫天真的青花面貌,與雄渾濃重的永宣青花形成鮮明對比。
在題材和描繪風格上,已知傳世成化宮碗皆選用永宣時期即流行一時的纏枝花卉紋,大約共有十二種花型樣式,此為其一。
明成化 斗彩葡萄紋杯
“斗彩”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青花勾勒出花紋輪廓或部分花紋,在1300°C的高溫下第一次燒制,然后在輪廓線內(nèi)用紅、黃、綠、紫等彩料填色,700°C~800°C低溫二次燒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多彩爭妍斗奇,因此得名“斗彩”,亦名“逗彩”。
斗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歷經(jīng)了一段漫長的過程,即斗彩萌發(fā)于宣德,發(fā)展成長于正統(tǒng),成熟于成化。成化斗彩,小巧玲瓏,胎體輕薄,胎質潔白細膩釉色青白或乳白,釉質瑩潤。紋飾精美、畫技高超,色彩艷麗不躁,柔和悅目。其總體風格輕盈秀麗,恬淡素雅,玩賞性大于實用性。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
有史書上說,成化皇帝熱衷書畫,有一次他欣賞宋代人畫的《子母雞圖》,看到母雞帶著幾只小雞覓食的溫馨場景,非常有感觸,就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七言詩,表達了母雞對小雞的呵護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成化皇帝萌發(fā)了要做成化斗彩雞缸杯的心愿。另有學者分析說,畫雞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成化元年是雞年;再一個就是“雞”和“吉祥”的“吉”諧音。
最早載有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價值的明代萬歷《神宗實錄》中寫道:“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绷頁?jù)明代萬歷沈德符《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其中十萬之值與白銀百金相近,“值錢十萬”應指雞缸杯的價值等于當時流通用的銅制十萬枚制錢,“十萬”是形容多的虛數(shù)。
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以2.8124億港元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買家為上海收藏家劉益謙。
明成化 五彩蓮塘鴛鴦紋盤
明成化 天字款斗彩天馬蓋罐
天字罐為成化特有,總體分為青花器和斗彩器,所繪圖案紋飾主要為海水飛馬、變形蓮瓣紋、夔龍紋或山水紋飾等。
明成化 天字款青花斗彩夔龍紋蓋罐
此器通蓋高11.3厘米,高10.3厘米,口徑6.2厘米,底徑9厘米??趯捴?,短頸,罐肩稍寬,順腹而下呈微弧圓,至足內(nèi)收,足為內(nèi)圈足。蓋及壺身皆由青花勾畫紋飾之輪廓線、再填彩,在壺腹兩側各畫一夔龍,在走龍的周間畫如意云。器物圖飾生動,色彩柔美。
明正德 青花番蓮七孔花插
明萬歷青花梵文蓮花式盤
明萬歷 五彩仙人紋碗
五彩是彩繪瓷發(fā)展的新階段,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自元代開始,五彩瓷器逐漸流行,成熟于明代。尤以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和清代順治、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最為著名。
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多于或少于五種彩的陶瓷,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明代的五彩瓷有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兩種,前者先以釉下青花描繪紋飾,高溫燒成,再在釉上施以紅、綠、黃等色,對比強烈,顯得翠濃紅艷;后者是在燒好的白瓷上直接施加各種顏色進行彩繪。
由于當時沒有發(fā)明釉上藍彩,所以需用藍色表現(xiàn)之處,皆以青花代之,稱“青花五彩”,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征,以嘉靖、萬歷五彩為代表。
明萬歷 五彩百鹿罐
清 鍍金金嵌松石珊瑚火鐮盒
清雍正 金胎掐絲琺瑯鳳耳豆
此器器形是仿自東周青銅器中盛食物的“豆”,覆盤式的蓋,蓋頂有圓盤式的環(huán)鈕,蓋與器身合組成球狀器腹,器側鑲浮雕鳳首銜環(huán)耳裝飾,作為陳設器或蓋盒;
將蓋子打開仰置,與器腹一樣,可當盛物的盤子。全器的裝飾紋樣,除蓋、腹與圈足上有六圈掐絲回紋外,掐絲工整。
清乾隆 掐絲琺瑯天雞尊
天雞作為一種傳說中的神鳥由來已久,具有吉祥之意,但其具體形象的塑造則在清代乾隆朝才開始成熟。乾隆時期造辦處曾以不同的工藝制造天雞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掐絲琺瑯天雞尊通高18.9cm,身長13.4cm,口徑4.5cm,銅胎。天雞作立身翹首狀,背負螭耳尊,雙翅揚起貼于尊身,足登鏤空雙輪,長尾下垂內(nèi)卷,尾羽內(nèi)側立一銅鍍金小天雞。螭耳尊橢圓體,撇口,螭耳鍍金。天雞胸前貼飾片狀彩云,中間嵌長方形銅鍍金片,其上陰刻“乾隆年制”單行楷書款。整器以紅銅作胎體,掐絲花紋內(nèi)填入琺瑯彩釉,露銅處鍍金。天雞身上隨形作出羽毛狀飾紋,尊表面飾纏枝蓮紋。
清乾隆 金琺瑯萬壽齊天高足蓋碗
清乾隆 金胎內(nèi)填畫琺瑯西洋仕女執(zhí)壺、杯、盤
清 雕金八仙
清 三多如意
三多紋叫三果紋,三果分別是佛手、桃、石榴。在古代這三果分別代表著福、壽、子,三多紋的寓意就是多福、多壽、多子,體現(xiàn)了古人的一種美好期盼。
戰(zhàn)國 龍鳳佩
西漢 玉角杯
西漢早中期 玉高足杯
玉杯高度為12.3厘米,口徑為4.7厘米,由整塊玉料雕刻而成,玉質瑩潤半透明,色澤為青白色。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有高足與單柄??诰壷粮咦闵显O置了五條橫飾帶圍繞器物表面,飾帶中則雕有淺浮雕各式云紋、四瓣葉紋等圖案。玉杯口緣處、柄之外側以及高足至器腹下端,這些地方因銅銹的接觸而染上了綠沁。而在所有的染色中,以口緣處的沁色最為顯著,映照著綠中帶藍的特色,甚為醒目。
西周晚期 玉項飾
西漢晚期至東漢玉神獸
東漢 “長樂”壁
這塊玉璧呈青綠色,有紅紫色沁斑。形狀呈扁圓形,上部有出廓,兩面雕刻有谷粒紋,內(nèi)外邊緣各飾凸弦紋一周。出廓部分鏤刻 “長樂”二字,字體圓潤渾厚。字兩側對稱用透雕手法雕刻獨角螭龍,龍嘴部連接“長”字的兩側,螭龍身體翻卷有致,身下飾卷云紋。
此璧深得乾隆帝珍愛,一直為宮廷陳設品。
宋真宗 祥符元年 禪地玉冊
民國二十年,馬鴻逵將軍率領軍隊駐扎于山東泰安,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座五色土壇,并從其中得到兩套玉冊。
玉冊上分別鐫刻著唐玄宗及宋真宗禪地之祝禱文。此為宋真宗禪地玉冊。
所謂“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壇祭天;而“禪”則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間太平。封禪后將帝王所求敘入手絹或玉中,即為玉冊。
封禪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并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夸侈政績的活動。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筑壇祭祀的習俗。
明 玉御馬人物陳設
清 海藍寶石墜飾
清 青金石山子
清 青金石擺件
清 紫晶山人
清 木鏤雕鑲碧玉屏風
此屏風是1941年汪精衛(wèi)訪問日本時送給日本天皇的禮物??箲?zhàn)結束后,中國向日本追討劫掠文物,這件就是追討回來中的一件。
屏風原名為“翠玉屏風”,以紅木為框架,上面鑲嵌著許多碧玉薄板。從色澤上來看,它很像在緬甸礦區(qū)開采出來的輝玉,所以一直被稱為“翠玉”。但在此物運到臺灣后,有關專家通過光學鑒定發(fā)現(xiàn),此玉料是從新疆地區(qū)開采出的閃玉,故將其更名為“碧玉”。
清 紅白玉髓筆洗
清 黃玉髓三連章
清 粉晶原石(左)碧璽料(右)
1.粉晶圍棋子,2.紫晶圍棋子,3.發(fā)晶圍棋子。
清 碧玉鰲魚花插
清 乾隆
清乾隆玉熊尊
清 嘉慶 翡翠蓋碗
清象牙工藝
清乾隆 御制四季花卉詩玉杯
玉杯全高6.45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5.45厘米。玉質,泛淺黃色??谘匚⑾蛲馄?,深腹,腹微鼓,圈足??谘叵嘛楆幘€花紋,其下覆以云紋以為底,四面開光,兩面淺浮雕水仙及菊,兩面刻乾隆御題五言絕句兩首與“乾”、“隆”兩印,下緣琢蓮瓣紋一周。底有“乾隆御用”四字隸書。附木匣。
清 玉錦荔枝
清 瑪瑙水丞
清中晚期 玉嵌寶石浣花溪舟圓插瓶
浣花溪又稱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
清晚期雕·珊瑚魁星點斗獨占螯頭盆景
魁星又稱魁斗星君或奎星,相傳居北斗七星之首,職司掌理人門考選文運。
此件以玉盆為基座,花石造景的作品,呈現(xiàn)波濤疊涌,鰲魚浮沉,巍然獨立于鰲首上的魁星形象。
以朱紅色珊瑚雕造的魁星頭上長角、粗眉凸眼,身繞飄帶,手持北斗七星和嵌有紅白色寶珠的梅枝,單腳站立在龍頭魚身、涌現(xiàn)于波浪間的翠玉鰲魚頭上,隱含著“梅為花魁、獨占鰲頭”的意味。
他的另一只腳向后踢起,剛好對應到北斗七星里斗狀的主星;這種魁星踢斗的姿態(tài),則寓意著高中魁首、金榜題名。
花盆四面都有五只蝙蝠環(huán)繞壽字的圖案,象征著福壽及五福臨門;盆里太湖石上的靈芝,則代表芝生祥瑞。
民國 翡翠雕花鳥瓶
民國 白玉花鳥瓶